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校园暴力,没有人不是受害者

校园暴力,没有人不是受害者

阅读量:3810386 2019-10-26




校园暴力,没有人不是受害者。
                     

1

-THE FIRST-
声之形
暴力从来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周,我们从电影《声之形》入手,谈校园暴力。

 女孩西宫硝子生来患听觉障碍,口音古怪,她转入新学校时因与常人有异成为班上的特殊存在,遭到了以石田将也为首的小团体的孤立与排挤。校园暴力由此展开。

  随着时间推移,不堪忍受各种过分且逐渐升级的恶作剧的硝子永远消失在众人面前,而这起事件曝光后,将也成为了下一个被排挤的对象,此时他终于理解硝子当初的痛苦与无助。
 多年后,两人相遇,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2

-THE SECOND-
孩子的恶,是源自人性里
最盲目的恶意
谈到校园暴力,对于受害者,我们往往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对于施暴者,一致的正义感会让我们义愤填膺,声讨其残暴行径。毫无疑问,在校园暴力中,施暴者是站在了“恶”的阵营,对此进行攻击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正常反应。而在口诛笔伐的同时,我们可能很少注意到,点燃校园暴力这一件“恶”行的火苗,往往不是纯粹的强烈的“恶”意,而是无意识的集合,因为施暴者没有意识到恶行的实施,而“无知者无罪”,所以即使受到制裁,他们的忏悔也未必是虔诚的。这就像“杀人者剑也,非我也”的诡辩一样,会将人性带向歪曲的边缘。因而,比起恶意而生的,在无意识中诞生的校园暴力更应引起注意。

 电影《声之形》中,在石田将也身上发生的校园暴力,其源头正是无意识的。
     而后来在“正义感”的驱使下,班级的舆论导向发生了改变,相似的校园暴力再次发生在了将也身上。将也从施暴者向被施暴者身份的戏剧转变,其原因不是强烈的恶意,不是将也当初那个带有一点恶意的玩笑,而是“善”意,或许是对“恶人”的憎恶,或许是对硝子的愧疚,或许是其他一般看来是无害的,正当的感情,对将也的校园暴力就这样一点点的编织了起来。而在这里讨论的重点,就不是对施暴者的处理方法,而是说,校园暴力,更或者说恶行的实施,不一定只会来自纯粹的恶意。在小说《末日时在做什么?有空吗?可以来拯救吗?》中,名为兽的生物与神灵及其造物惨烈的战争,其原因也不过只是兽想取回故乡,神灵想要将兽的故乡改造的更像自己被毁灭的故乡而已。一样是出自思乡的情节,双方的想法也并无过错,但在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时候,相应的行为却脱离了当初善意初衷的控制,成为了客观上单纯的暴行。而因为双方秉承的都是“正义”,因而这场冲突的结局,就必然是两败俱伤的悲剧。

人是复杂的知性生物,单纯的好人坏人往往只存在童话当中,因而笔者认为,对于校园暴力,抑或者是其他暴力事件,我们关注的不应仅仅在于事件当事人。

3

-THE THIRD-
围观
就是对施暴者的
纵容
校园暴力,这个词语像是个魔鬼一样,将它的丑恶利爪,伸向本该无忧无虑的学生们。生活,该是简单的,而非充斥着冷漠、排斥,以及自我厌恶。影片中,硝子受欺负后周围的围观者,亦是校园暴力可怕凶手、加害者。

一所校园,如何残忍,才会要一个孩子去承担不属于她的重量,背负她不需要的坚强。电影里,把所有责任推给将也的人同样可笑。你们没动手,所以你们心安理得地霸占着道德高点,指责着曾经在你身边发生过的、你无视的事情。《悲伤逆流成河》中女主易遥在跳河之前,对着来围观的人群说,“你以为你们有多干净,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恶心。”

所以,针对校园暴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从围观者的身份转变成帮助者。在校园暴力里,施暴者固然可怕,越发助长暴力事件的氛围同样可怕。好比罪恶的土壤,滋长着他们肆意生长的恶意。我们要做的是,站出来,把被施暴者护在身后,勇敢对上施暴者的目光,向暴力说不。坚定且不惧。美好不会逃跑,善意也不会缺席。

4

-THE FOURTH-
勿以恶小
而为之
 
    校园暴力的出现,绝大部分不是基于强烈的恶意,期初也许只是有心或无意的开玩笑,恶作剧,后来才慢慢升级,最后给被施暴者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施暴者期初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就是这种种不经意的“小”事,对被施暴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探究滋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校园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人,他们或因为自己的缺陷而自卑,或因为别人对待自己不友好的态度而软弱。这两种性格使得他们在被校园欺凌时往往不敢反抗,不敢求救。此时就会有一些人趁机欺负他们,图个好玩、有趣,在这批人开了个头以后,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开始加入施暴者的行列,他们之中不乏内心抗拒的人。但是为了所谓合群,为了不让自己也成为被施暴者,他们往往选择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遏制校园暴力,让施暴者悉知被施暴者的内心非常重要。施暴者一般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创伤是多么的深重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内心都会受到触动,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都会想要挽回因为自己而给他人造成的损失。
 

“勿以恶小而为之”,保持一颗慎己之心,往往是有效的预防方式。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无论出于怎样的“善”意,无论一个人日常品行多么端正,当所做出的事情开始触碰到“恶”的时候,暴力事件就已经开始发生了。
校园贷,还不完的“青春债”!
校园杀童,不容洗白
校园暴力横行下,数百万中国孩子无处逃生
点了“在看”你会长得更好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