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由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技术与传媒业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技术对传媒业带来的深刻变局,分享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前沿成果。会议邀请到浙江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季晓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张燕,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管理与创新学院副院长、英赛克高等商学院首席国际官Olivier Guillet(奥利维·吉尔特),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学部客座教授、NHK 编导、东京 2020 年 奥运会组委会高级主管Satoru Watanabe(渡边悟),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和技术研究中心教授Michael Keane(金迈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李喜根,以及海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
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徐小洲教授,党委副书记宣裕方教授,副院长李文冰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良荣教授主持。浙江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季晓斌在致辞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实现了三大历史转变,第一是浙江省的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5 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5.6万亿元;第二是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转变,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116元到2018年的45840元;第三是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的改变。刚刚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主席指出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季晓斌认为本次会议围绕技术与传媒业未来发展战略探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非常契合新时代新技术发展的潮流和媒体发展大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季晓斌 致辞)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徐小洲教授发表致辞,他对海内外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科技是传媒业的脊梁。传媒变革史折射出科技发展史,当代科技对传媒的影响颠覆了传媒的理念与渠道,未来科技将以难以预料的方式决定传媒的发展形态;大学与传媒产业的距离最好能做到无缝对接。贴近产业、贴近市场是未来大学不可回避的社会使命;促进官产学融合,优化三螺旋结构,瞄准新业态,抓住传媒业创新性发展。
(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徐小洲教授 致辞)
“技术与传媒业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致辞
徐小洲
2019年10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钱塘江畔,隆重召开“技术与传媒业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新技术背景下传媒业发展的新议题,展望传媒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此,我谨代表浙江传媒学院对本次国际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对来自海内外领导、专家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技术变革与未来传媒,这个议题非常重要。借此机会,我谈几点粗浅看法:首先,科技是传媒业的脊梁。传媒变革史折射出科技发展史,当代科技对传媒的影响颠覆了传媒的理念与渠道,未来科技将以难以预料的方式决定传媒的发展形态。当我们在热谈如何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4K5G对传媒影响的时候,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接踵而至的技术挑战为传媒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机遇。其次,大学与传媒产业的距离有多远。我学识有限,很难判断这个距离,但我希望这个距离越小越好,最好能做到无缝对接。但是,我们难以否认,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产品不能满足传媒生产的需求,未能跟上传媒发展的时代步伐,贴近产业、贴近市场是未来大学不可回避的社会使命。再次,促进官产学融合,优化三螺旋结构,瞄准新业态,抓住发力点,促进传媒业创新性发展。宾州大学天文和物理学系兰德尔·卡缅教授指出:“螺旋结构是在一个拥挤的空间聚成一个非常长的分子的较佳方式。分子中的螺旋结构是自然界能够最佳地使用材料的一个例子。”我一直在思考,社会发展为什么也是螺旋式推进的?为什么螺旋式结构会产生比直线式结构产生更好的效率,尽管距离没有缩短甚至增加。可见,结构优化产生的动能非常高效,我们传媒产业要优化三螺旋结构,推进官产学深度融合。各位同仁:浙江传媒学院非常愿意与各界融合发展。我校是国家广电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学。办学41年来,为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做出了技术和创作贡献。比如:在行业获奖上,我们师生作品荣获“金鹰飞天荷赛金话筒,金鸡百花红点奥斯卡。”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勉励我校要紧跟时代、彰显特色,不负“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美誉。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目前正向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大道迈进。承办这次“技术与传媒业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骨干,拥有省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得到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学校表示衷心感谢!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未来传媒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看了一下,会议安排的内容丰富多彩。我期望本次会议通过智慧碰撞推动科技发展、行业发展,共同为传媒未来点亮知识明灯。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在杭州生活愉快!谢谢!
