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自1840年,英国人仗着船坚炮利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之后,那就叫“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如果不看教科书上过于文雅官方的这种说法,我们会发现,哪怕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来描绘,也离不开一个‘弱’字来形容大清帝国。
积贫积弱的大清
彼时的大清帝国实在是不强,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英国人一顿暴打,虽说大家心里都清楚所谓的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激怒了英国人这种说法无非就是个直接原因。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导火索罢了,说起根本原因,那还是狼子野心的英国人一直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从而进行掠夺原料以及输入商品,没虎门销烟这个导火索,还会有其他的理由。
林则徐虎门销烟
所以这么来看的话,其实林则徐因此被贬官实在是冤屈的很,但没办法,这就是天朝自古传下来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你有罪,那你就老实背锅就得了。应该讲,就从“处置钦差”这么一件小事看来,也能看得出来当时的皇帝有多傲慢。而这种来自千年老大帝国的傲慢,将会继续带着大清帝国在往完蛋的路子上一路狂飙。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大清的臣子们还是很重视大清的,这与大清那炉火纯青的统治术很有关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上下都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将这事情放在心上的林则徐,则被一口气贬到了新疆。不过,有一件事还是让大清上下有点不舒服,那就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说穿了其实就是钱的那些破事儿——英国人要求开口岸、赔款等权益,而大清的官吏还是老一套应对,无非是层层摊派即可。
金田起义
金田村的起义怒火很快就给了大清一个响亮的大耳刮子,洪秀全和他的天国教众们,正式出现在大清帝国的视野之中。不过,看得出来此时的这场起义活动,还不足以引起大清的太大反应——事实上,大清立国这么多年了,遇到的农民起义没有十次,也有八次了,最后不都安然无恙嘛。
洪秀全拿下永安县城,在永安正式分封建制、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兵分两路,一路西征,一路北伐。这时候,大清终于感觉到了背后的一丝寒意了,八旗军早已糜烂,绿营兵则不堪用,面对几乎亡国的威胁,大清束手无策,更要命的是,之前被打发的英国人这次还卷着法国人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打...
太平天国运动
内忧外患是此时大清的状态。大清权衡两边的态度——英法联军只是打算要钱、要权,太平天国居然打算要命!不过,话虽如此,英法联军的攻击势头也实在太猛,咸丰皇帝一路狂奔逃亡后的结果就是万园之园圆明园惨遭焚毁。
大清与英法联军议和,在签订了新的屈辱条约之后,终于腾出手来打算解决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一次内乱)后已然实力大损后的太平天国,大清高层经过慎重考虑,尤其考虑到之前数次由八旗军和绿营兵组建的江南江北大营的灭亡,开始正式将军政大权下放给汉人地主武装。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此举会让许多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朝廷也是如此干的。看上去,这似乎是一条饮鸩止渴的道路,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此举确实是一条慢性死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还是走向失败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以及联合绞杀,葬送了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清朝湘军的隆隆炮声之中,天京陷落。
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大清似乎又活过来了,吃嘛嘛香圣体倍棒。但是,当年下放军权的时候,一个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 怪兽已然出笼——军阀化。不过,大清的慈禧太后自诩能够完美控制,她是个精于权术的女人,一手分化瓦解将显赫一时的湘军搞得七零八落、一手拉拢制衡更是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哄的服服帖帖。
慈禧太后
中央集权看上去依然牢不可破,如果慈禧去看《汉书》说不定会嘲讽东汉灵帝的无能。在慈禧的手上,那头史书当中凶悍无匹的军阀化怪兽,似乎是乖巧可人的一只哈巴狗。不过,哈巴狗也还是有可能咬人的,所以慈禧接纳了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允许进行洋务运动,慈禧是聪明人,她能感觉到这个运动,应该可以给那条哈巴狗加固一下脖子上的狗铃铛,防止咬到主人。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拉开帷幕,中兴名臣们热火朝天的开搞“自强”,各种先进的军工企业逐渐被开办,就连那些个列强也对此翘起了大拇指,不过最高统治者慈禧却对此嗤之以鼻,按照慈禧那傲慢的老大帝国派头,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只能算勉强接受。至于财政拨款?慈禧倒是干脆,一句话,没钱。
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陷入了尴尬,那些看上去公忠体国的名臣们,一腔的热血好似喂了狗,但是事情总要继续,不然万一下次再来场内忧外患,没有一支靠谱的威慑力量,可不就是哈巴狗的狗铃铛没了,多危险呐。于是洋务运动的“求富”登上历史舞台,还是李鸿章等中兴名臣在频繁活动,一批诸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开平煤矿等洋务民用企业纷纷建立。这可就帮了“自强”的那些军用企业的大忙了——一下子就解决了资金、运输、燃料问题。
轮船招商局
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北洋水师的筹建也是绘声绘色,李鸿章向来是推崇海防的,甚至当年和左宗棠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所以,这次的北洋水师李鸿章是出了大力的(金钱),北洋水师建成之时,就连洋人都夸赞威武,说它是远东第一舰队、东亚第一霸主。北洋水师访问邻国日本的时候,日本上下也是一派夸赞艳羡。
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美好就像一场幻梦,而撕碎这场幻梦的是甲午中日战争。那年是甲午年,黄海海战中国的北洋水师因为李鸿章的“避战保船”而全军覆没。大清,连日本都打不过了,洋务运动,就此失败。
列强的胃口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让一旁看戏的列强们大跌眼镜,谁都没想到小矮子日本居然干翻了被列强予以厚望的大清,并且《马关条约》其中种种可口之极的权益居然被大清政府一口答应——赔款两亿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允许日本在大清内陆投资设厂、增开内地口岸、免除内地关税...
