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一些有趣的投稿,这次刊发一篇视角独特的历史小论文,供大家欣赏。欢迎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讨论,不要板砖,要观点,你的来稿也有机会发布呦!
关于中外历史,虽说各具特色,但也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点。仔细的研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两场血雨腥风,可以从中发掘出两段不同时代、地点的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
(下文有关一战与春秋国家的示意图均在此,恕不一一插入)在寻找他们的相似之处的这一问题上,第一步即是“对号入座”。为了尽可能多的找到相似点,在角色的对应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不应只有综合实力,其国家结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等方面也对角色分配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妨从第一代霸主齐国(以下简称老齐)开始分析,老齐的对应角色个人认为英国最为合适。首先考虑的即是地理位置,从地图上看,老齐的临海国土十分广袤,海洋可以说奠定了齐国崛起的物质基础,仅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便有“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记载。然而海洋对齐国的国防事业也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齐国几乎一半的边境线为海岸线,当时几乎所有的诸侯国均为内陆国家,且没有在海上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条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几乎全部为陆战,因此冗长的边境线无疑会给国防带来极大的压力。反观不列颠,英吉利海峡切断了英伦三岛同欧洲大陆的陆地联系,加上英国的海军长时间称霸海洋,使得英国的国防压力要小于许多欧洲国家。自从英国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击败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后,几乎再没有欧洲国家实施通过海上作战登陆并占领英国本土的计划(二战中纳粹德国攻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为空军袭击,主要原因是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相差甚远)。老齐在地理上有一点同英国相比更具优势,即是同中原地区有大量陆地联系,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其它资源。英国之所以同欧洲大陆分离却塑造了“日不落帝国”的一大重要保障是英国遍布世界的海外殖民地不停地为英伦三岛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一旦海外殖民地遭到敌方占领,英国将彻底成为一座“孤岛”,最终因资源消耗殆尽遭到敌方的“绞杀”而亡。
英国几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一个国家的强大同样离不开先进的政治制度。早在齐桓公时期,管仲已然大胆地开始实行“四民分业”的政治经济改革。所谓的“四民分业”,即是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使其同工、农、士三个阶层平等。同其他国家的“重农抑商”国策相比,商人的地位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减轻相关商业赋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与积极性,吸引外国商客进入,无疑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雏形的出现播下了种子。英国的起步可以说与其有着相同的切入点,自从十七世纪英国完成了光荣革命后,权力的重心开始由封建统治阶级转向新兴的资产阶级,英国的资产阶级工商业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反观欧洲大陆各国,以英国的老对手法国为例,法国当时虽然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地方一霸,但法国固守封建专制制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三个等级,神职人员一等,封建王室为二等,其余为三等)。
