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聊电影,也撩人生 -
2019 / 10 / 27
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上映一周了,以3D、4K、120帧和数字合成演员为卖点的《双子杀手》来势汹汹。但是,目前从国内外评分和票房来看,这可能又是一次赔钱的买卖。
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投资4000万美元,最终仅收获全球票房3039万美元,其中75%的票房来自中国,虽然市场完全不给面子,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备受文艺青年的青睐,在豆瓣上也有8.4分的好口碑,而投资1.38亿美元的《双子杀手》不仅票房堪忧,口碑也面临重大危机,在IMDB上只有5.6分,豆瓣上目前也仅有7.1分,是李安导演作品中难得的低口碑电影。
口碑的两极分化也许李安早有预感,他曾经试图向观众解释过他在《双子杀手》上的“尝试”:“我已经不在戏剧的世界里了,我更希望电影看起来有意思。现在每拍一部电影,我都在尝试远离戏剧,用视觉讲故事。”
这一次的《双子杀手》确实让我感受到了技术所带来的视觉上的“霸道”(即使我所观看的电影院设备并没有达到最佳的播放效果)
不光是特写镜头时人物的面部表情,在威尔·史密斯准备扣动扳机时,我甚至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手指上的纹路,光线、灰尘、枪火、影子、水波,全都入戏。
高帧数的画面则减少了电影中的动态模糊,得益于此,飘动的旗帜和树叶,行驶中的汽车摩托,那些男主角在运动过程中所持的枪械以及快速的镜头切换……都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视觉反馈。
作为第一步大规模使用合成演员的电影,《双子杀手》最终展现出来的效果近乎完美,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说服自己,那不是真人演员,那是用数字合成出来的假人。但是,除了偶尔感知到的CG感,我几乎无法相信那是特效。无论是外貌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足够以假乱真。
这样的观影效果无疑是具有侵略性的,在诸多第一视角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不像是在观看电影,而是进入到了一款真实的游戏之中,这种侵略性的优势在枪战、打斗过程中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在电影中除了给打斗戏份增添了不少色彩,对于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大帮助,而且,电影中的120帧是这样的一种效果,它让真实更真实,让虚假更虚假,它将演员的表演放置于放大镜之下,稍有不自然之处,就会显得虚假不真诚,而因为老套的剧本和台词,即使有威尔史密斯加成,电影后半段的部分文戏也让我尴尬地在影院如坐针毡。
也许观众总是比较贪心的,我们想看到好技术,更想看到好故事,对于我个人来说,二者可以兼得最好,二者不可兼得的话,我更倾向于好故事。所以,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我对《双子杀手》没有更高的评价,普普通通的类型片,故事情节太过老套,黑色幽默很难Get、感情戏份略显尴尬……即使在一众同类型的动作片中,也略显平庸。
但这并不妨碍我仍然喜爱李安,他这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半点影响到我对他的敬仰之情。
电影从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发展到彩色片,每一次变革,都会推翻人们对电影固有的概念,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电影会用怎样的美感和语言来诠释故事,来带给我们新的认知。
如同部分导演致力于在电影中探索哲学和人性一样,也有一部分导演尝试着在科技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今天,为观众打造视觉观影效果的新纪元,技术狂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经为了3D技术创作了太空版的《与狼共舞》的《阿凡达》,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淌着石头过河的人,是不是李安。
《双子杀手》里,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年轻的小克对年长的亨瑞说“有些弯路我想自己走”,这句话是电影台词,但更像是李安借助电影向我们表达出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关于电影、关于技术革新。
在他来内地为电影宣传的时候,李安一直在面对“要技术不要故事”的质疑,他有过很多答案,略微中庸官方的是,强调120帧的重要,对电影未来的探索,或者干脆认错,我拍得退步一些了,因为美国动作片有它固定的规则,请大家担待……
他向来是这样的人,他的影迷形容他“总是怯生生的,看着让人心生怜爱”,但是一直以“温和”姿态示人的李安,对于技术革新这件事,你能看得到他没有任何犹疑,包括在很多的采访中,他都表示过,“我希望还有时间让大家接受这样的一个电影的形式。”
拍电影之于李安一直是一场豪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赌赢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赌输了,《双子杀手》从目前来看,也是败局已定,但是对于李安,我永远对他的下一部电影怀有期待。
- END -
90 后 老肥宅
独立导演、编剧、影评人
吹 神 作 怼 烂 片
被粉丝誉为“ 影 坛 大 魔 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