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科研分享会简报

科研分享会简报

阅读量:3616276 2019-10-20




★会议简况★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新时代读书会举办科研分享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举办的一次教研活动。
高宇老师做了题为“智慧生存:网络时代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的科研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龚伟亮老师做精彩点评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张静敏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

马原理教研室主任杨雁鸿老师发言

张寒老师发言
吴俊老师发言

江春鸣老师发言
杨倩老师
分享会由王锦刚老师主持。2018级、2019级马原理专业部分研究生参会。
★高宇主讲★
2019年是世界互联网诞生50周年,与人类漫长的历史相比,半个世纪如白驹过隙,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却是划时代的、颠覆性的,且充满了未知,正如有学者说,“互联网是第一个由人类建造但人类却不了解的东西”。互联网的影响绝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项技术发明,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也绝不逊色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任何一个时代。站在由全球互联走向万物互联的历史潮头,我们应很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新的“地理大发现”,孕育着新的“大航海时代”“大工业时代”“轴心时代”,飘扬着新的“德先生”“赛先生”和更多“先生们”的思想旗帜。因此,虽然互联网已经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技术发展最重要是对人的思维意识和精神风貌的变革,这将直接决定人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发展水平和质量。可如今,我们对互联网及其时代“知多少”呢?我们用互联网主要做了些什么呢?这些都是大大的问号,甚至是惊叹号。
回顾互联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史,我们有三点基本判断:一,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网络技术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二,互联网塑造了人类新的实践场域和实践形式,网络生活(数字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三,互联网在深入变革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从未来着眼,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渗透进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也将在变革人类社会过程中,建构起信息交换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进而过渡到万物互联互通的智能社会,衍生出智业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新社会形态和文明形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如何认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进步和变革?互联网带来的深层次精神跃迁有哪些?互联网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矛盾、困惑、隐忧和挑战?人类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实现更好地生存发展?这些都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
一是系统认知互联网的历史进程,探索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向,回答“互联网从哪来、到哪去”的基本问题。我们将互联网的历史进程概括为四阶段:机机互联(计算机互联)、网网互联(计算机网络互联)、人人互联和万物互联;着重强调了四个阶段第次叠加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趋向。
二是从器物功能层面认知互联网,即回答“互联网是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器物功能层面是认知互联网的基本维度,内涵了对互联网宏观架构、具体组成、基本功能、综合应用功能等四个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认为,互联网是由全新的架构方式、全新的信息形式、全新的协议标准共同组成的人类全新的信息交换系统,本质属性是信息交换。互联网的重要变革是:开启了人类近乎全方位、全要素的信息交换格局;塑造着人类扁平化、去中心控制的新生存交往空间;提升了信息交换的地位,开创着信息交换主导物质能量交换的综合交换格局。从功能方面看,互联网主要有感应、通信、存储、运算、智化和物联六大基本功能,服务于人的各种信息需求,在综合运用过程中,成为了人在网络时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物质力量,整体提升了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能力。
三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凝练互联网精神,回答“互联网彰显什么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问题。互联网不光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其彰显的精神、文化和理念是人在网络时代从事实践活动和实现更好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互联网精神来源于网络技术特征、结构功能、网络实践形成的新风尚、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新发展等多个层面,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信息主导的思维意识,二是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三是众建众享的精神风貌,四是平权自主的人本理念,五是共生共荣的发展主张。
