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娃·任筱筱
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上了热搜:90后梗王袁隆平。
很多网友不明所以,点进去才发现原来是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老先生的一段采访火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博士生?
他回答到:辛苦得很,你要指导他搞实验,要修改他的论文,这麻烦得很,要死脑细胞的。
每一个表情都在表达拒绝,每一句话似乎都在表明还是研究水稻简单。
很多人被袁老生动的语气逗笑了,这才发现原来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私底下是如此的风趣幽默,不少人甚至称他为“全中国最可爱的男人”。
如今90岁的他,依旧每天穿着三十几元的衣服钻在田间地头,不断攻克着各种杂交水稻难题。
有人曾这样评价过袁老的成就和贡献:
“这样的男人,放在古代都能封神。”
我深以为然。
有的人老了,是真的老了,可有的人却永远年轻,用一辈子,专心只做一件事,这样的人当得起所有的赞誉。
和水稻的不解之缘
1930年,袁隆平出身在一个高知家庭,他的父亲袁兴烈是东南大学的毕业生,曾在国民政府任职,母亲华静也是高材生,有着一口极为流利的英语。
这样的家庭,让他从小便养成了天性快乐,自由散漫的性格。
6岁那年秋天,母亲带他到郊区一处果园游玩,那一次参观,在从没见识过果园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一颗关于农业的美丽的梦。
后来报考大学,他毫不犹豫地对父母说:我想学农。
凡事都依他的父母对此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学农很辛苦的,你以为是闹着玩?
他们以为袁隆平只是一时兴起,却没想到他在这件事上是如此的坚持,最后无法只好尊重了他的选择。
进入学校,见到了真正的农场,真正开始学习农业的袁隆平,童年的梦一下就破碎了。
我天性自由散漫,向往的全是田园美、农艺美,一看到那个资本家的果园那么漂亮,就以为以后能在里面工作,真正学了农,才知道种地是多么艰辛。
他眼前不是小时候瓜果飘香、水果满园的景象,而是农民贫穷落后的生存环境。
但这并没有吓退他想学农的心,反而让他下定决心,要去改变中国农业的现状,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况。
1953年8月大学毕业,全班同学被分到了全国各地,袁隆平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湖南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任教。
从大城市到小农村,袁隆平没有任何的怨念和不适,反而将自己全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那时候,学生都很喜欢这个年轻的老师: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也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安逸多久,1960年,大饥荒突然爆发。
粮食缺口严重,全国人民只能用糠来替代米,却越吃越饿,甚至无奈之下啃树皮、吃观音土,很多人就这样被活活饿死。那样的日子带给了袁隆平太多的痛苦和恐惧,也深深刺激了他。
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问题,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穗大粒大,颗粒饱满。袁隆平兴奋不已,如果能将这种水稻培养出来,就能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了。
然而他将这种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第二年却没收获好的稻田,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虽然难掩失望,但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于是为了培养杂交水稻,1964年,他便开始在田地里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大龄男青年的爱情与此同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大龄男青年袁隆平,婚姻成了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操心的问题。
和他年岁差不多的老师都已经成家有娃,他的一批批学生也都毕业结婚成家,袁隆平却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心无旁骛地寻找那一粒种子,完全没有心思寻找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也不抱希望自己的条件能有女孩子喜欢他。
当时曾是他学生的邓哲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评价了一嘴:“袁先生人好,课讲得也好。”
让一些热心的学生和老师看到了契机,便开始撮合二人。
袁隆平对这个安静的女生有着不错的印象,两人在相处中,互相产生了好感。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邓哲懂他。
袁隆平曾笑言,他俩在感情上是“情投意合”,在家庭出身上是“门当户对”,谁都不挑谁。
1964年,34岁的袁隆平和26岁的邓哲在恋爱没多久便结了婚。
两人的婚礼极其俭朴,没有钻戒,没有嫁衣。
他曾悄悄问过邓哲:“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
邓哲连连摇头说:“不要,不要。”
袁隆平便真的没有买新衣。
当时不少同事打趣他:
你可真是世界上最笨的新郎官啊,哪有新娘子说不要,你就不去买衣服的!
