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中国研制原子弹,核材料从哪来?探测仪要用一火车鸡蛋才能换!

中国研制原子弹,核材料从哪来?探测仪要用一火车鸡蛋才能换!

阅读量:3762568 2019-10-25



全球博弈(quanqiuboyi)——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解读,8000万人订阅的超级微信大号。不关注时事,你将会被这个世界抛弃,点击标题下蓝字“全球博弈”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时事解读。

铀矿被称作核工业的“粮食”,经过冶炼、提纯后的铀,可以制造保家卫国的核武器,亦可成为核电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没有铀资源,就不能开启我国发展核工业的物质大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决定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核工业之前,其它国家却断言:中国是铀资源贫乏国家,没有用以发展核事业的原材料。
 
1954年秋,一块铀矿石经广西被带到北京,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打破了其他国家的断言。这块铀矿石被誉为“开业之石”,至今仍然陈列在北京地质研究院内。既然它证明了中国存在铀矿石,那么这些铀矿石分布在哪里呢?离地表有多深?品位规模又如何?要解开这些疑问,只有采用勘探手段才能完成。

1955年,我国秘密组建了两支专业的铀矿勘探队伍:新疆519中队,以及中南309中队。这两支队伍是新中国最早的铀矿勘探队。

1955年3月,中南309中队进驻到湖南长沙市,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学习地质普查方法。在地质勘探仪器中,有一种“计数管”非常关键,在接近放射性矿物质时,计数管会产生读数。当时,我国还没有能力制造这种精密的仪器,只能花重金从苏联引进。据说,这种仪器非常贵重,用一火车鸡蛋才能换来,平常都存放在专人把守的仓库中,使用时要异常小心,还要有警卫人员跟随。

1955年8月30日,309中队分头行动,在广西贺县和湖南宜章境内展开普查。队员们拿着仪器,在山中仔细勘察,以250平方米为单位,进行网格化寻找,不放过每一寸土地。无论是遇到荆棘,还是料峭的陡坡,都要想方设法进行勘探,不放过丝毫区域,勘探期间,不允许附近的村民参观,也不许带着勘探仪器从老乡家门口经过,勘探工作由全副武装的战士负责警卫,他们除了带着枪支外,还备有手榴弹,随时防范敌人的干扰破坏行为。

远在西北的新疆519中队,每人一匹马,过着牧民一般的生活。他们拿着探测仪一点一滴地找矿,沿途如果遇到蒙古包,就在其中借宿,如果找不到蒙古包,便躺在睡袋中凑活过夜。当时参加勘探的队员在后来回忆,晚上睡觉经常会有虱子叮咬,在白天,烈日炙烤下的塔里木盆地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一旦进了天山,又会突然下起冰雹,最重要的是在野外没有新鲜的蔬菜吃,喝水只能靠天山流下来的雪水解渴。

苏联专家认为,我国必须在1959年以前,开采至少500吨铀矿石,才能进行下一步计划。519中队和309中队在广袤的中国国土上,开辟了我国勘探历史上的创举。他们白天在野外风吹日晒,晚上回去后还要整理资料数据,绘图上报,工作非常辛苦。在1955年至1960年之间,我国又先后成立了8个寻找铀矿的地质队伍,88个铀矿普查和揭露队,249个综合找矿队,向国家提交了12个铀矿床。另外,309地质大队还发现了首个花岗岩型铀矿床,打破了国外“花岗岩无大型铀矿”的理论,并提前向国家提交了500吨储量的铀矿,为下一步行动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742、744和705地质队合并为705地质大队,用四年时间探明了201大型铀矿,彻底终结了我国无铀可用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铀矿勘查完成了近一半国土面积的航空放射性调查,累计探明350多个铀矿床,居世界前列。从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到如今领先世界的核电工程项目,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勘探人的辛苦乃至生命,他们的行动,早已被载入国防、核电以及地质发展的史册。
思考者还在阅读
白宫要求中方离开北极,这句答复让美代表脸色铁青,俄:十分解气!
美航母刚逼近岛礁,舰长望远镜看到难忘一幕,鹰击12导弹密密麻麻!

熬夜写文章,朋友们记得在右下角点下【在看】以示鼓励!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