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丹徒区上党镇东沛村投资约20万元、面积8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开始施工,该舞台还将配备音响、灯光等设施。预计本月底就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图源:锦绣上党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传承发展镇江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让基层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摄影:张守良
编实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将文化广场建设向自然村延伸,把文化设施建到村民的身边,努力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小微型文化广场1078个。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微型文化广场558个,“农村十里文化圈”不断完善。
图源:中国句容茅山发布
开展文化强基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出台《茅山革命老区经济薄弱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强基工程方案》,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茅山革命老区33个经济薄弱村指导帮扶,每个村补助8万元,用于加强和完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功能设施建设。
摄影:王呈
目前,全市三个县级市都建有图书馆和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56个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星以上标准;全市665个村(社区)均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江苏省级标准。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均对外公布服务时间,近一半实行错时开放,基层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随时可来”。
切实发挥乡村人才“乘数效应”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存量”潜力,发挥人才“乘数效应”。
今年7月,启动“乡村文艺播种计划”试点工作,组织百名文艺志愿者下乡开展“一对一”结对文化志愿服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乡村文艺团”,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生文化”的生态链。
摄影:佘记其
实施群众文化“十百千”工程,即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十个各具特色的优秀群众文艺活动品牌、百支各展其长的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千名各显其能的优秀群众文艺骨干。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管理乡村公共文化事务。在丹阳市试点由政府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设文化场馆,聘请文艺团队社会化运营。京口区开展“五换一”参与式自治,群众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参与文化活动时长满5小时,需提供1小时志愿服务,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摄影:吴恙
扬中市发挥在外乡贤、文化名人作用,捐建艺术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提升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将乡镇(街道)图书馆、村(社区)图书室、有条件的“农家书屋”作为图书馆分馆进行建设,全市共建有乡村图书馆分馆255家;构建以各辖市区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文化广场文艺团队为服务点的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全市建成镇(街道)文化馆分馆62家,村(社区)文化馆支馆193家,将优质文化资源辐射到乡村。
摄影:张守良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文化惠民精准度。以村(社区)为单位,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艺爱好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从过去群众文艺的“统一配送”向“按需定制”转换。开展文化流动服务,制作文化展演“菜单”,让基层群众提前挑选展演内容,把文化节目“遥控器”交到老百姓手上。
2018年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组织送戏下乡565场,组织农村电影放映7687场,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年开展下基层流动服务43次,市县两级文化馆平均每年组织流动演出55场、流动展览10场。
实施“文化在线”工程,让公共文化服务变得“触手可及”。以“文化镇江云”APP、“文化镇江”微信公众号、“淘文化网”网站为支撑,形成文化活动、文艺节目数据库,推行“点单式”服务,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可发布、需求可征集、内容可观看、过程可监管、结果可评估,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来源:京江晚报、文化镇江 文字:王佑嘉、朱秋霞
编辑:吴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