
10月20日(周日),马拉松场次多达39场!2019荆州国际马拉松和龙口国际马拉松成为赛后讨论的焦点,很多官方媒介、自媒体、微信群都在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马拉松猝死”!

荆州国际马拉松赛抢救跑者。
当又一个大众马拉松赛季悄然到来,最先引起关注的竟然又是猝死的噩耗。
10月20日,在全国各地有近40多场马拉松鸣枪起跑,在其中两场比赛,有两名跑者先后猝然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
在2019龙口国际马拉松的半程赛道上,跑者张某某在20.5公里出现身体不适,然后口吐白沫,虽然急救志愿者就在身边,赛道上的医护人员也及时赶到,但在跑道上的他已经失去意识,最终离世。
而在2019荆州国际马拉松赛上,据现场参赛者透露,半马跑者张某某在距离终点处100米的位置倒地,尽管医护人员在一分钟内进行了心脏除颤,但是跑者没有生命体征,依旧未能挽回……
两名跑者倒在半马终点前
在10月20日比赛结束的下午,社交网络上就已经传出了这两场比赛中两位跑者不幸心脏骤停的消息,相关的视频更是在国内的跑步圈迅速发酵。
21日,澎湃新闻记者根据荆州马拉松在官网上公布的联系电话致电组委会,然而,多次拨打都未有接听。而在澎湃新闻联系荆州文化和旅游局的竞技体育科后,对方表示并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不过,荆州市公安县长跑协会在事发后的一封澄清信,间接证实了跑者张某某在比赛中不幸离世的消息。
“半马选手张某某是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人,当时报名参加荆马的时候可能是从其他途径获知我们跑团的ID号,但张某某并非我们的会员,也从未参加过我们的活动。关于这位跑友的离世,我们非常痛心,深表哀悼。”
在这封澄清申明发布前,网络上已经发布了几段关于50岁的张某某在跑道上心脏骤停的视频。
视频中,张某某在半马终点前100米左右的位置突然倒地,而在30秒左右,附近的救护者就感到了现场。1分钟左右,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就已经使用AED进行心脏除颤。
而在龙口国际马拉松上,同样是半程比赛,同样在终点前不远的位置,另一位跑者张某某突然心脏骤停。
根据社交网络上的一份“赛道情况说明”,张某某其实此前就已经出现了不适反应,然而他没有听从急救志愿者的建议,继续比赛,然后情况恶化,口吐白沫。
对于这份“情况说明”,龙口马拉松赛事组委会的徐姓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了情况属实,“网传的情况说明是组委会根据现场的医疗救助和120口述的情况,所整理出的对市政府说明情况的材料,本不应该流出,现在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外流到网络。”
按照这位组委会负责人的回复,“现在此事件正在调查当中,对于许多材料,如当事人的心电图等还在处理。家属善后工作正在积极开展,目前并没有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和通报。”

龙口马拉松赛道情况说明
总共进行了三次除颤,但是能明显感觉的按压是快而浅的,寄希望于AED二次除颤,却没做到高质量的心脏复苏。
在2005年发布的国际复苏指南里,这种连续除颤的策略被“革命”、被扔到垃圾桶里了。
近14年来,急救复苏科学一贯坚持:如果第一次除颤不能消除室颤,连续进行第二次除颤增加的益处很低,应该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这比进行第二次除颤给患者带来的益处更多。
所以全球的AED制造商都遵循这个建议,将AED设为每2分钟分析心律,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次除颤。
押宝应该还是压在生存链的五环上面,而不是其一。现场气氛很紧张,也很诡异。
跑马还是跑高质量的马拉松吧。如果觉得自己不行了,一定要缓下来,降低心率。生命诚可贵。跑马成绩相对于安全回家而言,安全回家才是第一位!
马拉松的终点应该是安全到家!

为什么猝死多发生在半马?
心脏骤停,是全世界马拉松比赛都会面临的考验,但是这一两年,心脏骤停和猝死发生在半程马拉松的比赛中特别频繁,而且总是出现在终点前的那一小段距离上。
当赛事对于跑者的体检资料和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越来越严格之后,问题其实就处在半马跑者的心态之上。
不少人在感受到“跑步热”的冲击后,也想随大流涌入马拉松赛道,而相较于专业度更高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则成为跑步“菜鸟”的首选。
“参加全马的选手几乎都需要进行系统的长时间训练,这个跨度短则三四个月,长则需要半年或者一年。他们要经常进行20公里以上的训练,所以比较了解自己。”专业跑步教练王晓刚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在王晓刚看来,很多参加半马的跑者是属于“冲动型消费者”,不少人平时可能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是感觉21公里的赛程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并没有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陈国樑几乎每周都要参加各种马拉松赛事,他在长年的参赛经历中发现,10公里和半马比赛中出现的伤病情况不少于全马,很多跑者出现髂胫束摩擦综合征、足底筋膜炎。
“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变得你有一双合脚的鞋就能出去跑,然后各种以前不曾运动的人因为冲动开始跑比赛,特别是10公里和半马。”陈国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往往这些人是最追求成绩的,也是最容易出事的。”

