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沈从文前传:诗人如何度过茫茫雪夜

沈从文前传:诗人如何度过茫茫雪夜

阅读量:3806820 2019-10-26


 
沈从文前传:诗人如何度过茫茫雪夜
                                     文:未荒杨志强

一剑荡平阴山的墓碑
一骑独行万里的骨灰
一场大雨淹没的功罪
西出阳关就没人再回
——高晓松
 
1912年六月,青海湖西北的都兰,雪已消,河已开,一场送别在这里发生。
 
身材魁梧的老人张罗了一顿堪称丰盛的酒宴。
陈渠珍问老人:您打算什么时候回家乡?
老人对着眼前这位比他小四十岁的同乡长叹一声:“君问归期,我归无期矣。”
 
老人湖南湘阴人,年轻时随左大帅的大军西出阳关,踏遍了甘肃新疆,见惯了长河落日,听腻了鼓角铮鸣,醉倒在这苍鹰天上飞的青海湖边,与心爱的藏族姑娘生儿育女。
 
陈渠珍送了四元藏币给老人。老人说,我有七个孩子,用这个来给孩子们做饰品,一人一个还少三个呢。陈渠珍哈哈一笑,又送了三个给他。
 
想来,那一年他离开家乡,已经50年过去了。
故乡已远,故旧已调,故事已老,不如就留在此地吧。
 
而陈渠珍,总是要回到家乡的。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朴树
 
1909年,3岁的溥仪接替叔父继任为大清朝第12任皇帝,比溥仪大40岁的孙中山从伦敦远赴美国为革命筹款,比溥仪大62岁的赵尔丰正奉他的命令进驻西藏,以平定内部叛乱,抵御英帝国入侵。
 
27岁的陈渠珍上《西征计划书》,得到了有皇家血统的上司钟颖的赏识,以一标三营督队官身份带兵入藏,去追寻那个荡平阴山建功绝域的英雄梦想。
 
陈渠珍鲜衣怒马,军校毕业之后回到川军,此时正蓄势等待一个机会来一试身手,好让人知道他刀有多快。
 
他们走的线路大体沿今天的318线,从成都出发,经过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白玉到达德格,渡过金沙江从岗托进入川、滇入藏的必经之地昌都。

陈渠珍进藏出藏线路示意图
 
昌都,澜沧江东岸,陈渠珍又一次见到了须发皆白的赵尔丰。
 
此时的赵尔丰霜雪盈头,一身戎装,打马从河对岸的高山疾驰而来,眨眼就到了陈渠珍眼前,寒风吹起战袍,全身肌肉毕现。边军久随赵尔丰征战,战力强悍,不畏艰苦,但在凛冽朔风中犹自战栗不可支,而赵尔丰略无一点缩瑟之状。
 
见到赵尔丰之前,陈渠珍已然一骑独行穿越崇山峻岭,深入百里外的林多坝刺探军情,结果受伤被俘。
 
那是应钟颖之招并得到管带林修梅批准而去的。钟颖广招死士前往而不得,陈渠珍热血作祟,挺身而出。
 
经过两天两晚驱驰,陈渠珍在叛军盘踞的腊左受伤被擒,被送往恩达,又凭着自己的智勇竟得平安返回。
 
赵尔丰先是以其“贪功失机、损威辱师”,罪当诛,在弄清原委之后,非但不杀,反而升陈渠珍为管带。
 
管带,大体相当于营长。营,作为一个战斗单位,既有一定灵活性,又有相当战斗力。
 
赵尔丰说:“汝冒险深入,尚饶胆气,故畀汝要职。今后益当努力,否则吾又杀汝也。”

昌都 
自此,陈营长带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的兵,首战恩达,再战工布,复战波密,所战皆胜。他在那片高原上纵横驰骋,最远深入到了今天的墨脱县。
 