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不仅得不到一系列基本政治权利,同时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导致法国当时的资产阶级力量与社会生产力低于英国,同时也是法国在对外战争中多次败于英国的一大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促成了英国和老齐的霸业。
老齐与英国人在实行“光荣孤立”政策并在意识到它已不再符合欧洲的安全形势后果断“真香”不同,老齐在面对秦国的扩张中深度贯彻孤立的外交政策(可以说齐国的末代国君是秦国的正国级使者),最终在“孤立”中光荣了。就好比德军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地处内陆的地理劣势便不复存在。一但德军能够面向大洋作战,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必然遭受重创,甚至德国会以部分欧洲国家为跳板进攻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如利用俄国进攻印度,通过对法国的占领将德国的势力扩张至地中海甚至北非的法属殖民地)。即使德军无法直接登陆英伦三岛,没有海外殖民地提供资源且受到欧洲大陆封锁的英国灭亡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提到春秋的历史,老晋这样一个牛13了几乎整个春秋,号称诸侯中的“战斗机”的国家则不得不提。老晋分配的角色为奥匈帝国,主要原因为二者领土面积和内含国家(氏族或民族)在各国中担任第二,则无人敢于夺冠。
老晋和奥地利在发达前的领土面积在发达后的领土中占比较小,关于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这一史料更是描述了晋国的变化之大,这一点虽然可以证明它们的扩张能力(主要形式为装13),但不断扩大的领土造成了一大严重问题:人手不足。由于国家的扩大,作为统治阶级的晋王室不得不向士大夫阶层下放权力或是将土地进行再分封。根据晋代的官制,每支部队中设有军将和军佐各一名(军佐主要由士大夫阶层担任,同样具有指挥权)。由于君臣关系的逐渐淡化(氏族管制采取世袭制)和国家疆域的扩大,国家开始多元化,最直接的结果即是晋王室的嫡系军队在军队总数的比例严重下降。
晋国的卿大夫势力后期几乎遍布全国,中央遭到严重削弱由于多元化的日趋严重,士大夫阶层的自主权开始逐步赶超晋王室,使得在对外战争中非嫡系军队的效忠对象变为了晋室的臣属,对军队的凝聚力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最终瓦解了晋国的霸业。其中实力较为强劲的三个小弟(赵国、魏国、韩国)瓜分了曾经老大的一切。
奥匈帝国的统治阶层为奥地利的蛤布斯堡家族,从地图上来看,皇室控制的核心区域仅有日耳曼(德国和奥地利的主体民族)人聚居的奥地利,且日耳曼人的人口大约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奥匈帝国内部的日耳曼人主体性堪忧然而与老晋不同,蛤布斯堡面临的难题是国内多如繁星的民族(仅国歌就有十五种语言的版本!!!)。假若一支奥匈帝国的军队按照一战时的人口比例组成,则有70%左右的士兵听不懂军官的命令,不过实际情况更加严峻(80%的军官说德语)。因此开战极有可能面临以下情况
军官:@、【+】#%*;
非日耳曼裔士兵:/#)&?
再来看一看奥匈帝国的募兵制,奥匈帝国的军队分为三种:
皇家及王家地方防卫军(非匈牙利地区);
匈牙利王家地方防卫军;
帝国皇家军队。
也许看到这里许多人已经表示头(卧)晕(槽),但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是士兵的分配。以皇家军队来说,军中的主要编制为团,团主要为奥地利团和匈牙利团两种(后增设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团)。军队高层将在奥地利征召的非匈牙利人编入奥地利团,将在匈牙利地区征召的非奥地利人编入匈牙利团。地方防卫军的主要成员为当地退伍军人和青壮年男子,因奥匈帝国内部民族情况过于复杂在此不详细论述。个人认为蛤布斯堡在军队的部署方面优于老晋,皇家军队可部署在帝国几乎所有领土,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平叛作战。而地方防卫军的部署范围被限制在了组建地(特殊情况除外)。由于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的军队人数从35万左右极速扩编至230余万。奥地利团与匈牙利团这一本来就收效甚微的划分方式彻底成为了摆设。随着各族青年的涌入,民族矛盾带来的问题开始在军中急剧扩散。哗变、群架、投降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以一九一五年东线的战斗为例,在当年的四月有大批捷克人(捷克斯洛伐克当时为奥匈帝国的重要工业区)在战斗中直接向俄国人投降,更有不计其数因民族矛盾造成的内乱。例如在战争早期某部队的奥地利新兵遭到波兰老兵的殴打并被抢去了背包和食物。更为严峻的是维也纳议会提出的多项扩充军备与指挥调度的决议均因布达佩斯方面的反对而不了了之。民族和分裂主义这把利剑最终在1918年末刺向了奥匈帝国这只巨兽。随着皇帝卡尔一世的退位,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诞生了(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南斯拉夫的前身))。同干掉老晋的三个小弟一样,这些翻身做主的新兴国家也并非省油的灯(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兵工厂火炮产量甚至超过了英国本土兵工厂的总和,南斯拉夫在多年后的二战期间出现了一位对游击战造诣极大的铁姓男子)。
