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秋色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出自李白《永王东巡歌》一诗,描述的是唐时丹阳即如今镇江市的江边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的景色。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曾寄情于镇江气势磅礴的江水,赋诗曰:“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遇岳岳立催,逢石石立碎。”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六朝烟云虽已远去,但南徐故迹尚留存世间。
镇江地处黄金十字水道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点,风光旖旎、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作为拥有3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镇江不但是《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恒顺香醋、梅庵派古琴、云林花毽、剪纸艺术、丹阳面塑、孙氏太极拳、赵氏“秀”二胡制作技艺等更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结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由江苏省海外联谊会、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共同主办,镇江市海外联谊会、香港镇江同乡会、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镇江味道 金山巧工”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2019年8月14日在香港开幕。此次亮相香港的镇江非遗展分为“天工巧作”“艺匠生辉”“互动体验”三个主题区域,以恒顺香醋、梅庵派古琴、乱针绣为主线,通过各个展品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为香港市民描绘出一幅独具镇江特色和元素的民族传统文化图,展现世代镇江人的勤劳智慧与绝妙技艺。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唐英年在开幕式致辞中称赞镇江是一个美的让人“吃醋”的城市。在《中国医药大典》也早有定说:“醋产浙江杭绍二县为佳,是则以江苏镇江为最。”镇江香醋已然是江苏镇江传统的名产,酸而味鲜,香而微甜,不涩,存放越久,味道越醇,而且不会变质。用以拌冷盘,溜素菜,烹鱼肉,炖鸡鸭,可提味增香,去腥解腻,开胃生津,确为极佳的调味品,被国内外誉为“醋中上品”,镇江香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精湛的酿造工艺,历经40多道工序,耗时70多天精制而成,再经6-12个月的储存期,然后才能包装出厂。如今,作为国内第一座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主题性醋文化博物馆——中国镇江文化博物馆,由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群落建筑组成,分醋史厅、老作坊、陈列厅及体验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表现形式,向来宾和游客全面展示醋文化,了解源远流长的镇江香醋历史,欣赏恒顺香醋非遗传承技艺,感受历久弥醇的香醋文化。
除了恒顺香醋之外,极具地方特色的梅庵派古琴也向香港展现出了镇江的民间智慧与传承精神。镇江的琴文化与镇江的历史一样具有深厚的底蕴。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以其轻微淡远的特点赢得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喜爱。梅庵派古琴,是近代汉族古琴流派中较晚成立的一支,因刘景韶先生传入镇江,此后在镇江继续发展,并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移居镇江并隐居于梦溪园,创作出了《梦溪笔谈》一书,其中关于古琴的研究就有14条。作为梅庵派古琴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先生,不但完整地掌握了古琴梅庵派的琴学理论及演奏技法,而且继承了梅庵派的独特风格,琴风明洁温雅、沉静自在、生动缠绵,涉足古琴演奏、教学、研究、鉴赏以及古琴制作与修复等多个领域,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和极强的感染力。刘善教先生在坚持梅庵派传统风格的同时,注意吸收江南其他流派之长,融会贯通,开拓了视野,丰富了技艺。其演奏传承曲目有梅庵派的代表作《长门怨》《平沙落雁》《捣衣》《搔首问天》及虞山派的《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广陵派的《山居吟》,浙派的《思贤操》,川派的《流水》,九嶷派的《洞庭秋思》,打谱曲目《江月白》《空山忆故人》等三十余首。从六朝时期的戴颙到当代著名琴家刘景韶、刘善教先生,镇江历代琴人皆展现了中国古琴艺术的至高境界,成为镇江独特的文化记忆。
■ ■■■■
毽子,是中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上说常踢毽子“足以活血御寒”。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在丹阳,踢毽这项运动早就在民间流传。家家有毽,人人善踢。逢年过节,更是热闹。街头巷尾,到处可以看到踢毽的活动。而珥陵镇云林学校更是将这项运动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起来。云林花毽的发展历史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5年云林倪甸完小学生参加了上海《少年报》举办的踢毽通讯赛,一踢成名,徐小仙同学被授予了“毽子大王”的称号。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旅美华侨伍振权老先生获悉后,在美国赋诗一首《连千续万》:小仙徐腿踢高标,技冠群雄毽子骄。六七○○添四二,层楼更上待来朝。”寄给丹阳市人民政府,并转呈该校以示致贺。出人意料的收获在平静的学校里激起了波澜,小学生们对花毽产生了兴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踢毽活动在倪甸小学蔚然成风。不久,踢毽活动从倪甸小学向外扩展,到1988年,整个云林小学全部踢起了毽子。2006年12月,“花毽”项目被镇江市文广新局公布为第一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花毽之路从此走上了大雅之堂。“杨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清代·前因居士的《日下新讴》)这首诗就描绘了一群孩童在一起欢乐踢毽子的画面。
在镇江,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和一个古老的渡口,千百年来流动着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诗行间寄情于北固山、甘露寺、南山、西津渡......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在浑厚历史人文中不断散发魅力。
原文刊载于《华人时刊》2019年第9期。
总监:王继林监制:董西飞编辑:许 娟
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