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稼先生自画像
我们都需要“重返优雅”
说到优雅,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奥黛丽·赫本。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雅的女人、美的化身,人们称她为“永恒的天使、凡间的精灵”。美国时尚杂志《ELLE》将赫本评选为“有史以来最美丽女人”第一名 。
什么是优雅?汉语词典上说优雅是指人的行为举止优美,自然且高雅。表面上看,优雅是人的行为举止,实际上,优雅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是一种不用刻意装作就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真正的优雅是骨子里的,是自我、尊严、心境和修养在释放后,带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和心向往之的亲近与模仿。一个优雅的人,既不会在追求功名利禄中失去自我,也不会在声色犬马中随波逐流。优雅不是上天的恩赐,是修行的产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如何优雅的生活、优雅的老去,都应该是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威廉·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中说:“呜呼!一旦我们忘记了优雅,所作所为便没有一件是对的。”这应该是优雅对人生意义的最直白最深入的表达。
之所以要“重返优雅”,是因为从现在上溯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多处在“优雅缺失”的状态,一些时候甚至与优雅绝缘。1840年的鸦片战争摧毁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自信和优雅,屈辱和苟且成了人生的常态。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全民族抗日和国共内战,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陶冶优雅。1949年建国之后的“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浩劫,使优雅更成为资产阶级的代名词,唯恐避之不及。改革开放后的40年时间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拜物教的疯长,使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在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道德沦丧、价值扭曲和社会堕落的代价。
优雅成为整个社会的稀缺品,社会中的很多问题诸如:权贵的冷漠傲慢和贪污腐化,富人的财大气粗和盛气凌人,穷人的破罐破摔和吆五喝六,文人的唯唯诺诺和低三下四等,都与优雅缺失有关。中国社会的整体“恶俗”趋向不仅在毁掉当下的生活,也在侵蚀着几千年的文明。抛开社会痼疾,就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而言,优雅也在远离这个时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内心时常充满的沮丧与郁闷、低头玩手机时的沉迷、不健康的作息规律等等,都使我们忘记了优雅以及如何优雅地活着。
综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都是在崇尚优雅。“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代表了中国人对优雅的美好追求。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品质标准,其实是对当时贵族子弟保持优雅的最低要求,并说“不学《诗》,无以言”。汉代以后提出的“三礼”、 “五经”,都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必修课,也是君子具备优雅人格的必要条件。达不到这个条件,就不能自觉遵从礼乐秩序,就会被划入小人或野人之列。在世代相传保持优雅的理想人格中,君子与小人(野人)之分,是高尚与卑下、文明与野蛮、文化与反文化的分野,也是优雅与不优雅的分野。在这样一个文化分野中,知书达礼成为君子优雅的文明共识,斯文扫地成为优雅丧失、行为失范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上层、精英贵族、富商大贾、乡绅名流,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都把体现优雅的尚礼和斯文作为价值理想的人生指引,也是个人必须要迈过的一个人生门槛,否则就会沦为不耻的小人或野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优雅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什么时候优雅盛行,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海晏河清,什么时候优雅缺失,什么时候恶俗就成为时尚。一个社会中的人一旦失去优雅、“不耻”横行,无论他多么有钱和珠光宝气,多么有实力和技术先进,总会弥漫着野蛮和铜臭的气息。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优雅,晚年的赫本给世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想拥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善意的言语;要想拥有纤细的身材,请与饥饿的人分享你的食物。容颜会老去,财富只是身外之物。唯有刻进骨子里的优雅高贵是时间带不走抹不掉的,它会沉淀为一种独特的气质,历久弥香,馥郁芬芳”。
赫本说的比较形象。拥有优雅的人生不外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有优雅的品格,二是要有优雅的行为。品格是人生优雅的逻辑起点,行为是人生优雅的轨迹和落脚点。具备了优雅的品格和实践的行为,你的人生很难不优雅。具备了哪些品格才能称得上优雅,一个时尚媒体曾就此采访了梁朝伟、张曼玉、梅婷、黄晓明等明星,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淡定从容、宽容大度、幽默自信、善于节制、装扮相宜等等。有了这些基本品质,再通过一定的行为举止展现出来,就形成了自己优雅的独特形象符号,于是也就有了关于优雅行为的外在印象,如做事不慌不忙、遇事从容不迫、举止落落大方。这些行为的背后,折射的是人对生活高雅的品位需求,对细节的关注追求,对人对事忍耐包容的心胸气度,面对人生变故时的从容淡定,以及行事风格上的自信幽默。当你具备了其中一点或几点,优雅就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悄然而来。
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有一本书叫《优雅是如何炼成的》,以赵雅芝为例,提出练就优雅要经历模仿、突破和形成专属风格三个阶段。
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而是你遵从你内心时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的气质,散发的自信”。美国时尚达人莎拉˙考夫曼在《优雅的艺术》一书中提出要让优雅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习惯和人生信仰,给出的建议是:慢下来,做好计划;练习宽容和同情,花点时间去倾听和理解别人;努力为他人提供方便,也为自己提供方便;给自己减负,管理好自己的身体;锻炼极好的观察力,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优雅;慷慨大方,为别人带来希望;享受生活,等等。这些,都不失为让人的优雅本性复苏和回归的重要提示。
对中国的文化而言,如前所述优雅并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而一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传承了几千年,并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要求的是含蓄、内敛、华贵、迷人,体现的是人格、审美、艺术和生活的优雅,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言说、可观赏、可体会和可呈现。循着这样一个优雅复归的路线,我们可以找到走向优雅人生的钥匙和路径。比如,训练自己的行走坐卧,让举手投足间都具谦谦君子风范;训练自己的语言,通过最适宜的尺度和最含蓄的表达,让谈吐变得优雅和赏心悦目,受人尊重;训练自己的待人接物,让温和与善良感染你周边的世界。
石稼先生说,优雅的人出场即自带“甘霖”,给人以养分和欢乐。优雅的品质和行为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人活着的重要修行和价值,优雅带给你的是永不褪色的美好。不优雅的人生是经不起推敲的人生。唤回这个时代的优雅,不仅是社会的期待,更是生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