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李安跑这么快,你看清了吗?
文|武云溥
李安
在谈论李安电影《双子杀手》之前,我想先扯个手机行业的新闻。
中国有个很小众的手机品牌叫一加,可能很多国内消费者都没听过,但一加手机在北美、欧洲和印度知名度很高,每次新品发布时甚至会有粉丝去门店排队抢购,就像早年人们排队抢购iPhone一样。一加今年主推的新品,装有刷新率达到90Hz的屏幕,这块屏幕是一加花费一亿人民币向三星定制的。
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手机,包括iPhone,屏幕刷新率都是60Hz。而90Hz就是每秒钟屏幕刷新90帧画面,有什么好处呢?按照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的描述,就是“极致流畅”,用户一旦用上90Hz屏幕,就很难回去再适应普通60Hz了,简称“旦用难回”。
刘作虎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向公众描述90Hz的好处。这事儿谁用谁知道,不用不知道,上手的感觉是语言没法描述的,你说流畅,啥叫流畅?
这不是给一加打广告(一加没给我钱)。我是想说,李安导演这次用120帧的画面刷新率制作的电影《双子杀手》,其目的和效果,都跟一加做了90Hz的手机屏幕差不多——目的是为了让画面极致流畅,效果呢……很遗憾,就是大部分观众(用户),对此无感。一记势大力沉的重拳,不幸打在了棉花上。
《双子杀手》最大的看点和争议,都是来自李安倾力倡导的“120帧”。百年电影史,绝大多数影片都是用24帧拍摄的——银幕上每秒钟更新24帧画面,人眼看起来就是连贯动态的影像。
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说过“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李安说:“我们学24格学了一辈子,从来没问过为什么是24格。它其实就是片商给出的最便宜就能连起来看的格式,没有什么科学道理。而艺术家一直被这个低限度框在里面,创作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四年前用120帧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李安说:“我已经看到了更清晰的电影,就不能假装从来没看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是李安版的“旦用难回”。
根据世界各地影院的不同设备条件,《双子杀手》公映版本也有好几种不同的格式。从技术上讲,从24帧到120帧,毫无疑问是电影视觉效果的一次飞跃,但这种技术革命对观众的观影体验有多大提升?真能把人给“震住”吗?我很好奇,于是我先是去看了120帧、4K、3D的最高规格《双子杀手》,第二天又去看了场24帧、2K、2D的“低配版”。同一部电影的两种技术规格看下来,感受很复杂,先说结论吧:
这根本就是两部片嘛!
虽不到天壤之别的程度,但是当我分别看完120帧和24帧两版《双子杀手》,回想起来,我观影时的关注点分别被带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者看视效,我被震得目瞪口呆,脑海里分分秒秒都在想“这是啥啊咋回事呢怎么弄出来的玩意”;后者看故事,我有点犯困,感觉平淡如水,即使是李安一贯的细腻哲思,这故事也已经落后于时代。
《双子杀手》在国内宣传造势时有一句话,“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现在看来这话得两说,在对新技术的探索运用上,李安远远走在了时代之前,而他为此不得不做了故事性、艺术性上的妥协——是的,他是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无奈之下的妥协。
李安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对中国观众说了“请大家担待,这次我往后退了一步”,相信他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曾经两次捧起小金人的世界级大导演啊,李安会不懂讲好故事?我来告诉你,为了把电影技术往前推这一大步,李安做了怎样的妥协,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妥协。
首先,120帧的技术革命,颠覆了以往电影制作的视觉规范,让万物在银幕上呈现出前所未见的面貌。
举个例子,影片开头,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老杀手执行任务,他需要在两公里开外狙击坐在一列高速行驶列车中的目标。狙击手远距离打移动靶,在很多战争片和动作片里都有过类似的情节,这不新鲜,不论其现实合理性,反正我们知道主角一定是神枪手,神枪手么就一定会打中。
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老杀手执行任务
但是注意,有没有120帧,这镜头看起来差别可大了——在120帧的极致流畅的画面里,高速行驶的列车和坐在车窗边的目标人物,即使在镜头前一晃而过,人眼看起来依然是清晰的,没有虚影。而普通24帧的画面,那就是风驰电掣呼啸而过,啥都没看清就晃过去了。
所以在120帧版本里我甚至看明白了一个狙击手要想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命中目标,他的射击动作原理:前半秒的画面是准星锁定目标人物头部,后半秒是迅猛地甩了一下枪,让准星朝列车前进方向快速平移一段距离然后击发。
简单说就是打了个计算好的提前量,子弹飞行两公里后到达的那个点,也正是目标人物坐着火车往前跑到的那个点。子弹穿过车窗玻璃,打进了目标人物的脖子,任务完成,虽然略有跑偏。
你理解李安为什么要在开头先拍这么一段情节了吗?故事情节在这里要为技术服务,为视觉效果服务,先给你震撼一下:看,只有在120帧的画面下,你才能看清楚狙击手这一枪是怎么打的,你才能相信这种不可思议的枪法是人类有可能实现的。换成普通24帧画面,你只会觉得导演编剧都是瞎掰,把狙击手都拍成超级英雄。
