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剧透警告
从电影院出来,我感叹,曾国祥大概想拍的是《大陆制造》。
老实讲,一开始我对这部电影绝无期待,没了陈可辛的曾国祥,翻拍一部涉嫌抄袭的网文,撤档后仓促的定档,还有,起用了头部流量作为主演。这一切都有把这部电影导向捞钱青春恶俗电影的潜质。除了它一百三十分钟的片长,我心想,要是真是来捞钱的,这片长证明捞都不会捞。
但一开头就把我给震了,凌烈的剪辑,跑操、口号、翻书、背诵、高考倒计时,紧张气氛迎面而来,之后的跳楼事件中,大量运用仰视镜头,又带来了明显的压迫感。
他不是来圈钱的。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可之前的所有预兆都变为了疑问。既然不是圈钱,那为何有这些动作呢?
在看完电影之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易洋千玺的确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作为痞子专业户的曾国祥太知道痞子是个什么样了,但这个痞子偏偏又有那么幼稚的一面(他在最后选择牺牲自己的行为,导演通过警官之间的对话表达了态度,幼稚大于深情),痞气与稚气兼有的男演员本就屈指可数(易洋千玺的长相的确没有那么乖),就算不考虑流量,选他也是绝对不错。
然后就是撤档的问题,导演对校园暴力这件事,挖的太深了,他没把矛头指向个人,也没有抛给集体,他对准的,是制度本身。比如警察郑易与陈念第一次在车上的交谈,他们从成长的无奈聊到动物临死无动于衷的眼神,中间穿插着警官与霸凌者魏莱母亲交谈的画面,穿着优雅的母亲对于自己女儿责任的推脱,对于受害者的冷漠,对警察说自己从小教育女儿要表现优异、权衡利益,画面闪过女儿得过的无数荣誉,最后停留在女儿这个霸凌者无辜或无动于衷的眼神上。这两三分钟的镜头在商业上本是闲笔,但由此就足以管中窥豹,了解这个霸凌者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而最明显指责的就是高考本身,同学作为旁观者不愿意发声,因为他们怕影响高考,事发之后,霸凌者被退学,依然被允许参加高考,揭发者因为变相的影响了同学们的高考,反而被排挤。高考之后、高考之后、高考之后,仿佛一个寓言一般,反复出现,老师说高考之后就看见光明,警官说高考之后就成了大人,妈妈说高考之后我们就熬出头了,出了命案,甚至都要问一句,能不能高考之后再说。高考似乎笼罩着一切,我们的人生被它所形塑,某种程度上,我们非它不可。于是,畸形的父母、老师、同学应运而生。
这份表达绝不是一部商业片该干的事。这也造成了影片的部分割裂,小北与陈念的情感表达,没办法与导演对制度的批判相融合。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不可抗力妥协之后的结果。导演在采访时表示,两人的情感比起爱情,更像是一种共生关系。所以,在我的想象里,如果那次杀人不是失手,而是生存必须,两人最后表现的毫无愧疚就可以理解为,被制度逼入死角,而产生的新的畸形。(这很日本)当然,这只是我的异想天开,最后的结局还是依然符合核心价值观。
所以,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也是割裂的,一方面他在问题探讨上的深刻让我惊喜,另一方面,基于这个核心故事,也就是“少男少女残酷青春物语”这部分,略显煽情和老套。以至于在电影院,旁人在玩手机时,我全神贯注,旁人痛哭流涕时,我不知所措。
最后说回成长问题的探讨上,《少年的你》与《狗十三》仿若一体两面,一个质问的是内部的精神问题,一个呈现的是外部的生存问题。在从小孩成为大人的道路上,没人关心你的内心在想什么,也没人关注你的肉体在遭遇什么。你只需要一忍、再忍,忍到你对此麻木,忍到你对自己麻木,忍到你对世界麻木就好了,你就可以开始心安理得的,再次投入这个循环。
可惜的是,你可能连一部电影都看不懂。
豆瓣点赞第一的答案,或许在用自己告诉大家,这样的教育下,人的思想能有多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