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只是故事?其实这是曹雪芹布的局,马棚起火有着很深的寓意。
《红楼梦》里有两场大火,第一场把甄士隐家烧了个干净,甄家从此一败再败,妻离子散。红学界称之为“小荣枯”。第二场火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府时,正在为贾母等诌雪后抽柴的故事,荣府南院马棚就着火了,这个火最终被救了下去。读者可能说了,不过是个偶然事件,而且这个火应该比较小,否则肯定救不下去。
其实这次起火,火势是比较大的,原文写:
丫鬟来报“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吓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
不出内宅的女眷,能看到“东南上火光犹亮”,证明火势不小,古人的消防全靠人担背挑,在内宅都能看到火光的火势怎么可能靠人力扑灭?所以,这里作者用的是意象,这场火和甄家的那场大火并无本质区别,是说贾府败亡就在眼前。之所以这场火并没有牵三联四彻底毁了贾府,是因为像贾府这种百年基业的侯门公府,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可以苟延残喘些时日罢了。
贾府的这场火,贾母说是因为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火引出来的。贾母讲的不错,刘姥姥讲的雪下抽柴故事,和这场火并列发生,当然是曹雪芹的故意,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呢?
一起看看刘姥姥讲的故事。
……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也并不是客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刘姥姥的这三个小故事,曹公费了一千多字的笔墨,重要极了。分别对应的是《红楼梦》三个最重要的主人公:宝钗、黛玉、宝玉。
雪地抽柴这是在讲薛宝钗。贾府被抄,四大家族败落,宝钗和宝玉曾被袭人蒋玉菡供奉一段日子,但仅仅是一段,“雪洞一般的蘅芜苑”“金钗雪里埋”,谶伏宝钗死于一个大雪天,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宝钗应该是居无定所,形影相吊,在极悲凉和寒苦中死去的。
茗玉小姐这个无兄弟姐妹,父母极爱,知书识字,包括死亡年龄,就是黛玉的写照。黛玉死后,魂归离恨天,不就是成精了嘛。
第三个故事,完全是贾珠并宝玉的翻版,之所以能有宝玉这个含玉而诞的宝贝,照刘姥姥的说法,这是贾母、王夫人对菩萨心诚的结果。这可不一下撞到贾母王夫人的心坎上,就连王夫人这个木头人也都听的入神了。
那么这些故事和贾府的火灾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这就要说一说贯穿始终的“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之争了。
薛宝钗代表了那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她的停机之德固然被主流认可,假若宝玉听她的话,苦读圣贤,走一条像贾雨村般飞黄腾达之路。可是别忘了,《红楼梦》的一个大背景就是末世,贾雨村“以事理为要”时为官场不容,被革职查办,后来同流合污一路高升,结果是“致使枷锁杠”。曹雪芹给出的答案是:此路不通。写贾雨村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诉读者,这个世道没救了,无论你当官有无作为,都是死路一条。一个朽透了的末世会裹挟所有人走向毁灭,个人的力量渺小到不值一提。
宝钗不懂这些,她心目中的主流统治是没问题的,弱肉强食、压迫和没有人性在她看来很正常,她忠诚的维护着这个秩序和规则。具体实例很多,比如对她哥哥薛蟠干过的一系列坏事的包容态度,比如对待奴才的性命,比如看待底层人的价值。
宝钗,她个人的才干、品貌、德操,她的成功,也就是成为荣府女主人,对于家族不断走向死亡不会产生任何的逆转之势,她不过是坐在腐朽的末世这辆车上一起走向不归路而不自知罢了。
林黛玉是睁眼看世界群体的代表,她对世事是绝望的,她很清醒,这个世道是“污淖”“渠沟”,她发出天问:何处有香丘?她想过改变吗?从来也不想,因为没有用,整体都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她不可能劝宝玉去委身仕途经济,干这种要么成禄蠹、要么被同僚侧目、要么成为泯灭人性的鬼魅的所谓官员。
低落而痛苦是黛玉情绪的主调,思考更加是绝望的,表面看是为她和宝玉渺茫的前途忧虑,深层看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
这样的黛玉于是从书中、从诗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找寻自己灵魂的安放之所,林黛玉的潇湘馆完全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隐居之所的样子,潇湘馆就是个读书的最好所在,根本不是个闺房的样子。证明闺中女儿林黛玉沉迷于感情只是第一层,更深层次的,她完全如隐士般的既清醒又痛苦,然后从书中、诗中、音乐中寻找精神皈依的生命状态。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和林黛玉高度一致。
刘姥姥的故事已经讲到了结局,《红楼梦》的结局就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故事是个谶语,那场火也就成了预演。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 贾元春之谜,作者咋给她取名贾元春
红楼梦:薛宝钗写了一首诗,把宝玉黛玉骂到体无完肤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知己,因为《红楼梦》一个奴才,两人产生矛盾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
贾政天天留宿赵姨娘处,王夫人内心嫉妒,也得承认自己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