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唐玄宗李隆基遇到过哪些离奇灵异的事儿?

唐玄宗李隆基遇到过哪些离奇灵异的事儿?

阅读量:3880017 2019-10-28


太平有四个儿子,与她的两任丈夫各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薛崇训。他非常擅长骑射,曾经做了将军,后被封为卫国公。二子薛崇简。他跟表哥李隆基在幼年就非常要好,和表哥同为五王之一。他的妻子为皇帝一声姑祖母。

三子武崇敏、四子叫崇行。在太平公主帮助四哥登上皇位后,她的三个儿子被封王了。在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太平所有的儿子及后代都被新皇赐死了,唯独二子一家保全了性命。唐玄宗留下这位表弟的性命时因为他常劝谏自己的母亲,与母亲的政治理念不合。太平的这个儿子是恨着自己的生身母亲的,自己在幼年的时候,父亲就被外祖母杀了,母亲立刻就嫁给了别人。尽管自己长得最像母亲,但母亲最爱的不是他,当然也不是其他兄弟姐妹,而是她自己。母亲常常殴打自己,在这个男孩的内心深处是有埋怨的。有人说这个儿子是逆子,怎么不帮自己的母亲,怎么不为他的母亲向他的表哥求情。如果这个人知道薛崇简最后的遭遇,就不会这么说了。
太平公主的一生都是与政治挂钩的。她的父母是大唐的政治首脑,她的两任丈夫都不是普通官员,不管是本意还是无意都极大卷进了政治漩涡中。电视剧中给观众呈现的太平公主,与史书上记载的相差很大。历史上的这位公主风评并不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公主的反面教材。
她残忍骄横,喜欢奢华,离不开男人,不是一个女子的优良典范。
太平公主富有很多传奇色彩,她与她的母亲,嫂子,好友组成了大唐最强妇女天团,她们的权势在某段时间内凌驾于男权之上 。
在女皇在世的时候,尽管太平参与了政事,但她的母亲把这件事变成了秘密,这是为了保护女儿的措施。太平害怕母亲,对外也没有发表任何政治言论。武则天渐渐老去了,她不想让她的娘家与自己的儿子为敌,为了减少两家的争斗,开始促进两家的联姻。这个时候,也开始让她的女儿真正参与朝堂。
在太平的三哥登上皇位后,她逐渐走到台前,受到了重用。但她的三嫂和侄女害死了哥哥,经过争斗,太平帮助了自己的小哥哥成为皇帝。因为这个功劳,皇帝赐与她很大的权势,这个时期的太平不仅是处于个人人生权势的顶峰,也是唐朝所有公主的第一人。但公主生命的结局却不好,史书记载她因为谋反失败被新皇赐死。可有野史说公主没有真正谋反,是新皇害怕她拥有的权势给他的皇权带来了威胁,用阴谋害死了公主。
太平没像武媚娘一样登基成皇,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身份上的不如。按理说,太平应该是当时大唐出生最尊贵的女人了,而她母亲只是一个小族出来的。这里的身份说得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人伦纲常。太平出生再尊贵,也只是外嫁的女儿。而武氏再不好,也是娶进来的媳妇。
在古代社会,女儿是外人,人们无法忍受一个外嫁的女儿来管娘家的事。太平少一个合乎情理的插手李家皇朝的理由。对于武则天来说,帮丈夫儿子管理朝堂,是家事,是份内事。
第二个原因是她的实力不如母亲。女皇帝在成为皇帝前当了二十几年的皇后,数年的太后,朝堂已经牢牢掌握在她手里了。而太平参政只有几年,虽然权倾朝野,但根基不稳,做事也没有母亲成熟。
第三个原因是两人对手水平不同。武则天的对手是两个儿子,而他们都是庸才。自己还是他们的母亲,占着名分上的优势。
而太平的对手是李隆基。李隆基一手打造了开元盛世,是继唐太宗后又一名垂千古的帝王。而且他合乎正统,太平不能以姑姑的身份逼迫他。
在太平死之前,她连皇帝都不能掌控,当一个摄政公主,更不用说登上皇位了。
她是一个讲感情的公主,她愿意用她的权力换取一份美好的爱情。她的心中有诉说不尽的疑惑,眼中有消散不去的孤寂。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太平,她几乎吸引了所有优秀男子的目光。温峥嵘版的太平诠释了一个公主的威严与高傲。她的脸上很少出现笑容,你好像看到她每时每刻都在算计人心。她追逐权力,欲望被赤裸裸地写在了脸上。
没有人怀疑在她美丽冰冷的脸下是一颗狠毒可怕的心。郑爽出演过两次太平公主。一次是在武则天秘史中扮演公主的青年时期,一次是在太平公主秘史中扮演公主的少年时期。郑爽版的太平就像是一个快乐的邻家小女孩,青春亮丽。她与皇宫中的阴谋没什么关系,她似乎从来没有过郁闷的时候。在武则天秘史中,她可怜自己的母亲受到自己亲人的刁难,就劝母亲自己找乐子并推荐了个寺庙小和尚。似乎永远置身事外的她,对母亲的事很上心。
武则天的后宫之位终于坐稳了,她在女儿的坟前发誓 ,夺取李唐家的江山给女儿作为补偿。但事实上,安定没有死,被宫女所救,带到了大漠。