荆州市公安县长跑协会发布澄清信。
对自己负责,关注终点前的身体状态
回顾过往三四年间发生在跑道上的多起猝死事件,在这些令人扼腕的不幸之中,其实也有一些共同点——处在壮年的年龄,平时身体状况良好,也经常跑步。
“很多参加半马的年轻跑者,因为经验不足,专业度不够,在大赛上很容易兴奋过头。”王晓刚指出,这也成为赛道上的悲剧大都发生在终点及终点附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缺乏系统训练,不了解身体在极限状态下的变化,在接近终点时,他们听到旁边观众或者志愿者的加油呐喊,很容易因为肾上腺素加速分泌而开始冲刺。”
“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他们下意识的加速,可能就造成心率超过200。”王晓刚强调了一个被很多不太专业的跑者都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终点前的心脏状况,“或许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可以承受的极限范围。”
上海中山医院心外科副主任魏来医生,也是“中山心外健康跑俱乐部”的跑者,2015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上,他就和跑团的其他成员在赛道上成功救治了一名心脏骤停跑友。
“很多出问题的跑者其实没有什么疾病史,都是在最后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魏来医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在跑步到达极限前,都会有一些前兆,比如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甚至有呕吐症状。”
对此,王晓刚的建议是,参赛跑者最好佩戴GPS手表查看心率,并且在训练中了解自己的最高心率,以及目标配速时的心率情况。
跑步的初衷本应该是为了健康和快乐,但如果每一次接近终点,都不顾自己的身体只为了成绩和奖牌冲刺,那么跑步也会渐渐失去它普及和推广的意义。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 小时内的意外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
虽然发生突然,悄无声息,但并不等于猝死来临时就没有一丝征兆。及时发现这些危险的征兆,停止运动,是预防猝死最有效办法。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下列症状:头晕、心慌、胸痛、胸闷、气促、恶心、吞咽困难、浑身无力时,就说明身体已经吃不消,开始抗议了。
这时应该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切忌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大家在平时切记科学安排运动,这样既可以获得锻炼身体的收益,也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半程马拉松是发生猝死最多的项目,甚至比“拳拳到肉”的拳击还多,为何半程马拉松成了运动猝死的重灾区呢?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许多入门跑者都认为,半马是全程马拉松打了个五折,难度也相应打了五折。半马咬着牙可以坚持下来。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不知道自己极限在哪里贸然参赛,猝死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半程马拉松的最后2公里已经是人体的极点,也是马拉松猝死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此时,如果不考虑现实身体情况的“冲一冲”,心跳及呼吸会急速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这也增加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马拉松带来的
运动损伤和猝死?
比赛前体检
为了最大程度确保安全参赛,一般常见的心脏检查包括: 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心脏的基本功能,不仅可以鉴别诊断各种病理性的心律失常,同时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心脏各腔室的结构功能状况。意大利为了减少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在法律中明文规定12-35岁的运动员,在从事运动前必须接受正规的心血管疾病筛查,这一措施使得意大利心脏猝死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显著下降。

12导联静息心电图
心肺运动负荷试验
心肺具有较大的储备功能,在静息状态下早期心肺疾病不易被发现,而运动试验可以评价机体在运动情况下的心肺功能。这一测试也被业界认定是评判心肺功能的“金标准”。测试通过对运动中受试者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通气量、摄氧量、无氧阈值、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的实时练习的监测,分析心肺等系统的最大储备功能,以此来预测运动风险,并判断你是否适合参加马拉松比赛。
另外,跑者或专业人士还可以利用该项测的结果,科学地指导平时的训练,制定训练和参赛战术。

心肺运动负荷试验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的一种无创测量方式。可以较清晰地分辨心脏解剖结构,同时还可以观察血流灌注情况,评价心脏功能。

超声心动图
心脏是全身供血的重要中枢,犹如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合理维护心血管功能,我们就能跑得更安全,跑得更远。让我们再一次将维护身体“发动机”的要点牢记在心:
1
检查你的发动机
赛前的全面体检,尤其是心脏方面
2
强化你的发动机
平时科学安排训练
3
平稳使用你的发动机
比赛中根据自身状况及时调整,切勿逞强
4
保养你的发动机
比赛后积极恢复
只有热情远不够,跑步也是“技术活”。
既然决定跑步健身,这些一定要看
转给身边爱跑步的TA!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不代表作者建议观点,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