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中国没有INS

中国没有INS

阅读量:3819549 2019-10-26


我这次不打算写很长的文章去论述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我明白很多人的共识并不是所有人的认同。人性层面的见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选择用户价值还是流量价值是每一个产品经理的自由。只分享,不探讨,去发现事实,去看到历史。
社交产品不是工具,这是我一直的观点。社交产品要始终以用户价值为归依,用户需要么?用户的目的是什么?用户的价值是什么?
我也一直打比方在和大家聊,社区就是你家小区,你家小区邻里氛围好坏与否和社区本身的房子装修好坏、健身器材完善与否没关系,氛围的好坏是人决定的,为大家创造接触点和地点,帮助每一个人尽可能和其他人接触,从而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继而提升总体的幸福感和社区氛围,当你去读 山崎亮的《社区设计》后,你会赞同我的观点。
我简单聊一聊,中国为什么出不来INS(Instagram)。首先先讲一下什么是社交,什么是社区。
#一个观点不一定对,我所说的都是错的,你且一看,不用全信
广义上理解“社交”
一般人们所说的「社交」是 社交产品 和 社区产品 的广义描述。
首先,什么是社交 和 社区?比较直观的描述是:社交主要是倾向于直接建立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互动(偏工具)。社区靠内容来建立用户A对用户B的认可(偏内容/平台)。比较学术的描述是:社交 主要倾向于有效率地构建用户A、B之间的纽带,1对1是主要场景,双方match是衡量指标;社区 主要倾向于通过内容来聚合潜在人群,1对N是主要场景,从内容到互动的基础是人设,故氛围和人设是比较重要的衡量指标。

(社交)

(社区)
社交的典型代表是探探(国外的Tinder)。社区的典型代表是知乎(国外的Quora)、same、即刻。
社交产品是工具,追求效率。社交产品的立足点是「双方的match点」,探探是脸,soul是性格。由于:1. 社交产品的目的是使双方match;2. match点很容易被仿制(同质化);3. 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价值来自效率(即更快地找到感兴趣的人),故社交产品是一个以效率为设计导向的工具产品。
社区是内容产品,追求氛围。社区产品的立足点是「内容氛围让我舒服」,same是小粒度且有趣味性的用户行为;一罐是情绪宣泄;即刻是年轻潮流分享。内容产品追求「生产者-消费者」的动态平衡,生产者决定了内容调性,消费者决定了氛围走向,二者共同决定了社区的氛围。在动态平衡的过程中,用户会建立自己的人设(即别人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感知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故社区产品是一个以氛围营造为设计导向的平台产品。
现阶段 ↓
新的工具社交难做没有了新且高效率的match点。由于社交产品的立足点是「match点」且追求效率。就「点 + 效率」综合考虑,脸是最有效率的且最符合人性的,其次是性格(即先天属性的综合),再其次的「事件」是很低频、无互动的match点、不符合中国熟人社会思想的(当然前提是1v1)。社交产品看网络效应。这是一个多边网络效应的产品,头部会越来越强。
社区产品是看内容定位社区看氛围,氛围是一个很重要但壁垒不太高的事情。故:1. 社区产品是为了留存和增加壁垒,普遍都会引入「粉丝」这种激励体系,导致的结果就是会产生大量「中尾部无法成长人群」 和 内容媒体化。2. 成熟产品由于用户人群泛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氛围水化,进一步泛化的手段基本都是强化内容 和 弱化人,进一步向媒体发展。
新的社区产品只要能找到成熟产品潜在的「中尾部生产者」和 用户新的表达场景,是存在发展可能的。
此文重点会分析现状市面上的社区产品。
社区产品也可以分两类型。因内容是建立双方互动的桥梁,故内容的选择会导致两种类型产品的诞生。1. 非垂类 且 无明显内容画风导向的产品。此类产品会强依赖于生产者。2. 垂类 或 有明显内容画风导向的产品。此类产品不会强依赖于生产者。