“冰敲马蹄铃声细,雪压枪头剑气寒。”荒原,深谷,峻岭,毒虫,苦寒,还有嗜血的叛军,命悬一线,亏得陈渠珍还能作得出诗。此时的陈渠珍,一定想起了班定远,我猜。
 
武昌起义的消息随1911年12月《泰晤士报》传到了雪域高原,帮会组织哥老会趁势大作,军队哗变。
 
在成都,治藏有功的赵尔丰因弹压保路运动,于12月22日在皇城坝明远楼被当众处死。
 
在拉萨,替换钟颖的参赞罗长裿被哥老会抓住,系在马尾后,拖行数十里而死。
 
陈营长的朝廷没了。在改天换地的年代,筹边靖乱的功业无人记起,反而因动荡而虎狼环视,时刻皆有性命之忧。
 
好在两年来作战勇猛,军士用命,加上他慷慨大度,体恤下属,100余湘籍、滇黔籍士兵愿誓死追随。
 
陈渠珍作出了此生第二重要的决定:
回家。
 
来不及道一声珍重,来不及祭奠英灵,陈渠珍能做的唯有狼狈逃离。他甚至没有机会帮死去的兄弟们埋骨天涯,他只能替他们把没有流回原乡就已停止沸腾的血,带回去。
 
就这样,陈渠珍深入不毛的英雄传奇,以远征始,以逃亡终。
 

我曾经失落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树
 
陈渠珍素喜结交,贡觉的营官加瓜彭错与其一见如故。在彭错夫妇准备的宴席上,陈渠珍第一次见到了彭错的侄女西原。
 
那是宴会后的娱乐时间,娱乐的方式是比赛马术。在屋外平地上每隔三四十步立一竖杆,骑士们纵马疾驰,过则俯身拔杆,以拔杆多少定输赢。
 
其他人都只拔了一两杆,十五六岁的西原却连拔五杆,英姿飒爽。
 
彭错问陈渠珍:俺这侄女怎样?
陈渠珍:矫健敏捷,不让须眉。
彭错说:如看得上,许配与你如何?
陈渠珍随口一句:可以啊。
 
陈渠珍本以为就是酒后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没曾想,过了几天,彭错夫妇就将盛装的西原送过来成婚了。
 
此时的西原,“靓衣明眸,别饶风致。”
 
后来,陈渠珍他们走后,叛军复来,因其与汉官亲密,彭错夫妇被一寸一寸地割下来,惨死于叛军之手。
 
西原没有照片留下来,没有人知道她到底长得如何。
西原的美丽,始终存留在陈渠珍心底最柔软里边。
 
100年后,雕塑家李春华受邀为林芝桃花节创作陈渠珍和西原的雕塑。起初,当地人看到雕塑初稿说:“这不是林芝的女子,是拉萨的女子。”
 

林芝·李春华雕塑
后来,他才弄明白林芝工布的服饰与拉萨地区的区别。
 
黄永玉为陈渠珍墓进行设计,墓前,西原抚棺痛哭,作肝肠寸断状。
 

黄永玉雕塑
在波密,陈渠珍与敌人短兵相接,士兵死亡相继,飞弹流矢漫天而来,这个工布装束的长裙女子,展开双臂,冲着石坎上的陈渠珍喊:我接住你。
 
在通天河,陈渠珍与部众走散,朔雪茫茫,狂风怒号,野狼环饲。还是这个工布装束的长裙女子手握钢枪,抵死守护:我守着你。
 
在无人区,人马死伤枕藉,断食数日,仅余干肉一小块,陈渠珍分一半给西原。西原说:你吃,我不吃。这一路上可以没有我,不能没有你。
 
在最饥饿的时候,这群人提出把随西原而来的藏娃杀了吃,西原挺身而出,坚决制止,与众人一道乘月色猎回野羊野兔:不要杀他,我带你们去打猎!
 
在最绝望的时候,火柴只剩一枚,三组士兵外出打猎皆无所获,绝望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西原说:
现在已是春天,天气变暖,我们还没死,这是天不亡我。原本三个月的路程我们已经走了五个月,离目的地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往前,便可到达。何必如此气馁!

羌塘
 

一个士兵
要不战死沙场
便是回到故乡
——黄永玉

 
回到故乡,走哪条路?
 
昌都已被叛军占领,原路返回已不可能;拉萨已被钟颖控制,亦不能经由拉萨南下,他只得西出青海,经甘肃陕西返回四川,这一绕就大半个青藏高原。
 
出发那天,清点人数,连同陈渠珍在内,共官兵115人,待他们到达青海的时候,只剩下11人,其余104人都葬身在这凶险异常的无人区中。
 
要回家了,陈渠珍想起战死波密的将士遗骸未敛,恻然心痛,泪潸然而下。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
 
他们渡哈喇乌苏河,过羌塘荒原,越唐古拉山,渡通天河,经柴达木盆地,莽莽荒原,九死一生,历经七月行旅,才终于抵达青海丹噶尔厅。
 
所幸,这115人里有西原,这11人里也有西原。
 
陈渠珍爱兵,可他从四川带出的兵,许多死在了波密,从拉萨带出的兵,大多死在了羌塘。
 
陈渠珍爱人,生还的11人里面,汉父藏母的张敏和随身而来的藏娃,在都兰闻得梵音,留在了喇嘛寺里。
 
陈渠珍爱马,他的枣骝马矫健异常,登山都昂首疾行,不可勒止,进入羌塘无人区后,遇到一大群野骡,如遇同类,枣骝马随群逃奔,转眼不见。
 
兵,马,人,都回到了可以安顿自己的家乡。
 
唯有西原,不是回到家乡,而是走出家乡。世界那么大,带我去看看。
 
离家的时候,母亲把一柄八寸长的珊瑚山送给西原,告诉她“见此物,如见吾面”。此后莽莽黄沙茫茫朔雪,西原始终背在行囊,然而在囊尽饼无的时候,西原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换得十二两银子度日。
 