邓哲却不甚在意,因为,她能感受到袁隆平对她的在乎和爱。
两人结婚后,有空的时候他们便一起看看电影,打打球,游游泳。周末,袁隆平还会带着她到江边,给她拉小提琴。
这大概就是一个工科男最大的浪漫了。
而邓哲也完全支持他的工作,一个女人每天跟着他一起顶着烈日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就这样寻觅了两年,在观察了几十万株水稻后,两人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在经过大量的研究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科学地论述杂交水稻的可行性。
然而还没来得及将这理论应用出实际的成果,全国就卷起了一场风暴。
他那几十多罐的正在培育的秧苗,全部被砸烂,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那一刻,袁隆平知道自己也躲不过了。
浑浑噩噩地回到家中,他看着妻子和孩子,忧心不已:
“我先跟你讲一下,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明天我可能就要上台挨批斗,进牛棚了。”
邓哲听到后却平静地说:
“没关系,大不了,我们一起去当农民吧,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一句话给了他巨大的力量。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太多太多婚姻的写照,但他们却在苦难中依旧守望着彼此。
此后,两人便过上了聚少离多,两地分离的日子。
成功背后的女人
1968年初,袁隆平不得不踏上南繁育种之路。
那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刚刚出生三天,他却没有办法只能抛下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儿动身南下。
而这只是个开始,此后的日子里,他奔波各地,南北辗转,整整7个春节未曾回家。
终于,在海南,他们找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系野稻,以其为母本,栽培出了一批长势喜人的杂交稻。
1974年,袁隆平育成的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将水稻增产了30%以上。
随后1976年,全国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
而后“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又先后研发成功,为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甚至,如今正在培育的海水稻,能让广大不适合耕种的盐碱地也能像普通耕地那样种植庄稼。这一研究将造福全人类,改变人类的命运。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邓哲为他撑起了一片天。
在袁隆平为科学研究废寝忘食时,家里也不断传出噩耗,他与邓哲的双亲都相继病逝,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邓哲身上,唯有她一人操持。
人生忠孝两难全,在他无比自责时,又是邓哲在旁安慰他:你把杂交水稻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
后来提到自己的家庭,袁隆平无比愧疚和怅然地说到: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我的时候,邓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和我在一起。她付出的确实太多了……
不少人觉得邓哲嫁给袁隆平过于孤苦,但她却甘之如饴。
因为她懂他所有的理想,也懂他的爱与愧疚。
1985年,袁隆平出国前夕,在北京给邓哲买了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那是他第一次买裙子,甚至不知道妻子穿多大码,无奈之下,他买了两条裙子托人从北京带回去供妻子选择,还附上了一封详细说明的信。
邓哲谈起这件事时,仍然忍不住发笑,“这个男人怎么这么认真又天真啊。”
就这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邓哲便满足了。
结婚五十多年,他们时常是无法团聚的状态,却舍弃了小家,造福了大家。
如今,全球还有8亿饥饿人口,中国却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和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奇迹。
而这,有着太多他们那代人无私的付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们一直步履不停。
世上最美的情话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国家已经能满足温饱了,没有必要再去追求更多的粮食产量了。
但袁老却有着更为宏大的心愿,他还记挂着千千万万挨饿的人。
他说,他曾做过一个梦:
试验田里的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他终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为此,90岁的他,依旧每天乐此不疲地下田去。
记者也曾在采访时问他为何这样执着,他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
但当记者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他却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了。
一句“不可能了”,是我听到过的,一个老人说给一个国家的最美情话。
这个时代的有太多的人,为名为利,绞尽脑汁。
袁老表示,他也是一个贪财的人:
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想800公斤……1000公斤到1200公斤,最后1200公斤,一直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粮食的产量在袁老心中,比“亿万富翁”的名头更有意义更值钱。
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勤不道苦,大功不言,这些不求名利,毕生献给科研、献给国家的科学家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才值得我们追逐和敬爱。
点个【在看】,向袁老致敬!愿袁老健康快乐超百岁!
参考资料:人民网:《袁隆平:我的两个梦(我与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央视网-共和国不会忘记:《袁隆平: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CCTV-面对面:《袁隆平:梦想不息》
CCTV-在影像里重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造福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