再结合内容体裁进行筛选,重点看 图片+文字 为主体裁的领域,视频领域暂时不讲(我不懂)。故先看「图片社交」、「兴趣社交」两块。图片社交 符合上述 a 描述,兴趣社交 符合上述 b 描述。
当然,图片社交是叫法是为了方便理解,但个人认为没有“图片社交”一个概括性的概念。我们暂且这类产品的内容题材是图片为主,且用户的使用是“生产-消费”的场景。
主要了解一下 Instagram 的发展。
图片社交/图片社区 —— Instagram
Instagram、Pinterest、微博 等非垂类且无明显内容画风导向的大众化社区产品。这类产品强依赖生产者。因INS的规模最大,故只分析INS 供我们参考。重点分析INS的人群受众。
Instagram不主讲功能,主要讲INS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核心的用户群体。
一、INS的产品历史
INS是怎么诞生的推出Burbn。Kevin吸纳了Foursquare「签到」的理念,与2010年推出了Burbn,主打签到和发布计划等简单功能。用户的行为和预想不符。用户用Burbn做照片分享。kevin和Mike决定将产品转型。Burbn的活跃分享照片行为,是的二人开始研究照片分享应用,并发现照片分享应用缺乏社交性。Scotch推出,但不成功。Kevin和Mike先推出了一款叫Scotch的应用,但功能混乱,使用卡顿。Instagram登场。INS后被设计出来,发照片只需3步,简单。产品始终保持简单。INS上线当天有25000人注册。在2010年,一代神机iphone4的出现,让乔布斯的诺言实现。它拥有500万像素和LED闪光灯,更重要的是,附带着各种拍照应用和用法,手机摄影开始真正流行在大众中间。Apple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了AppStore,手机有了巨大的网络效应。INS用户数三个月突破100万。INS流量实现飞跃。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成为Instagram的用户后,数万名女粉丝蜂拥而来,INS流量实现飞跃。


INS诞生初期 所处市场及其发展2010年,手机硬件成熟,使得手机拍照成为可能和开始流行;图片分享产品更像文件传输助手;社交产品缺乏分享图片相关的垂类产品,FB等主流社交产品功能过重。

手机市场iPhone4刚发布Android发布1.6版本,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10万个;HTC手机受欢迎美国用户购买智能手机的倾向 超过 购买非黑莓诺基亚等非智能手机的倾向拍照/照片分享市场iPhone4发布,500万像素使得手机拍照开始流行照片分享软件更像文件传输产品,单纯起到传输的作用社交市场Facebook,2010年的活跃用户数从4亿~6亿范围内,功能臃肿WhatsApp,2010年刚诞生,主打即时通讯Twitter,2006年诞生,2010年只有PC端,移动端在2015年才上线移动端,缺乏以图片为主内容体裁 且 有社交属性的产品
产品/市场匹配过程
    (1)进入图片分享市场:签到类应用:Kevin和Mike先创建了Burbn,期望做签到类产品(因当时Foursquare让签到成为文化现象)。带有社交属性的图片分享类应用:放弃Burbn,推出了Scotch,其体验差,后优化设计,推出了Instagram。

    (2)INS的增长:数据变化2010年10月在AppSote上线,当天注册超过25000名用户2010年12月,100万用户0→300万用户数,到登顶AppStore Top1,未花费推广费2011年6月,500万用户2011年9月,1000万用户2012年4月,3000万用户(FB宣布10亿美元收购INS)2012年7月,8000万用户2013年1月,1亿用户2013年6月,1.5亿用户2013年9月,3亿用户2014年12月,4亿用户2016年6月,5亿用户2016年12月,6亿用户2017年4月,7亿用户2017年9月,8亿用户2019年,达到10亿活跃用户
关键点2012年FB收购INS,为INS导入社交关系链为INS提供了长期基础价值:好友关系。2016年个性化推荐模式,且推出Story
(4)用户群体及其演变(/泛化)机型比例:50% Android,50% iOS (2014年数据),iOS用户更喜欢INS注:2014年全球手机市场,Android:iOS ≈ 8:2 (其余品牌系统忽略)iOS手机的平均售价是Android的2倍https://www.xujun.org/article47090.html

性别比例:51%女性,49%男性,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女性更喜欢INS2014年:68%女性,32%男性2015年:55% 女性,45%男性年龄段分布:用户主要是18~34岁的年轻人2018年:18-24岁31%,25-34岁30%,35-44岁17%2014年:16-24岁41%,25-34岁35%,35-44岁17%

收入水平分布:中产阶级用户为主以美国为例:30%为中产阶层、27%为正常收入阶层、26%为富裕阶层、26%为贫困阶层中产阶层占比56%(以美国的收入线衡量)城市用户占比超过了60%(市郊也算「城市」)2013年同期,美国的恩格尔系数是中国的1/2不到 (同期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7.4倍,挣钱多,花钱少…)

