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莘县王庄集镇宋王店村!老知青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

莘县王庄集镇宋王店村!老知青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

阅读量:3858381 2019-10-27





全国知青目前有3000余万人,他们是特定年代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知青们经历了上山下乡艰苦生活的磨练,也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下面这两篇文章是莘县王庄集镇宋王店村老知青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
情植热土   泪洒乡亲
       ——莘县王庄集镇宋王店村老知青点见闻秋高气爽,艳阳高照。2019年10月12日,她从沂蒙山区,她从胜利油田,她从江北水城边,她从燕塔旁,带着深深的眷恋,驱车来到了莘县王庄集镇宋王店村。“ 我的第二故乡——宋王店变化太大了。"伴着高书华这地道沂蒙山口音,远望车外,一排排藤秧筑成约2米高的绿色长廊,它映衬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国旗招展的地方是村委会“。我们双脚踏上这片土地,边说边兴高采烈的朝着国旗方向疾行,迎面而来的乡亲们挤满了柏油马路。

 "我是山林哥、山岭弟、爱环姐、爱凤、爱荣妹妹",俺们六双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这五兄妹是当年老支书宋怀成大爷的孩子。此时,老支书头包毛巾的形象在我脑海里出现了。"你还敢认识我吗?我是春祥家"。婶子声音未落,此时,知青8姊妹们分别紧紧拥抱着婶子。客乡他处45年的知青,再次回到了乡亲的怀抱中。1974年10月5日,是老支书宋怀成大爷、民兵连长宋春祥叔组织乡亲们欢迎俺们知青来插队落户的场景再现眼前。我自言自语道“我们来晚了!可亲可敬的长辈己驾鹤西去。” "欢迎知青们回家,咱们一块到村委院里,乡亲们还有欢迎仪式。"村支书宋传彦手指前方说,乡亲们听说知青回来,一大早都来等候你们,有高龄80多岁老妇女主任王兰英大娘,有忍着骨股头疼痛,步履蹒跚的宋建朋大叔,有风尘仆仆从河北丰县,深夜两点赶到家的宋山坡,有在县城看孙子的宋相芹也赶来了。老妇女主任王兰英认出了王青梅,新妇女主任刘改钦对兰英大姐的记忆力好而称赞。在记忆中她们都是老邻居,有当年晌午端着碗靠墙成排吃饭的大哥们,有一块下地干庄稼活的,有知青们教过的学生。"我的老师是段存莲‘’。我想起来了当时有四名知青先后任民办教师。