如果从领土面积来分析,那么楚国夺得春秋战国第一大国也是意料之中。从地图上看,楚国和沙皇俄国均处在当时各强国认定的偏远地区。楚国“南蛮”的绰号并非完全由侮辱因素构成,楚国地处南部,早先并非周王室的封地,只是南部一特大号部落(早期诸侯的称号几乎全是某某公,楚国独称王),很长一段时间其他国家均以“蛮夷”称呼楚国。在认同感方面,俄国与楚国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在文章开头那张英国于1877年出版的时局图看,俄国被描绘成一只巨大的章鱼(其它国家形象均为人),触须分别指向巴尔干半岛、东方以及黑海地区。不仅如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宣传画中俄国的形象几乎不是胡子拉碴、面目狰狞的狠角色就是以毛熊为代表的猛兽,可见大多欧洲国家因俄国在扩张中难看的吃相而产生惧怕与排斥。
楚国的扩张矛头主要指向北部的中原地区(中原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经济状况几乎均在南部之上),这自然与同样计划将整个中原划入自己囊中的晋国有着激烈的冲突。然而在多场晋楚争霸战争中,楚国几乎仅在邲之战中获得较大胜利,从总体战果来看,晋国的胜率要远远高于楚国。在对晋战争可以看出楚国实际上呈现了一种虚胖的实力,虽然有多代楚君不思进取,荒淫无度的功劳,但楚国在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有着较大的影响。楚国在平时的常备军数量并不大,战时兵源主要来自临时征召的壮丁,通常在其缺少训练时即投入战场。
俄国亦是如此,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俄军的总量已然达到惊人的590余万人,其主力部署在欧洲部分。在兵力上可以对德、奥等同盟国形成碾压般的优势(且德军主力集结在西线)。然而在早期以坦能堡战役为例的多场大规模战役都以兵力占据优势的俄军惨败告终。坦能堡战役中作为主攻部队进入东普鲁士的俄国第二集团军甚至遭到了德军的全歼。俄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于突进等战术错误进而遭到了北线德军的牵制,可是其根本原因也是拜后勤供给不畅,工业水平落后,兵员素质低下所赐。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进攻可以说是俄军唯一一次给德奥放血的翻盘,其余时间东线上演的仍是俄军被德军教做人的场面。
俄军虽然数量庞大,但士兵作战能力与对手德国相差甚远
官兵极度不平等(军官大鱼大肉配伏特加和士兵的冷水黑面包是普遍现象)和兵员素质低下可以说是德国人的亲密队友。以战前的“波将金”号水兵起义事件为例,水兵当初起义的原因竟是军官欲枪决拒绝食用生了蛆的牛肉的士兵。既然仅仅是生了蛆的牛肉就掀起了一场起义,可见官兵矛盾激烈并非一日之功。随着战斗的接连失利,俄军在兵源的补充上已越发捉襟见肘,甚至政治犯都大量出现在了军队中。然而这一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没能改变“前线俄军对德军子弹的爱情”,由于接连失利,广大基层军人在日后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果断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对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送去了一记助攻。
在交通方面,楚国地处两湖地区,境内水路密布,在抵销其领土面积巨大带来的不足的同时甚至能够扩大军队数量庞大的优势。俄国由于其地处欧亚大陆和糟糕的交通状况使得军队的调动效率低下,以至于大部分情况下只得多次小批量投入兵力(极大几率为送人头)。
最后出场的是大秦,同德意志一样,二者的历史都是一部草根青年逆袭最终跻身大哥行列的奋斗史。大秦和德意志早期由于地理位置不佳,主要谋生手段为给各种大佬打工。仅在《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就有秦国军队同晋国军队一同开进郑国的情景,可在文中仅交代了晋国同郑国的矛盾而关于秦国开战的原因却只字未提。可见秦国的出兵仅仅是履行对盟友晋国的义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秦国和郑国中间夹着当时的中原老大晋国。即使最终两国完全瓜分了郑国,秦属郑国也只能成为秦国的一块飞地,无法同秦国主体有任何领土联系,在管理上有着较大的难度,一但秦晋两国交恶那么秦属郑国将不复存在。可见秦晋合力入侵郑国,秦国在郑国几乎得不到稳定的利益。