随后共有来自国内外的十二位学者、媒体管理及从业者发表主旨演讲。主讲第一部分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欣教授主持。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张燕认为传媒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的演变史,我们应从需求的本源出发追溯技术的意义,而从业者、受众和传媒机构有不同需求,媒介融合的目标在于达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随后以“天目新闻”为例讲述了浙报集团的探索,其中包括移动化布局,突破纸媒限制;短视频布局,供给侧改革;瞄准智能化,融入新体验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体发展思维经历了线性思维、互联网思维、生态思维的嬗变。不同思维产生不同的新闻生产逻辑和业态表征。我们需要认识到生态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未来媒体发展要积极拥抱生态思维。
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管理与创新学院副院长、英赛克高等商学院首席国际官Olivier Guillet(奥利维·吉尔特)发表题为以“数字时代的领导力和传播力”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在数字时代,我们要更多从人的层面思考未来优秀的领导该如何更好形成影响力,这需要多维度的智慧,路径在于要区分出领导者和管理者,区分人的本能和严苛的制度,具有对时间和时机的把控能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发表题为“媒体融合的若干基本问题”的主旨演讲。韦路从中西多位学者的观点,梳理媒体融合的概念和特征,他认为媒体融合具有多层面、界限模糊、多视角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媒介融合将经历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最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三个阶段。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良荣教授发表题为“从2G到5G: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变革”的主旨演讲。李良荣从技术驱动的视角将中国传媒史划分为四个时代。2G时代奉行“精英政治”,传统媒体仍具有统治性。在3G时代,微博的走红以及进入网络的门槛降低,三低人群成为了舆论的主力军。4G时代三低人群被迫退出舆论场,雷洋事件更促进了中产阶层在网络舆情的崛起。最后,李良荣提出5G时代的特点:短视频的爆红、传统媒体的进一步解体、网络舆论呈现新变化、真假新闻混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发表题为“互联网平台媒体兴起与传媒格局变迁”主题演讲。他认为,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正构成新新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流动性、混杂性和沉浸感等特征。而平台媒体的崛起有多重因素,其中包括:技术创新、资本驱动、管理政策、文化生态等。对于平台媒体化和媒体平台化,他认为平台媒体化是平台的必然,而对于媒体来说平台化则更为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发表题为“移动场景下中国环境NGO的话语表征”主旨演讲。他通过对中国的两家组织的微博文本进行分析,发现环境NGO组织传播通过原创内容构建另类绿色公共领域;在表达方式上通过多种话语风格和视觉修辞塑造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焦点关注与政府建立绿色协商合作,具有低政治性,较少具有冲突性话语。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李喜根作题为“新媒体使用的研究成果对于媒体行业发展的启示”主题演讲。他深入探讨了媒体行业发展与媒体研究的关系,媒体行业需要研究部门来支持媒体有效合理的运作;媒体生存需要有及时的媒体研究成果帮助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媒体行业需要有研究部门提供信息以确定行业发展趋势。
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学部客座教授、NHK编导、东京2020年奥运会组委高级主管渡边悟发表题为“日本电视节目在5G时代的变革;基于电视节目的视角”的主旨演讲。他提出5G具有无延迟,更高网速、能保证多线程使用的特征,将对娱乐行业进行颠覆性的改变,使得制作参与式、互动式节目成为可能,节目类型将会不断发展。同时他以NHK电视台的尝试性节目《灰姑娘的网络》《动物救援》如何在5G的帮助下加以创新。
腾讯大浙网副总编辑张强发表题为“媒介技术与机构媒体的管理变革” 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从财政+行政赋能到技术赋能,使平台实现垄断和营收。内容的生产与流通分离后,机构和媒体的核心价值是机构如何留住人才,机构如何实现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商业将会围绕人的需求,customer to factory的模式将盛行。未来的组织应更具有灵活性,打造营收共同体,打造共创共生共享的模式。他以尼采的“我爱这种人,他们从来不向星空的那头寻找答案,他们只献身大地。”结束演讲。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和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金迈克发表了题为“在信息分散时代新数字文明的构建”的主旨演讲。金迈克是澳大利亚最早关注中国传媒行业的人士之一,并建设了数字中国实验室。他的演讲旨在讨论思考数字技术本身与人类文明关系,对人类创造力的影响。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和过去和未来两个要素息息相关,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文明已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中,而过去我们会对大脑中的记忆进行修正,未来将会成为文明的延伸。现在我们活在算法高于一切的时代,数字素养允许我们共享观点,在大脑以外进行储存,但是我们需要反思哪些因素使我们变得不那么具有创造力,算法使我们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给时代和创意带来了挑战。计算化的创造力是否会抑制我们的创造力,大数据能预测到人们的真正需求,会带来创新吗?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记忆的“缓慢过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金迈克留给我们的思考。
新蓝网副总监、首席技术官罗列异发表题为“新态势新技术新发展浙江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主旨演讲。他向在场的观众展示了浙江广电集团媒体融合的图景,浙江广电集团未来将建设3.0版本的跨媒体跨平台模式。目前中国蓝TV的全媒体布局已经开始,受众达到7000万。平台吸引了省内86家媒体的蓝媒号,成为整合全省融媒体新闻采编的主阵地。未来还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强化融媒体,开辟新战场。
下午的主旨演讲分别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方建移和吴生华教授主持。10月27日上午,“技术与传媒业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还将分为四个分论坛继续进行,主题分别是“媒介技术与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公共传播”“研究生专场论坛”和“学术期刊论坛”,来自不同学校、媒体以及编辑部的38位知名教授,教师以及研究生将发表主旨演讲。
—— 浙江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
来源 | 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 | 刘时兵
责审 | 潘红霞
终审 | 陈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