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二十年前,澳門回歸,大三巴牌坊前一群小朋友唱起《七子之歌》,感動了無數人。
今年是澳門回歸20週年,當年合唱團的成員們重聚大三巴牌坊前,一開唱瞬間淚奔!
作曲家流著淚寫完《七子之歌》
1998年底,中央電視台播放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片中第一次唱響了這首主題歌。總導演李凱在一次翻閱聞一多詩集的時候,發現了《七子之歌》,並決定將其作為《澳門歲月》的主題曲。他說:“這首詩,最合適。詩人對澳門的呼喚,正是編導在《澳門歲月》中所要宣洩的情緒,共鳴之處就是中華民族祈盼統一,祈盼澳門回歸祖國的主旋律。”
攝製組找過不少人為這首詩譜曲,但都不滿意。最終找到了廣東音樂人李海鷹。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著淚完成了曲子。於是,便有了今天這首傳唱二十餘載的《七子之歌—澳門》。
1999年12月20日,在《義勇軍進行曲》鏗鏘有力的旋律中,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一首《七子之歌》,響徹大江南北。
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三百名小朋友童聲合唱,至今仍然流傳為經典。
一聲呼喚20年前的合唱團員再聚首
回歸之後,《七子之歌》並沒有被澳門人民淡忘。澳門回歸二十週年之際,新的歌曲傳唱人龍紫嵐小朋友,在廣播當中向當年“回歸合唱團”的成員們發出邀請——重聚大三巴,再度唱響當年的“赤子之心”。
當年的合唱團員,職業經理人戴小璇找到當年合照發到群裡,發現大家竟然都還留著這張照片。當年的小學生,如今奮斗在澳門的各行各業,而當年的《七子之歌》在他們心中從未走遠。
劇作老師鄧柏嘉來了,餐飲店主李海龍來了,科技公司員工梁志權來了,藝術家郭家駿來了,圖書管理員李文靜和工人徐永鴻也來了……當年的小伙伴們,又重新齊聚在大三巴牌坊前。
“二十年過去了,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在做些什麼,只要收到呼喚,我都會站出來,再唱一次這首歌。”
歌聲再度唱響,每一聲“母親”都不減當年的熱忱與激情。
一首《七子之歌》見證澳門二十年變遷
一首《七子之歌》,見證的不只是在外漂泊數百年的“遊子”回到祖國懷抱,還見證了澳門二十年來“滄海變桑田”的巨大變遷。
今日的澳門,珠港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今日的澳門,酒店客房的數量從9469間增長到38809間;
2018年,澳門經濟總量4403億澳門元,為1999年的8.5倍;
今日的澳門,人均GDP達8.3萬美元,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澳門回歸祖國20年,改變的是城市的面貌,不變的是澳門對於祖國的熱愛。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澳門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文章綜合整理自:北京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微信聯繫kiyome1,我們將及時處理
濠江網
專注澳門本地資訊,瞭解澳門大事小事就關注它!
好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