在早期的奋斗岁月中,德意志的经历似乎比大秦还要糟糕。自十三世纪腓特烈二世(红胡子“巴巴罗萨”)去世以来,德意志便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时代。由于邦国林立,德意志地区长期缺少强有力的政权和一个统一的声音。比大秦更惨的是,在给欧洲不同时代大佬打工的同时自家院子还多次成为不同狠人的打架场所(如三十年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雇佣军同瑞典军队在吕岑展开的战斗和拿破仑战争中的莱比锡会战)。虽然给别人打工大多情况下获利仅仅是辛苦费,但连年的征战也为德意志写入了善战的基因,诞生了大批军事奇才。
在地理和交通方面,秦国和德国均处在不利因素的包围中。秦国地处陕西,从当时的中国版图可以看到秦国的西面为难以计数的少数民族,东面同许多实力不凡的诸侯国接壤。然而函谷关的存在使得秦国东部形成了一条固若金汤的防线,进攻所导致的高伤亡正是诸侯不敢轻易向秦国本土进攻的一大原因。把视线移到德意志,统一后的德意志仍然处在欧洲各路狠人的包围中,两条甚至更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可能性同他国相比连翻数倍。德意志的措施不仅仅局限在边境大量的军事要塞,德国四通八达的铁路也功不可没。
与大量狠人为邻的德国尽管有着先天不足,二者都得到了上天赐予的“金牌家教”。秦国自从得到了金牌家教商鞅后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生产力单调递增。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军功奖励制和土地私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使其团结起来(工人大哥们稍安勿躁)。尤其是针对有亲属是奴隶或罪犯的士兵,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军功抵消家人的奴役或部分罪过。
德国的金牌家教俾斯麦(以下简称俾爷)与其实行的铁血style也是国家发展的强力助推剂。俾爷的铁血粗中有细,在镇压工人及其它反对党派活动中能够做到寻根溯源。就工人运动来说,俾爷清楚工人之所以上街和政府叫板正是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如果生活能获得保障,没有谁会冒着掉脑袋或蹲笆篱子(坐牢)的风险造反。于是俾爷将“面包”塞入了工人们的手中,其中包括每日工作不得多于十个小时,雇主必须为雇工购买工伤、疾病、养老等方面的保险。这些“面包”不仅填饱了工人的肚子,也填饱了德意志帝国。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德国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在外交方面,个人认为大秦更加理智。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草根。秦国此时的国力已然使得其他国家不得不组队才能够与其抗衡的地步。尽管国力爆表,秦帝国建立前的几代秦君却坚持落实利用其他国家利益冲突的远交近攻战略,最后逐个击破。德国自从皇帝威廉二世登基以来,一改俾爷曾经的和平外交政策。俾爷时期由于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将法国按在地上摩擦并抢走了他家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导致德法矛盾在所难免。建立了第三共和国的法国头等大事即是重整军备,以待收复失地。为此俾爷精心为法国编了一张巨网:普奥战争的失败使奥地利再去德意志地区已无立足之地,蛤布斯堡将目光转向了巴尔干,这与主张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斯拉夫国家的俄国产生了矛盾;而俄国在中亚与英国一直是冤家。在这两大问题上德国的立场尤为重要,俾爷正是巧妙利用这些冲突换取了以上这些大国在德法矛盾间的中立。可由于德国不断在巴尔干问题上偏袒奥匈帝国,俄国最终在1892年同法国达成了协约。
不过此时局势还算稳定,威廉二世继位后已不再满足称霸欧洲大陆,他的终极目标是把德意志人的旗号插遍全世界。为此他开始疯狂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主要用于争抢殖民地)。海军的扩张使英国的海上霸权受到了挑战,对奥匈帝国的一贯支持使德俄关系恶化。威廉二世在短时间内把该惹的和不该惹的邻居惹了个遍,导致一战中反德同盟的形成成为意料之中。
德意志和大秦已然分析完毕,这四大金刚的配对也算是完成了。不过两个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统一是必然的,欧洲的分裂也是必然的。春秋战国大家之所以打成一团目的仅仅是统一天下,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作者:何知源
编辑:朱子琪
校勘: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