四是互联网引发的矛盾、挑战以及互动关系反思。从矛盾层面来看,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了网络“南北”矛盾、网络代际矛盾、明网与暗网矛盾、网络强国与网络大国矛盾。从人对互联网发展的认知现状来看,存在着盲目或极端的乐观主义倾向和极端悲观主义倾向。从实践层面看,人的网络实践出现了被“算法”绑架、被“娱乐”带跑、被“信息”淹没、被“目的”遮眼等异化现象。从网络管理和运营主体看,权力正在过多地干涉并控制互联网,存在着霸网、分网现象;互联网企业正在疯狂地掀起圈网、争网运动。从网络互联互动关系看,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紧张”;人与机器的关系存在着主客反转和界限模糊的危险;人与人的互动出现了倒置与反差;人与自我的关系变得混沌与扭曲。
五是基于互联网的认知与反思,提出“智慧生存”倡议。面对呼啸而来的信息洪流、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随处可见的电子设备、蜂拥而至的网络应用、不停升级的APP提醒、不断告急的手机内存、轮番上演的人机大战、接踵而至的网络攻击、频现报端的网络丑闻等等,我们似乎来不及思考互联网这个每天使用的事物,似乎无心聆听真实需求的呼唤而被商家营造和细分出的“新需求”裹挟,也似乎无力校正不断滑动屏幕、点击鼠标、打赏点赞、刷新评论等沉浸网络甚至无法自拔的下意识动作。但这一切都要怪罪于互联网吗?都要归结为网络的负面影响吗?肯定不是。发明互联网的是人,使用互联网的是人,创建网络规则的是人,亵渎网络“初心”的是人,发起网络攻击的是人,制造话题吸睛的是人,发布恶俗信息的是人,给人机大战摆局的还是人,一切都是人。因此,虽然所有的问题与互联网相关,但问题根源却是新技术条件下人的认识偏差和实践异化。
那么,如何智慧地生存?具体来说:一是认识互联网的重大历史作用、宏观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方位、始终牢记互联网建设的初衷、理性对待互联网未来技术,全面提升识网水平;二是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网德网约、树立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提高网络使用具体技能、深入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全面提升用网水平;三是注重提升理论思维和思辨水平、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适应“泛学习”趋势、正确处理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关系、注重身体机能增强和锻炼、注重人与人的直接互动交流,全面提升适网水平。
总之,在网络时代“活着”与智慧地“生存”有着不同含义,前者是被动接受、勉强而为,后者是主动适应、顺势而为。当前,多数人仍处于“自发”的状态,被网络拖着走,在网络时代仅仅是“活着”,我们的研究终究想引导人们走向“自觉”,实现牵着网络走,在未来网络时代转变为智慧化地“生存”!
★精彩点评★龚伟亮老师认为,高宇老师的研究非常专业、非常扎实。高老师清楚地梳理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互联网从最初的军事需要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龚伟亮老师指出,互联网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目前有很多人在讨论网络民主,互联网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社会民主的想象,但实际上,今天的互联网却走向垄断,网络有很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基于此,龚老师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应增加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研究的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一直是领先的,并不落后于西方。中国领导人是具有战略视野的。而今天我们在网络发展上的赶超局面,是值得反思的。
第二,应反思研究中的互联网中心主义。当前我们处在信息互联网的时期,信息互联网本身就是阶段性命名。就像电报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传播工具一样,信息互联网则是晚期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媒介。作为一种信息交换机制,互联网很难推广到整个社会过程,因此,关于未来“万物互联”的技术想象需要充分讨论。
第三,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理解互联网。当前,信息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与时空的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实现了人机互联,发展出人工智能,以概率化进行决策,精英阶层变成了后人类,成为“智神”。人工智能时代,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宗教的崇拜变成了对技术本身的崇拜。在社会关系方面,信息互联网时代,价值互联网、区块链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信息互联网并不可包打天下。智能社会并不能在信息互联网时代得到彻底的解释和幻想。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变成了大数据,生产力变成了算法算力。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对于这些变化,一个认知的路径就是要研究马克思所说的推动机制。如果是市场决定互联网发展,那互联网必然走向异化。所以,认知互联网还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
张静敏老师认为,高老师的成果丰富,构思缜密,观点全面、辩证,看到了互联网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20世纪先后兴起了三种生产模式,即福特制、丰田制和温特尔制(WinTelism)。福特制的特点,就是强调量产,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也忽视工人的主动性。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是最好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的丰田制,则注重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按用户的需求定制生产。20世纪90年代的温特尔制则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生产基于信息。摩尔定律归纳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突出了信息产业成本和价格的快速下降,信息产品和应用迅速普及。梅德卡夫定律则强调网络用户数量至上,网络价值等于用户数量的平方。因而,温特尔制具有内在的垄断性基因。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不遗余力去实现并购,规模越做越大。农业、工业时代没有万亿企业,互联网时代可以做到,微软、苹果、亚马逊都在万亿美元市值左右。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的分析这种生产模式的影响。比如,作为生产工具,它对企业组织方式、对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对工人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好互联网?如何对抗互联网的反面,到底是政府、市场、还是社会起主导?对企业来说,客户价值、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如何权衡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言精粹★