武氏又生了一个公主,取名太平,把对前一个女儿的爱与愧疚都倾注到了这个女儿身上。16年过去了,宫女在告诉公主她的身份后就被追来的唐兵杀死了,她想回到大唐复仇。她拜托她的恋人突厥可汗抢来了去吐蕃和亲的太平公主。她发现两姐妹长得差不多,她想要假冒太平回到皇宫。精心模仿太平的安没有被任何一个人认出来,除了太平的初恋薛绍。薛绍是皇帝的外甥,他的母亲城阳公主不满武则天干涉朝堂,发动了政变,但失败了。武则天下令处死了所有人,薛绍也死了,在临死前见到了真正的太平。
太平公主与她的丈夫薛绍是姑表兄妹,薛绍是李世民的嫡亲外孙。大明宫祠中太平第一次遇见薛绍时,她与拉她出来玩的明珠嫁给他,赐死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薛绍也不是自尽的,他受到了大哥谋反的连累,虽然逃过了死罪,但活罪难饶,杖责100。但没熬过去,饿死在了狱中。
说起太平择婿,还有一段故事。武则天想要太平在自己身边多呆几年,所以没考虑她的婚事。但公主长大了,春心开始萌动。
大唐的女儿想说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扭扭捏捏。一次宴会上,太平穿上紫袍,腰间束着玉带,戴着黑色头巾,在帝后面前跳舞,惹得他们哈哈大笑。武则天笑问女儿怎么能打扮成男人的模样。太平趁机要求赐个驸马。武则天听了,意识到曾在怀里撒娇的女儿已经长成了大姑娘,不能把她留在身边了,就这样选择了薛绍为太平的郎君。
唐玄宗李隆基或许是唐朝最有争议的皇帝了,这个人年轻时头脑清楚,杀伐果断,和姑姑太平公主审时度势发动兵变,一举剿灭了妄想效仿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的韦皇后,把失势遭贬的老爹李旦第二次扶上了皇帝宝座,自己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后来姑姑太平公主入朝参政以后,野心急剧膨胀,也想做女皇,又是李隆基抢先下手,除掉了太平公主和余党,这位先后踩着两个女人尸首上位的帝王,开创了唐朝最为著名的“开元盛世”。成也女人,败也女人,一生离不开女人缘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因宠爱杨贵妃而荒废政事,终致唐朝遭受“安史之乱”重创,从此盛唐一蹶不振。
唐玄宗李隆基确实了得,不仅个人能够演奏多种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还能作词作曲,谱写歌舞大曲,如《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等等,还能让乐工们为大象,犀牛翩翩起舞配上动物狂欢曲。当然作为音乐人的玄宗这些灵感究竟从何得来,是天赋异禀,还是潜心创造的,还是剽窃手下豢养的一大帮子音乐人的,却也一直是个秘。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原文】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注释
⑴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⑵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
⑶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
⑷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⑸“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⑹“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pǐ):不通畅,不幸。身否:身不逢时之意。
⑺“伤麟”句: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⑻“今看”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⑼末二句大意为:孔子说他曾经夜梦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的梦于今天实现了。

【作品鉴赏】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名家点评】
沈德潜评此诗说:“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运意高处。”
纪昀评此诗说:“只以唱叹取神最妙。”“五六句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
作者介绍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