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脸吃饭”,刷脸支付的到来让这句调侃变成现实。这一切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正在走向商用,它带来了便捷性,但应用的局面并不乐观。《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技术同时带来了关于隐私的伦理之问,安全性可控边界之惑。美国部分地区持续探讨着这些问题,并在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上较为谨慎——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地方机构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城市,科技巨头亚马逊选择在连锁超市走“刷手支付”之路。在国内,人脸识别的技术环境较美国宽松许多。科技巨头们正在通过人脸识别向支付市场进击。在一些公开报道中,也有商家认为,刷脸支付还没有那么方便。先进的人脸识别,究竟为何还没有得到广泛信赖?
在一些时候,人脸识别反而被认为具有危险性。《经济学人》刊发于2017年的报道提出,人脸本身存在特殊性,“人脸和其他生物特征数据,比如和指纹之间存在一个巨大区别是,它们可以远距离起作用。任何人只要有手机都能拍摄一张照片供人脸识别程序使用。”2019年10月11日,《纽约时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的一天,一个母亲在网络相册类网站Flichr上传了她的两个孩子的照片,多年之后,她发现孩子们的照片被存储到用于人脸识别的数据库MegaFace中。报道还称数百万个Flichr的图像被存入名为MegaFace的数据库中。一些数据集会要求非商业目的使用,但这些收集的图片被用作何处,外界很难获知。科技公司在这方面的透明度并不高。
人脸识别技术尽管在国内多点开花,大公司们纷纷寻求更多商业场景。但是哪些领域不甚适合,目前也欠缺这样的探讨。9月初,一张对着某活动现场大屏幕所拍摄的图片在微博上传播,图片上展示着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可用于追踪学生的课堂行为,辨别学生的“听讲”“走神”“睡觉”等行为。这项技术乍听似乎有助于学生更认真学习,但引起了网民的讨论。
上述事件,似乎抛出了新问题:人脸识别技术触角的边界在哪儿。当该技术应用于公共场合时,哪些行为被捕捉与识别,显得无关紧要;哪些则是在伦理边缘试探,需要谨慎。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科技企业或终将面对。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新潮已来。图文来源:网络
小编:时开宇
主编:梅晓玥 吴小雪
终审:朱璐妤 袁鹏举
欢迎大家留言投稿呀~
文稿格式不限,但需本人原创
投稿时请备注班级 姓名 联系方式
邮箱:14135230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