教育水平分布:美国INS用户58%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普遍高学历。INS在不同国家的渗透率:国家越发达,INS渗透率越高INS渗透率 全球均值 11%超过均值的30个国家,有28个比中国发达,有18个是世界前30富裕的经济体。


(5)INS内容生态
        INS定位的变化:capture best photo share your moments  strengthen relationship
        INS内容风格:

https://www.tagsforlikes.com/
INS渗透率前30的国家,14个欧洲国家,故用欧洲地区INS用户的喜好来粗略代表INS整体内容氛围。欧洲INS用户喜欢的内容风格:奇妙、精致、时尚、激情、幸福等 (喜欢或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属于该类型)澳大利亚INS用户对INS内容的印象关键词是「品牌」「创意」「灵感」。


帖子体裁:68.2%的图片帖子、18%的视频、轮播帖子14%(2019年数据)热门领域是:模特、摄影、食物、宠物、健身、时尚、美妆、旅行、音乐、生活方式

二、理解INS
1.如何理解INS?INS 是一款展现自我生活方式的产品。受众主要是 中产阶级(城市 + 高知 + 中产),满足了用户表现自己的诉求。图片是展现自我最好的好方式,不会像文字一样容易令人反感。图片也迎合年轻人的习惯(越来越懒惰)。INS用户主要是城市用户、中产阶级、高知分子。INS是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人类追求自身社会、尊重需要的一种手段。
2.产品层面:INS做对了什么1)极致的产品设计:    简单:从2010年诞生到现在,INS始终是极简的设计风格,发现和关注内容都做得极其简单。    性能:诞生初期,为了保证图片的上传速度,将图片进行了压缩(相比同类产品, 上传速度最快),导致图片无法放大查看。    始终围绕图片:始终是发图片为主,不想fb一样。
2)Hashtag:信息的分发 和 聚类的方式。是用户唯一可以手动决定的 增加帖子曝光的途径。3)社交关系链的导入。网络效应增加了壁垒。
INS现在主要就两个使用目的:1)维护现实中关系(满足炫耀的目的);2)关注名人内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容。INS得益于关系链,大V和普通用户的内容消费较为均衡,不会出现强PGC内容,导致社区氛围消失。
4)Story:    明星网红变现途径    降低了普通用户发布内容的门槛
5)明星认证    对明星:方便自己积累粉丝,与粉丝互动,以及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会受损    对普通人:确定性,确保自己能关注真的人,不会被骗
3.中国为什么出不来INS?中国仍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够,导致人民审美水平低,故目前不会出现Instagram。Instagram的成功基于3点:1)移动科技的进步:2010年,iPhone4诞生(搭载500万像素摄像头),手机拍照成为流行。2)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美国经济发达,人民关注自我身心水平的提高的满足,追求审美。3)满足了人性的需要:ins完美的滤镜和简单的拍摄,方便地让人们分享自己,满足了尊重需要和社会需要(前提是经济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尊重和社会需要)。

中国技术本身可以满足a;c是人类所共有的属性;但b是中国短期达不到的(按购买力平价指数衡量中美两国的发展程度,2010年美国是中国的5倍多,2018年美国是中国的将近3.4倍),故中国短期内无法达到INS诞生所需要的土壤,故大概率不会「中国版INS」。经济发展达不到一定程度,审美和精神追求不会达到。在此之前,一切标榜“记录美好生活”产品都是提供“消费价值”的产品,。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PCAP.PP.CD?end=2018&locations=US-CN&start=2010
社区产品的核心是什么
1. 人是产品冷启的关键:选好目标人群,适度扩展,确保社区氛围没问题。2. 价值是用户在产品需要做的事情:产品的价值是用户在这里所做的事情,如Keep的健身指导,小红书的种草内容,大众点评的餐厅/菜品介绍,因为有目的,所以用户有了消费价值,这种中国当前环节下是产品所必须的。3. 氛围由普通用户塑造:要确保社区的氛围(尤其是友好互动的氛围),重点在于平等 和 ;并坚决抵制恶俗和造成不平等走向的内容或制度。4. 价值由 活跃用户数x互动频率 决定:社区价值除了用户数之外,互动频率也是最关键的指标,光有内容无互动,就会沦为纯资讯信息产品(而UGC无法与PGC抗衡)。5. 关注共同点,而非差异点:发现用户的共同点(行为 或 喜好内容),从而创造新功能 或 创造新内容方向,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消费价值。
end.
peace.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微信回复“ins”,分享给你一份ins的分析报告。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