杨雁鸿老师在发言中,回忆起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读小学时,在微机课上最早接触的就是苹果机。那时候要自己编写运行程序,要非常小心地输入准确完整的程序后电脑才能按照这个程序的功能输出相应的结果,如一个数学运算的结果或者是一首歌。还要学五笔输入法,要花很多时间上机练习,现在回忆起来竟是无意间见证了电脑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她认为,高老师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外提出人与机器的关系,是技术发展的一个结果。高老师提出的“数字自我”可以引起很多联想,但作为一个概念它还不够清晰,因为我们可以追问,那个由大数据捕捉到的有关自我的一串数字信息就是自己吗。她认为网络空间仍然具有虚拟的属性,其现实性还不能因为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而完全得到确证。因为互联网本身不是自存的,它高度依赖其他物质条件,比如对电的依赖。否认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有夸大它作为手段的功能的风险,网络和电脑仍然是人们达致理想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
张寒老师提到她最近参加的“促进新生物科技的公众理解中英公众科技传播与交流国际研讨会”上人们对于新科技的反思,其中包括如何应对5G技术的应用对生活、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改变和挑战,由此可能引发的科技风险和伦理问题,对此,政府、相关企业应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公众如何能够参与影响科技治理等等。她认为,技术发展会带来的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巨大风险,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本身去应对,而且需要社会学、伦理学等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介入。
吴老师提供了一些关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研究问题。第一,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劳动形式及其组织形式的认知。虚拟网络平台可以将来自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劳动者组织在一起进行协作劳动,结果是使劳资关系变得更复杂,因为跨国的劳资关系还伴随着劳劳和资资关系。第二,互联网中从事数字劳动的无产者,与传统的无产者不同,不再是简单的无产者,而是半无产者,例如,从事IT行业的工作人员都会拥有电脑这种生产资料。然而,拥有部分生产资料的IT工作人员,依然没有改变无产者的地位。第三,互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或者说人类如何更好把握互联网技术,还是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范式中去思考,因为从来没有抽象的技术,技术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技术。
       江春鸣老师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人们的工具和认知的中介,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应在认知主体性的高度来不断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杨倩老师从民主政治角度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区块链是否能抗衡霸网和圈资等垄断?二是,在TED演讲中听到科学家要说可以用AI来取代政客的乐观设计,不知是否可能?
★观点总结★
王锦刚老师总结认为,高宇老师从历史和现实的宏观视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辩证的认知互联网的框架,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思考深入,听了非常受启发,受益匪浅。老师们的点评和发言,围绕着高宇的互联网认知框架以及提出的问题,从互联网的政治色彩、经济影响、科技挑战、社会变迁等多角度、广视野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简单只是一项技术工具,它正在作为重要的信息社会机制嵌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成为海德格尔所谓的“座架”(Ge-stell)。互联网嵌入了人的生存根基,不可避免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造成一些对人的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全面而科学地认知和评价互联网?我想我们已经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还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推进人类的认知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认知和评价互联网的重要路径与资源。

    “新时代读书会”是以学术兴趣为纽带集合有志于“马克思主义传播批判理论”研究的青年学者的自由学术共同体,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活跃、创新的学术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有志于此的青年人的无围墙的“学园”。
(记录/整理:裴泽慧;会务:裴泽慧、张帅、夏军秀;摄影:张帅)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