村委院子坐北朝南。《欢迎知青仪式》,《欢迎知青故地重游》,《欢迎知青回乡巡親》,这张贴的红纸黑字立刻映入眼帘,我们将特制作的《知青下乡宋王店45周年》的条幅,张贴在横批之下,上联下联之中。当年的新农村社员再一次融入这个大家庭。村里广播喇叭里,响起了当年知青组长于玲的声音:‘’我们知青十人带着感激、带着想念、带着祝福回故乡看亲人来了,感激的心情犹存在我们心中45年‘’……村党支书记宋传彦的讲话气铿锵有力,句句入心…… "风正民亲   沐育难忘"的锦旗,在宋明臣老师主持下,知青赠送到村党支部书记宋传彦手中。这锦旗字字沉重,字里行间,浸润着深情,凝结着怀念。老房东山林哥,爱环姐带我们来到了当年的家。这老家的房子在原位置己重建了30多年了。当年的生活情景,在饱含激情的描述声中,老"四合院"又一次"炸锅"了。 "你看那座高大的房子,是男知青居住的平房拆后而建的",山坡哥说,看你们当年种的槐树,格外长的高,又粗又壮,冠名"知青槐"吧!知青们虽已离开故乡,但我们的心却像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这肥沃的土地里。“ 肥沃土地养育我们……”。支书宋传彦当听到土地肥沃,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你们离开家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委一班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探索致富道路。种植的棉花绒长色白,等级高,价格呢也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到了九十年代初,这闻名遐迩的棉花高产村,出现了大面积病菌,产量逐年下降,村民收入减少。二十一世纪初,时任书记宋随宪心急如焚,宋王店路怎么走?村民怎么致富?靠科技致富!经济意识强的村民宋甲臣的亲戚,在河南农科所工作。他们书信联系,登门拜访,言语中建议转变观念,种植经济作物。
山药药食同源,市场前景广阔。他们几经合议认准了这个理,撸起袖子说干就干。当年就从河南省买了八千斤山药良种,进行小户规模试种。因一没有经验,二没有技术,不光产量低,还没有市场,所产的山药靠赶大集,摆地摊销售。我好奇地问道,藤绕高耸的绿色长廊地下是——山药吗?他爽快地回答,“山药生长在距地面2米的土壤中。”"这么深,情植热土。"冬去春来,山药有了生机。宋随宪带着好学上进的宋德功、宋家臣南下菏泽鄄城学习山药种植技术,不断的改变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种植山药可是技术活,管理难度大,关键是病虫害防治。当初,是靠人工挖生产沟60公分,掺上有机肥和土杂肥,再回填生产沟。几家几户小规模种植喜获丰收。人心齐泰山移,困难没有办法多。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终于摸索出了“由边干边学,到边总结经验边推广"的模式,走上了机械化种植的道路。种植面积有伊始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万亩生产基地”。市场占领靠先机、靠质量。销售模式变以前的你找亲朋,我找挚友,为当今客户驾车进村,储销一条龙服务。山药走出山东,闯进广东。王店山药己成千家万户,具有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一部艰难创业史,靠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了奔小康的幸福美好生活。宋明臣老师自豪的叙说,让我们更加敬佩宋王店人。宋山坡指着路边上,储存50至70吨山药的冷库,全村己有十二座。村民靠成熟种植技术,到外承包土地的人可多了,三十亩、五十亩的大有人在,最多的已达到了七十多亩。我耐不住性子急问收入怎样?“年景好了,风调雨顺,十亩地一年一个“桑塔拿"牌汽车能进家”。四十五年的重逢,依依不舍的惜别。我们幸福地站在50多名乡亲们中间,含泪握手相送。我在激动地高呼:" 天耀中华,天佑乡亲"声中告别了可亲可敬、一生难忘的宋王店。陈海涛文、宋明臣图

难忘知青宋王店 ——老知青准备去宋王店前的感触1974年的10月5日,是我们插队落户莘县宋王店的日子。这个日子似乎感觉好遥远,但又感到好像就在昨天。在我看来,不管是遥远的过去,还是现实的今天,终将是我一生中特别难忘的日子,它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深处。那一年我们刚毕业的高中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胸戴大红花,手持知青证,愉快的来到莘县王庄公社宋王店村插队落户。从此,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了一个时代赋予的特殊称谓——知青。