马关条约
这大大刺激了列强的胃口,须知道,当年不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们可从没如此狮子大张口,所获取的利益和日本本次获取的利益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明眼列强可都看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大清的“弱”可都被列强看在眼里。日本的胜利刺激了列强,于是列强内心沸腾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掀起...
八国联军参与国
不过,就和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原因一样,还缺一个导火索,或者说是一个直接原因。对于列强来说,找个机会并不是难事,然而,机会来了的时候,列强还是有点难以置信会这么容易,以及难以置信大清统治者竟然如此愚蠢。
义和团和东南互保山东地区的长官是袁世凯,这个日后会在中国大地上搅动风云的人,此时有点郁闷,没别的原因,是因为他管理的山东,出了义和团这样的组织。在袁世凯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愚昧的组织,理当被取缔。可问题是这个组织的“政治素养”非常高——口号是“扶清灭洋”。
对于袁世凯来说,事实上,对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办过洋务的地方长官,没有谁不知道或是没见过洋人的坚船利炮,所以看到扶清灭洋的拳民们坚信自己能用血肉之躯抵抗大炮,难免会觉得很愚蠢。不过很快袁世凯的烦恼就没了——慈禧对这帮忠义无双的组织很感兴趣,要求义和团进入京城。
扶清灭洋义和团
袁世凯开心疯了,马上就去执行了,大批的义和团就此进入京城。慈禧接见了不少大师兄,对于他们所表演的“金刚不坏”大加赞赏,顿觉天朝上国老大帝国的威严又有机会重新树立起来了,近代史上最匪夷所思的命令就此诞生——《对万国宣战诏书》
列强就此打蛇随棍上,大举入侵,组建成了八国联军自大沽口登陆直逼京城,而清政府火速下令要求李鸿章等东南各省大员进京勤王。然而,曾经的那个公忠体国的李鸿章突然就不见了,哈巴狗突然就露出了獠牙,军阀这头远古凶兽再次咬向了中央集权的清政府。
公忠体国李中堂
清政府连续7次下旨催促李鸿章进京,李鸿章淡定的说——要过河呀,太难走啊:
臣北望觚棱,无路可达,忧急万状。既奉旨催,应到沪再筹进止。河道浅阻行船不易。
在北京的门户天津失守之后,李鸿章更是直接用更加拙劣的借口——我肚子有点疼,你先等等:
鸿章抵沪后,触暑腹泻,本拟稍痊即行,乃连泻不止,精神委顿。因念国事至急理当尽瘁,惟半月以来,元气大伤,夜不成寐,两腿软弱,竟难寸步。医药杂投,曾无少效。拟恳圣慈赏假二十日,俾息残喘。倘假内见愈,仍力疾趱程北上。
为什么他们东南各省以李鸿章为主导的大员们都不愿意进京勤王,还不是因为都觉得机会终于到了——
各国兵日内当抵城下,想有一二恶战,乃见分晓。洋兵已前进,一月内大局可定。吾稍缓待,虽严谴不顾也。
这话已经算图穷匕见了。若是慈禧所在的中央政府能挺得住,与兵力不足的洋人形成战略相持,靠洋人斡旋,日后也不至于被清算。若是洋人长驱直入,保住东南那也不失为国之栋梁也。试想一下,坐拥中国最富庶地区,名为互保,实为自保,是不是颇有养寇自重的意味呢——待价而沽或是中兴名臣,翻手之间罢了。
大清要完
后来的发展,果然按照东南大员们的设想逐步展开——北方开战一片残破,事后主战不得好死;东南抗命,使得占政府赋税收入大半的富庶之地得以保全,事后荣华重用无虞。就是可怜了那义和团的赤子之心,以及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的凄凉悲惨,不过大清一如既往的不在乎,东南互保之后的大清,也就剩个壳子了,距离灭亡,也没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