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北京一老人死后遗产留给狗,儿女吵闹,却被一句话打脸!

北京一老人死后遗产留给狗,儿女吵闹,却被一句话打脸!

阅读量:3868926 2019-10-28


↑点击上方“梁言时事”免费订阅
这不是一个冷笑话。
由于子女不孝,北京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生前立下遗嘱:
遗产留给保姆,其中10%给宠物狗“豆豆”。 儿女羞愧难当,于是诉至北京二中院,结果败诉。
庭上,二中院民六庭副庭长周瑞生当庭宣读了老人的遗嘱,闻者无不落泪: “我两个孩子,一子一女,但都没有尽过孝道,我没享受到他们成年后应得的尊严和孝顺,所以他们也不配继承我的财产。”
 最后,法院判定:老人遗嘱的表达方式符合他生前的生活习惯及心理需求,该遗嘱真实有效性。 是人间不值得,还是养子不如养条狗?

 
01
此起事件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不仅很多为人子女者骂这老爷子神经病,就是连很多年逾古稀的父母辈也骂这老家伙疯了。 不少人为老人的子女愤愤不平:把遗产给保姆也就罢了,还拿一部分给狗,这不是明摆着临死也要羞辱儿女一番么? 也有人表现出一贯的宽容,作为父母应该体谅子女,现在社会竞争压力那么大,要工作要挣钱,而且子女也有自己的孩子,不拖累父母就已经是造化了,哪还有时间去管远在老家的老人? 他们甚至拿自己举例:如果自己以后老了,绝不让儿女为难,有时间就来家看看,没时间也绝对不给他们添麻烦。让他们一身轻松的工作和生活。毕竟,他们还有抚养下一代更重要的任务。 诚然,无论是父女还是母子,最好的关系莫过于我懂你的不容易,你容我的小脾气。常有家人闲坐,偶尔温酒言欢。亲情在岁月间流动,虽季节变幻,却绵绵不息。 但这似乎多少有点一厢情愿,或是柏拉图。乍看是有道理的,却不具普世性。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思维通常是从本位主义出发的,是基于自身所处环境判断的。说这话的,都是年纪还轻孩子还小,或者子女很懂事孝顺,而且自己身体还不错的人。
他们习惯于宠爱孩子,习惯于包办一切,以爱的名义去行使溺的事实。他们全身心的为子女付出,且不求任何回报。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不就是应该为孩子牺牲一切么。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凄惨。
 不到孤独终老、躺在病床上,千呼万唤儿不来那一天,就无法理解那位老人的绝望。 或许,在他呼吸急促的时候,正是那条狗发出了求救的信号。而此时,儿女在哪里呢? 更可怕的是,据相关人士介绍,类似事件并非个案,因种种原因,把遗产留给狗狗猫猫的并不在少数,还有的老人直接立下遗嘱:我死后不允许儿子参加葬礼! 这是多么的悲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仅仅用对错来判断似乎显得肤浅了一些。我们看问题要站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用更大的视野去思考和辩证。 不要用你的“我不需要”,去掩盖那些千千万万的正需要儿女尽“孝”的老人们。这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绑架。 你可以不需要,但你没有权力站在千千万万个老弱年迈的老人们面前,说不!

 
02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我要说的是,这不是爱,是害。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什么一直推崇“百善孝为先”?因为“孝”是家庭伦理最稳固的基础,是人类进化最有效的传承。当这种传承失去,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更是一种人伦的撕裂。
 
很难想象,当一个种族一个国家开始子不孝老不养,会是什么样子。
 
教育子女孝道,不仅是进入老年的父母精神上的需要,更是要让子女珍惜生命来处,不忘生命去处。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父母对你的好不是应该的,无条件的,而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回报预期的。
 
一味的付出和忍让,或许你爱的坦然且感天动地。但子女的子女又会怎么看?他会不会长大后也觉得父母这样是应该的?那时的他们还知道“孝”是什么吗?传了几千年的孝道,会不会在你手里就断了代?
 
何况,子女也有尽孝的被需要。因为孝顺的人通常都是受到社会尊重的人,代表的是德行高洁、人品可靠。很多人评价他人的重要一点,就看这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对父母尚且苛薄如此,况对他人乎?
 