四十五年过去了,我的知青岁月,我们的芳华初放都已经定格和留在了难忘的知青点宋王店。
如今,芳华已逝,岁月如歌。此时此刻,当我回想起同十三个兄弟姐妹的共同生活,仍然感到怦怦跳动着的心在说:感谢这段特别的岁月,感谢这段历练的经历,留给我如此美好的记忆和积淀。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们芳华初放,我们劳其筋骨,锻炼意志。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中历练成长。在新农村热闹单纯的我们,就像是一个个新生产队队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有属于我们的历炼的财富,这个在当时我们都没有认识到的不起眼的财富,可直一埋藏在我们的心底,它一直在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指引着我们正确的行走。宋王店村贫下中农的朴实、厚道、爱护和尊重,教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让我感恩永忆,受益良多。当时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不好,居住环境也不太好。村里十分照顾我们,美其名曰是知青,其实,是上级给村里派去了“孩子”,给村里乡亲添烦的孩子,老支书宋怀成也拿我们当孩子待,把我们都安排在他家附近。当时他家的老“四和院”,是低矮的小平房,在村里算好的了。女生九人住三间堂屋。四个小伙住路南边的三间房子,窗户是木头棱子的,冬天糊报纸,没院子。后来搬进了新盖的一排红瓦房,西头一间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70年代初期的混砖到顶挂红瓦的房子在十里八乡里算是最高级的住宅,女生三个人住一间,毛头小伙四人一间,还有厨房,虽然窗户无玻璃,用白塑料布代替了,又透明还挡风,推开双扇窗子,还有穿堂风,南北通透,明亮宽敞。这在当时的农村绝对绝对是上好的房子。民以食为天。第一年是国家供应的每人四十斤米粮食指标,百分之七十的细粮,百分之三十的粗粮(大米属细粮),半斤油。政府每月发十元生话补贴。一年后就停止供应了。当时农村乡亲们的主食大部分是玉米,小米,麦子,红薯,我们知青也是一样。红薯丰收的季节,看见分了这么多的红薯,我们煮着吃,蒸着吃,煮熟了晒干吃,熬稀饭吃。主食主要是玉米面,蒸发面的卷子,死面的窝窝头,掺豆面的黄金塔,可香了。当初村里派了老伙夫教我们做饭。后来是知青两人一组轮流做饭。有一次轮到我和一姐姐做大米饭,那时叫闷米饭,先向"八印大锅"里倒水,再放上淘干净的大米,盖上木锅盖,男拉风箱女添柴,估计熟了就停止烧火,用余火闷着。响午,大家收工都回来了,开饭!掀开锅一看,米多水少,大米饭像一座小土包还有尖锋,大伙一吃,有的米生,有的米熟,做了一锅夹生饭(现分析原是没把米和水搅匀)。大家干了一上午农活,都饿透了,饭不熟!老四合院里可”炸锅了”。我在家爸爸妈妈连碗都不让洗,哪会闷米饭啊。这样的生活,如果在今天看起来个个都是好样(同现在十七、八岁的孩子比)。
那时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生活条件比较差,记得我们饭能吃得饱,就是油不够吃的,没了就找老支书宋怀成大爷,(我们现在说起来还是叫他怀成大爷),让我们到四个生产队找队长,会计,保管,谁都行,也叫分头去预支,肚子没有受委屈着。这对当时大的二十岁,小的十六岁,在长身体的我们,的确是很优待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用特有的,单一的方式度过了我们最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一同嬉戏,一块赶集,一起出工,一块吃饭,物质生活上温饱无忧,精神生活也好像没有忧愁。在当时,我们是如此的快乐,没有一丝丝的不开心,没有表现出怨天尤人。听着钟声早出工,天黑才收工。一天下来,累的精疲力尽,一动都不想动。(这样生产队队长还是照顾俺们呢〉。躺一会,我们就按照分工,担水的担水,扫院子的扫院子。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都没有闲过,总是做不完的事。开心,快乐和充实包围着我们。最难忘的是每天晚饭后,我们几个男女知青一起,去乡亲宋老师家取暖,他家烧煤火炉子,家屋门上还挂了个棉帘子,屋里暖和。在煤油灯下又说又笑的场景可高兴。宋老师(不愧是校长,身体不太好)知识面可宽了。爱拉二胡的三队副队长,俺背后叫他“麻队长”,我们最喜欢听的豫剧《朝阳沟》、《穆桂英挂帅》,他边拉边唱,…这美妙的选段,这段经历难以忘怀,历历在目。他年龄虽大,可自娱乐的精气神,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财富。知青生活没有更多的影响我们青春的快乐,青春的阳光一直我们的脸上荡漾。当时,揣在心里的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支撑着我们的言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劳动锻炼,磨炼其筋骨,表现好……早点回到父母身边,谋一份工作,这就是我们当时最大的梦想和追求的人生幸福。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们离开了生产队,离开了我的知青生活,还有朝夕相处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队友们。
往事随风又如烟,岁月如歌又难忘。我们的芳华,我们的歌,我们的情谊,不仅留在了美丽的乡村宋王店,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那段历史没有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当2019年9月6日,我们在互相问候,互相祝福中,实现了夕阳知青的心愿。岁月的风霜已经写在了我们的脸上,芳华已逝,唯记忆永恒。陈海涛文带着年轻人的热血与青春,来到播种的田野。知青当时上山下乡运动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脱离不了关系,和政治也紧密相关,这是历史上一次绝无仅有的运动,也正是在特殊的时代下诞生了3000万知识青年共同的名片——知青。
对此,你怎么看,请底部留言
视频宣传拍摄|新闻合作|公众号代维|庆典展会策划
广告合作:0635-2165588 15306354631(微信同号)
▼点击【阅读原文】,登陆莘县房产网,免费发布房屋买卖、出租信息,专业房产顾问为你服务。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