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解密中医药文化,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田甜副教授主持。
本项目以全面提升首都公民科学素质为出发点,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抓手,拟采取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药膳制作、中医药相关文化基地参观等形式,将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以通俗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有效传递给首都各界人士,项目受益人群包括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
本项目为首都公民介绍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大家对中医药文化和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健康中国宏伟战略。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养生的科普知识。
秋季养生的方法
情志养生
悲秋的情绪古来有之,秋雨连绵、秋风肃杀、万物凋零,这些景象很容易使人触景生情,心底生出悲凉之感。悲忧伤肺,进入秋季后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登山远眺,可小园赏菊,可到农家参与秋收,尽量想办法排除环境带来的忧伤情绪。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中医认为,忧伤肺,忧属于人的心情,可见调整好心情,保持好的情绪对于肺也是一种养护。养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笑”无疑是最实惠且最有效的一种。因为悲能伤肺,而喜胜悲。笑对机体来说也是一种“运动”,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都有适当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时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帮助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清晨锻炼,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的“清气”,呼出废气,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得心肺气血调和。
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是说秋季的时候要早睡早起。“秋冬养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在中风和猝死的病例中,25%左右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刹那发病。因此,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身,应在床上静卧2~3分钟再坐起来,坐2~3分钟后再站立起身。“闪电式”地从卧位变为坐位,甚至下床活动,很可能会因为血压迅速变化引起脑部急性缺氧缺血而跌倒。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饮食养生
人的肺脏喜欢清肃濡润,燥气最容易伤肺,秋季的主气即为燥,秋阳燥烈,温燥伤肺,很容易使人出现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症状。早秋是因夹杂夏季温热之气,故以温燥为主;晚秋时,冬之凉意渐起,又以凉燥为主。所以这个季节,食补及药补的原则,都应以滋阴润燥为主。饮食少辛多酸。多吃酸味食物,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能收敛肺气;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可避免发散泻肺。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秋季养肺来说,运动尤其重要,运动能够让肺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整个身体带来新的动力。慢跑、游泳、爬山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可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当然这些活动需要循序渐进,比如运动前注意做好热身运动,运动时要注意保暖,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对可以尝试略微静态的锻炼,比如扩胸运动、伸展运动,随时都能做。另外还有太极拳、八段锦等,其中太极拳中的云手,配合呼吸吐纳,最为养肺,且动作简单,易于上手。
按摩养生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秋季可进行摩鼻健身。每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然后按摩鼻部,做法是将两拇指外侧相互搓热,沿鼻两侧(重点是鼻孔两旁的迎香穴)上下按摩30 次,每天1 ~ 2 遍,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凉和干燥的适应能力。
秋季敲法:肺与大肠相表里,秋燥易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眼睛的正下方颊贵处,是大肠经络贯通处,只要有规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颧骨四周,就可使肠功能恢复正常。方法:并拢食指、中指、无名指,以指肚有节律轻敲。早餐后10~15 分钟,是大肠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此时,作几分钟的秋季敲法,可立刻产生便意。便通则肺亦强,整个精神状态也会明显改善。
秋季养生的小常识
【秋季养生忌盲补】
进入秋季后有“贴秋膘”的说法,但应注意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不要过多食用温热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尤其容易出现乏力的症状。
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秘书处
010-84650077转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