所以,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孝顺自己的机会。他们也需要道德的光环,需要对儿女的传承。不要那么自私,连子女孝顺的权利都剥夺殆尽。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的爱同样也是。
 
他们并不是无所求,谁都希望养儿防老老有所依,他们笑着说你忙你的不用回来,心里喊的却是快回来吧我想你们。
 
可是,在繁华都市的喧嚣里,谁能听到老人心中的呼喊呢?
03
普世的价值观,才更能推进人类的进步。
 
需不需要孝,3000多年前的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是一个有钱的商人。他经商途中遇见一个奴隶,一问是鲁国人,便花钱赎了回来。根据鲁国的法规,遇到本国人在外国做奴隶,可以自己先买下,回去国家会把钱还给你,并且还有奖励。
 
财大气粗的子贡一摆手,说这钱我不要,我不差钱。
 
孔子听闻后,不由长叹一声: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而另一个学生子路则不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坦然接受了。对此,孔子却大加赞赏:“好啊,以后见义勇为的人就多了。”
 
同样的道理,你觉得你不需要儿女孝敬,看似是为子女减负,实际却是一种伤害,更是对一种规则的破坏。子女的子女就会效仿,其它家庭的子女就会比较,久而久之,谁还会以孝为荣呢?比的可能都是哪家父母更会做牛做马,更具牺牲精神。
 
这么清楚浅显的道理,古人都懂,为什么我们现在却如此愚昧可笑?
更可甚者,有人把责任一推干净,归咎于政府的政策,归咎于社会的环境,归咎于独生子女的不易。不可否认,这些原因都存在,但绝不是决定
因素。最大的“刽子手”还是自己,正是父母一味的溺爱和毫无条件的满足,才把自己亲手推进无尽的深渊。
 
曾有媒体报道某干部父亲去世期间,不是立即请假回家尽孝,而是“把这份痛苦深深埋进心底“,依然“忘我”地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面对这样无血无肉的“表扬稿”,人民日报痛批: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党性又能好到哪里去?对自己的至亲尚且如此,又怎么指望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可见,政府一直是“孝”文化的倡导者,把责任推给政府。这个黑锅,政府不背。 

04
 
子女再大,在父母眼里却始终还是个孩子。
 
以为孩子什么都不会,为他忧,为他愁,怕他天冷不加衣,怕他工作有压力。唯独没有想过,子女是否这时候也在担心孤独的自己?
 
是子女不会孝顺吗?还是不能孝顺?
 
不不不,他“孝敬”起人来,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连自己都感动。
 
前一阶段,有一个帖子火遍网络。标题就叫做《请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原文我就不再摘录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最后一段话是这样的:
 
“倒茶、点烟、为领导开车门……平日里,我在领导面前不知重复过多少次,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父亲便记住了、满足了,觉得自己幸福了!想到这些,我心里如猫抓一般难过……”
 
有些人在领导面前别说儿子了,有时比孙子还孙子,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一等一的道德模范。可一转身,面对真正的衣食父母时,瞬间就变成了“大爷”!
 
知道是谁推荐的这篇文章吗?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所以,别总把责任推给政府,推给单位,推给社会。政府有政府的责任,相信政府会在养老、医疗和教育方面不断进步。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为事业和未来打拼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为人子女。
 
父母其实很容易满足,你一句暖心的话,一个关爱的动作,就能让他们激动老半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啊,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呢,是一边依赖一边嫌弃,既要父母跑还要让父母吃草。
 
不要让长大的儿女,成为父母丢失的孩子。
05
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条件爱你的人。
 
但这种爱,却让我们越发放肆。
 
让我们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应当。所以习惯于对陌生人递过来的一杯热茶说一声“谢谢”,以此体现我们的教养;却总是不耐烦的挂断父母的电话,留给父母无声的伤心。
 
我们总是把好的形象留给了陌生人,却把最差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
 
一次次的父母送我们远离。我们眼里装着世界,父母的眼里却装满了我们的背影。他们用爱包容我们,而我们却用距离疏远他们。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是不会“好”,而是没把我们的“好”,给我们最爱也最爱我们的人。
 
有人说,中国最后一代懂得“孝顺”的人也快老了。只是,他们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敬老孝亲。
 
独特时代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和父辈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产生很大的割裂性。那么如何养老、如何有尊严的老去,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真心希望“养老防老”不是一个笑话;“你倍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也不是一个童话。
 
但确实一代有一代的无奈,一代有一代的辛酸。也许他们真的有心无力,也许他们只能遥遥祝福。我们能做的,是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合理安排老年生活,精神上不依赖,身体上不拖累,子女孝则受其孝,远则任其远。不悲不喜,不嗔不怨。
 
当然最好的状态,是“兜里有钱,身边有人”。兜里有钱,就会老的从容;身边有人,才会走的安详。
 
最后,愿世间每一个老人,都能被岁月和子女温柔以待。即使他们曾经那么无情,那么不堪,但现在,他们都那么老了...  
赞 赏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