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藏书教材|《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陈显容、李正典著(1992年版)

藏书教材|《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陈显容、李正典著(1992年版)

阅读量:3801234 2019-10-26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陈显容、李正典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作者简介
         陈显容、李正典(资料缺失)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内容简介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是社会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犯罪社会学的一部专著。该书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之下,汲取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际,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以当今我国社会犯罪的类型、原因、特点、犯罪的社会危害和社会控制犯罪为主,作了系统阐述,力图探寻犯罪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带规律性的东西,上升、概括为理论,朝着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为基础的犯罪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去做。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导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可以说,人的社会行为都是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社会不是由个人的机械相加构成的,而是由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团、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通过社会关系的协调,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
       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结构有机统一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发生矛盾,又未得到及时地调整和解决,从而形成影响社会关系协调,破坏社会结构平衡,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并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种种社会问题。不妨说,人类社会就是在不停息地调节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不停息地解决接二连三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社会问题,反映着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和不协调,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或称之为社会病态,诸如贫困、失业、犯罪自杀等等。其中,犯罪问题,中外古今,普遍存在,是一个产生原因错综复杂的、表现形式变化多样的、重大的社会问题。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不仅损害个人切身利益甚至人身安全,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而且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无疑,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不安定因素,是消极的、反社会的现象。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科学学者的普遍重视,不断研究和开辟解决犯罪问题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在我国,犯罪现象正在成为一些学者调查、研究的对象。这本《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运而生了!
       犯罪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的、介于社会学和犯罪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尚处于成长阶段。尤其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理论指导的犯罪社会学,其理论构架尚在建造之中,可以说是,是社会科学园林中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19世纪30年代,严景耀教授撰写的《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是我国最早的有关犯罪社会学著述。以后十多年,只出版过很少几本有关的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法学、社会学的研究被忽视了,犯罪社会学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只出版了有数的几本译著。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非常突出,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司法实践部门和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相继发表了一些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其阐述的广度和深度自然也带着不可避免的初级性,难以起到向犯罪现象作斗争的指导作用。而在犯罪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再挑战面前,我国近几年出版发行的有关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论著数量少,同时,在这方面理论研究也是薄弱的,未能满足社会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需要。
      因此,社会实践,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待回答的问题: 我们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际为基础,搜集和分析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探寻犯罪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其上升、概括为理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社会学,以期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有力地推动这门学科的向前发展。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本《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显然也带有它的初创性、粗糙性,甚至缺点和错误。我们热忱地希望社会各界批评、指正。我们极愿与有志于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同仁共同努力,使之日臻充实、丰富、成熟和完善。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目录


《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后记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本书终于付印了。
       我们半怀欣喜,半承重压,思绪纷繁,感慨万千!
       这本书早在1989年秋就基本脱稿了。作者一边修改稿子,一边联系出版。几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社看了书目乃至书稿后,都表示愿意出版。
……..
       几年过去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学术著作出版"难",它仍是手书书稿,没能变成铅字排印之书。
       终于有了今天,书即将出版了。不管如何,手稿总算避免了束之高阁、变成一堆废纸的恶运。
       在这里,实在有赖于"众佛法力”。
      首先是老红军、老政治干部 (也是老政法干部) 沈东屏同志。1989年冬,我们请教于他,他看了目录,重点看了几章稿子后说: 这是一本有利于打击犯罪、有益于维护社会治安的好书。老人不顾自己年迈多病,为了本书面世,多方联系,奔走呼号,并自费打长途电话筹措资金,以自己急需为由四出借贷,......
       为本书的出版,数年来,前前后后,从不同方面鼎力相助的还有: 赵庆隆、郭洪庆、江宁、徐良志、刘保定、张本乾、李海春、刘玉成、阎光锋、陈大增、宫曦、阎建平、房星等同志,对于他 (她) 们,作者虔诚地说一句:多谢了!
       本书吸取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不当之处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这个后记不是囿于出书模式,仅说的几句话也不是套话。
       这是我们的由衷之言! 真真地。
作者
1992年5月


相关延伸阅读:
藏书系列|书海觅迹暨复旦忆旧
藏书系列|亲笔签名的旧著、旧译系列
藏书系列|社会学硕、博选读
藏书系列|政治学硕、博选读
读书系列|陈年笔记、原始手稿
读书系列|尘封剪报、旧文新读
参与观察|《域外亲历》系列
参与观察|《海外校园》系列
参与观察|《生活写真》系列
教材、实证研究选读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译本|《权力社会学》罗德里克·马丁 著(1992年版)
藏书译本|《艺术社会学》阿诺德·豪泽尔 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文学社会学》罗贝尔·埃斯卡皮著(1986年版)
藏书推介|《政治社会学》安东尼·奥罗姆著(1989年版)
藏书译本|《产业社会学》万成博、杉政孝主编(1986年版)
藏书译本|《比较经济社会学》斯廷施凯姆著(1987年版)
藏书实证|《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郑杭生主编 (1996年版)
藏书实证|《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章黎明主编(1994年版)
藏书实证|《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孙嘉明著(1997年版)
藏书译本|《当代人类学》威廉·哈维兰著(1987年版)
藏书推介|《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主编(1984年版)
藏书教材|《婚姻社会学》刘达临著 (1987年版)
藏书译本|《老年社会学》戴维·德克尔著(1986年版)
藏书推介|《民族学概论》杨堃著(1984年版)
藏书译本|《越轨社会学概论》道格拉斯 & 瓦克斯勒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1986年版)
藏书教材|《比较社会学》包智明著(1995年版)
藏书佚本|《社会学文选》袁缉辉、刘炳福、庞树奇编(1981年版)
藏书实证|《中国政治文化》闵琦 著(1989年版)
藏书教材|《儿童社会学》薛素珍、柳林著(1985年版)
藏书教材|《化学社会学》乔世德、 王德胜主编(1991年版)
藏书佚本|《社会学探索》袁缉辉、刘炳福、庞树奇著(1986年版)
藏书佚本|《社会学文集》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编(1987年)
藏书教材|《全球社会学》孙嘉明 王勋著(2006年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