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派拉蒙影业公司共同出资,于1994年拍摄的一部浪漫的爱情灾难电影,由詹姆斯·卡梅隆创作、编辑、制作、导演及监制,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主演。
泰坦尼克号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这个世界上似乎也只有詹姆斯·卡梅隆这位技术与艺术兼具的狂人,能够十二年前拍出灾难爱情的《泰坦尼克号》问鼎全球票房18亿美元的影史票房纪录,十二年后带来3D异星世界的《阿凡达》,自己超越自己的将纪录刷新到27亿美元的新高度。卡梅隆的电影带有不折不扣的商业大电影的痕迹,但是谁说商业电影只能如同爆米花一般无营养呢?事实证明《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在商业大制作的保障下都已经成为影史的经典之作,而经典的待遇则是:当十五年后《泰坦尼克号》3D归来,影迷翘首,观众狂欢。
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在大西洋底,而卡梅隆通过影像让泰坦尼克号伴随着杰克和露丝“you jump,I jump”的爱情故事深埋在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只要稍加打捞,就能引起最大的共鸣,而此次3D转制后的重映即是对观众心灵深处泰坦尼克号的打捞行为,浮尘乍起,往日重现。情绪略有不同的是观众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情感已经由当初的傻傻惊羡杰克露丝爱情变化为如今的选择跟谁一起重看的问题上。

巨轮重新远航,观众继续热泪。十四年前《泰坦尼克号》在国内引发一场全民观影的盛宴,也正是有这层情感基础,才让今天的重映如此引人注目。此种情况放到世界范围内也同样成立。卡梅隆此番重映经典借着先进的3D来吆喝,实际上主打的却是怀旧牌。旧事物是件很奇怪的东西,因为它溢出来的总是美好的记忆。何况《泰坦尼克号》承载的是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假装不知道泰坦尼克号会撞冰山会沉掉,目送着三个烟囱的巨轮起航;假装不知道杰克和露丝最后生死相随,跟着汤米一起调笑杰克看中富家女是痴心妄想。不过这种自我欺骗并不起效果,那些经典桥段已经成为熟悉的文化符号,每一处转场切换和台词都能俗烂于心,杰克和露丝船头飞翔画面出现,眼前就刷刷的出现了依仗像素高的人拿手机对着屏幕拍照。而丝毫没有改变的故事情节则让观影情感直线下降,即使画面够大也无法让人再鼻涕一把泪一把。反倒是看着周围情侣成群,自己同样订的情侣票,侧身一看,身边坐着的却是舍友时,内心有些酸楚。
你可以不穿衣服,我却不能不动剪刀。十五年前香艳全世界的露丝裸体只定格在杰克的画上,露丝为了艺术为了爱的一脱在为了和谐为了前排观众的脑袋的大剪刀下只剩背影,空余幻想。不过真实的围坐在满座的电影院时,看着凯特薄布轻纱缓缓走来,安静的氛围里有不少咽口水的声音,空气凝固一般的压抑着。轻纱滑落,镜头直接跳转背影,观众会心一笑,氛围缓和而轻松,大剪刀确实缓解了尴尬。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是一次爱情与灾难捆绑营销的典范,也是所有用大背景下小视角模式讲故事的影片中成功之作。灾难的大背景和爱情的小视角双向联动,无爱情,灾难沦为视觉云烟;无灾难,爱情无处寄托伟大。当然《泰坦尼克号》成功的地方并不只局限在爱情灾难上,卡梅隆以完美主义者该有的苛刻程度完成了从各方面细节来看都相当出色的故事,船上的人物故事,从船长、设计者到船员的故事都可以独立成段,每一位表演者的演技都浑然天成。瞭望塔上两位负责查看冰山的瞭望员看到冰山时的表情,到后边一连串的快速剪辑中展现的从掌舵者到蒸汽机、锅炉房每一位员工的紧张的工作状态,临时驾船的穆先生一脸冷汗看着冰山不住的喊快转,一众小人的敬业本职工作画面都变得激荡人心;沉船后回来营救者听到露丝的哨子声时一句“come about”,呐喊式的语言带来的心灵震撼无与伦比。而其他诸如甲板上演奏的乐队、维持秩序的船员遵循的妇女儿童先上原则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真实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