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同很喜欢熊猫,有几个月跟他一起看完了所有能找到的熊猫纪录片。其中有一段场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一直萦绕于心。
大致过程如下:
大熊猫敏敏艰难的诞下宝宝,工作人员迅速带走宝宝做检查,但在送回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母熊猫会因为出生时不曾与宝宝相处、气味发生改变,而对宝宝置之不理。
所以在这段纪录片里面,工作人员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非常幸运的让敏敏激发出母爱、接受了宝宝。
第一段 敏敏的宝宝迫不及待地要找妈妈
第二段 饲养员安抚敏敏之后,再试一次
哺乳动物的习性大抵相似,人类也不例外。产房里经常会出现婴儿因早产或疾病,在出生后迅速转运至新生儿病房的情况,这时就会发生早期的母婴分离。
那么当宝宝不在的这段时间,从本能的角度看,母爱可能并不能得到充分地激发的,母婴之间有的不过是思维层面的连接、等待与“母爱”。对于这样的产妇,当宝宝回归后,我们更需要有耐心,要去关注妈妈的感受,期待通过充分的母婴接触,激发出母亲迟发的本能的情感。
在这个点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为什么国外产妇生产十分讲究出生后迅速的“skin to skin”?中国式坐月子,月嫂和新生儿的连接是否会干扰到母亲本能情感的激发?等等。
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的角度去看待母婴关系,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