久居高原未获抗体的西原,一到汉地就感染了天花。临终前,19岁的西原遗言道:
“万里从君,相期始终,不图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幸君获济,我死亦瞑目矣。今家书旦晚可至,愿君归途珍重。”
 
畅销书作家大冰说:她用她的命来爱他,仿佛她这一生一世的任务只是来伴君一程,现任务已然完成,已然到了规定离去的时间······
 

后来,孑然一身回到家乡的陈渠珍把凤凰周边的17个县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人称“湘西王”。1952年,走完他71岁的人生,病逝长沙城北下麻园岭的“廖天一庐”。
 
1939年,于前途未卜之时,陈渠珍找人相命,得“打不死,杀不死,骂不死,穷不死,饿不死,跑不死,累不死,苦不死,气不死,所谓不死者九,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善终,可谓奇迹。
 

陈渠珍手迹
1936年在偶有的赋闲中,陈渠珍回想起西征往事,情不可遏,提笔写下了《艽野尘梦》,用凄美的笔触写出了这一路上的荡气回肠与柔肠百结。陈渠珍的女儿回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曾目睹父亲的眼泪。

陈渠珍赠人的《艽野尘梦》
 

雪下得那么深
下得那么认真
倒映出我躺在雪中的伤痕
——薛之谦
 
陈渠珍打仗的时候,军部会议室里摆满了五个楠木柜子的书。这种习惯感染了他的两个下属,文的叫沈从文,武的叫贺龙。
 
后来,湖南和平解放,陈渠珍作出了他人生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接受改编。他到北京见到了耿直爽快的贺龙,并接受委任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陈渠珍的委任状
少年叛逆时的沈从文不读书、看杀人、到野外撒野、打架、弄别人的船,父母根本就管不住。成名后的沈从文说,1922年前的自己,是流氓、土匪、痞子,甚至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两脚站立没有羽毛的动物。
 
沈从文的脚步,一直牵着陈渠珍的影子。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从川东被部队遣散回到保靖,陈渠珍留他在身边作书记。陈渠珍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往往读书至深夜还不睡觉。
 
在这里,沈从文“对于这个民族在一份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所成的种种艺术,皆得到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
 
后来,沈从文也遇到了自己羌塘荒原。
在他自己的茫茫雪夜里,沈从文靠着研究古代文化御寒,其中,部分地包括他的书法。
 

沈从文书法
野生的沈从文有着过人的书法天分,下笔之时,不仅手腕极好,且眼光独到。他选择了此前少有人涉足的章草,把二王的笔法融入其中,有着那一代人少有的清丽。
 
这种清丽,放在专业书家中也是极其罕见的;这种清丽,穿透岁月,直到今天仍让人激动不已。
 
章草大家王世镗先生说:
“章贵检而便,今欲流而畅,今贵速,章贵迟。沈氏(从文)此作得之。此轴下笔有由,中规入矩,结字高古,布置妥贴,颇有明人宋克遗风。”
 
汪曾祺先生也说:
“他(沈从文)写章草,笔稍偃侧,起笔不用隶法,收笔稍尖,自成一格。”
 

在北京大学教书的“乡下人”沈从文苦苦追求合肥四姐妹中的张兆和,作为“癞蛤蟆十三号”,在张兆和妹妹充和的撮合下,顺利成为“真龙一号”。
 
有一段时间,沈从文乘船返乡,舟中无事,本拟每天半日想她、半日读书,结果却是一整天都用来想她了。
 
后来他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这样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那么美,以至于很多人都相信,《边城》里的翠翠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她等待的人也许明天就会回家。
 
翠翠与张兆和有多少相似之处,只有沈从文;而大家都知道的是,不是翠翠,而是张兆和却陪伴了沈从文的余生,包括那些茫茫雪夜。
 

沈从文对联
撮合他们姻缘的张充和,被人称为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1948年,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2015年,张充和走完自己101岁的人生长途。
 

张充和对联
张充和的书法得到沈尹默先生亲授,沱江边上,刻有张充和写的字: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沈从文自己说: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艽野尘梦》,陈渠珍  著,任乃强  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