《双子杀手》剧照
第二,由于上述万物清晰可见的效果,演员的表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
李安自己说的,说从《比利林恩》到《双子杀手》,自己好像完全不会拍电影了,一切从头学起,120帧4K加上3D的画面,在拍摄时的布光、景深等等细节参数全都变了。他在片场反复试错,拍了几个月才找到正确的感觉。
这种“正确”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沉浸感,观众看到的一切无比真实,仿佛就在故事发生的现场,而且是距离很近的现场目击感。这也是我分别观看120帧和24帧两种版本时着重观察的区别:即使都是特写镜头,24帧你看到威尔·史密斯的大脸,你会看到他情绪激动、眼圈红了,你会听他在说什么,你会想这个人是愤怒还是委屈。
但是,在120帧的画面下,你连他这张大脸上的毛孔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而且他嘴角的微微抽搐、眼眶里泪水的流淌形态都能看清楚。我的天,这时候你会想什么?之所以有人说看120帧反而容易“出戏”,也是有道理的,就是在这种视觉效果下观众有可能被画面里某些非常细微的物体带走注意力,而这些东西在以往的观影体验里是被忽略的。
120帧对演员的要求则在于,一方面要在细节上做到极简,避免喧宾夺主,比如所有演员都必须素颜上阵,因为倘若化妆就会让观众忍不住去看你脸上的粉底颗粒或是眉笔的画痕;另一方面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又要做到位,经受得住“极限真实感”的考验。
我不是微表情专家,但我相信真正的微表情专家看120帧的《双子杀手》会有更多发现,也许能发现演员在某些状态下的肌肉抽搐暴露了其演戏时的“内心戏”——导演,我太难了。
仍然是李安自己说的,他说在演员的选择上,其实没有太多选择:“要找一个有很高知名度的动作演员,从20年前一直红到现在,而且现在还能打,也就是汤姆·克鲁斯和威尔·史密斯了。”阿汤哥没档期,史皇很高兴接下了这部戏,但李安对他说:“你先来看一看我要怎么拍,你如果吓着了,不愿意的话,回头还来得及。”
第三,李安做的极限技术实验,除了探索万物和真人在全新视觉环境中的表现,他还想试试“假人”能不能骗过观众的眼睛。
威尔·史密斯生于1968年,今年都51岁了,《双子杀手》同时呈现了他如今饱经沧桑的面容和20岁左右小伙子的脸,两张脸都同样真实可信。而我们已经知道,只有老的那个是威尔·史密斯真人,年轻小伙子那个完全是数码技术的产物,是个彻底的“假人”。
好莱坞的特效有多先进不用说,过去无数常规影片里以假乱真的镜头我们也看多了。但李安想的是,既然120帧让真人脸上的毛孔都能看清楚,演员演得对不对、好不好一目了然,那么“假人”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吗?
据说这个念头把特效公司折腾惨了,120帧的特效镜头工作量是普通24帧电影的五倍,而且非常费钱,假史密斯的造价是真史密斯片酬的两到三倍。《双子杀手》制作费用是1.38亿美元,花这么多钱,以目前的全球票房走势来看,几乎铁定是要血亏,但李安的视觉实验仍然成功了。
当真假两个史密斯同框出现在120帧的大银幕上,我非常努力瞪大眼睛想要找破绽,想要找出真人假人的哪怕一丁点“肉感”和光影的差别——我都没找到。
真假两个史密斯同框
完美的假人。所以问题来了:如果真人演员都不再成为必需,未来的电影将会变成什么样?
李安把这个问题摆在了全世界电影人面前,为了摆出这个问题,他选择了一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好莱坞各大公司之间流转的剧本,一个关于克隆人的故事。1996年人类第一次克隆成功了一只羊,当时在科幻界,克隆技术是个热门话题,也出现了不少同类题材的文学和电影作品。
而时隔二十多年,这个故事的现实热度已经消散,故事本身对于克隆人伦理、父子情感关系的探讨,也只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再往下深挖,不是李安做不到,而是他不能做了,或者说没兴趣做了。《双子杀手》是按照好莱坞工业流程完成的类型片,以李安今时今日的造诣和地位,类型片的套路可以说毫无新鲜感,更无挑战性。
这个剧本能够搬上银幕的理由,几乎只剩下了为李安的技术实验服务,为李安探索电影业未来的演进方向服务,为李安给行业提出新问题、新挑战而服务。
基于上述三点体会,我回头问自己:在这样一部充满极客探索精神的电影面前,还有没有必要去思考故事性、艺术性、哲学性,或者这个性那个性?对李安来讲,四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失败,口碑也比较一般,但那个时候全球只有五家影院有条件放映120帧最高标准的版本,那次实验的结果其实还不至于有太强的挫败感。
《双子杀手》海报
今天我们再一次看到李安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滑坡,我们作为观众能不能给予李安坚持下去的信心?我们能不再按照过去对李安电影的期待标准,来看待如今已经变身影像科技实验先锋的李安吗?
我的答案是,我可以。反正120帧画面确实惊到了我,就像90Hz的手机拿在手上玩几天,我也能明显感觉到“不一样”。李安仍然是令人崇敬的华人之光,只是他改变玩法了,从艺术家变成技术狂了,难道这不好吗?要是电影行业少了李安这样的玩命折腾,不说24帧我们还要再看一百年吧,那该是多么无趣的、充满既定模式套路的世界?
《双子杀手》120帧版本在北京的影院卖到一张票200多块钱,在影院里亲身感受目瞪口呆两小时,两个壮汉在眼前搏命斗殴,互相往死里揍,我觉得挺值。
但我们村见惯街头流氓火并的大舅一定觉得这片子没什么看头,就像我拿任何一部手机给他用,第一个问题都是:这手机电池能用几天?
李安“我遇见了我”的故事失败了
文|韩浩月
李安
《双子杀手》刚刚上映,影迷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他下一部作品了。这说明两点:《双子杀手》不如预期,未能引起深度话题效应;李安永远值得信任,因为大师也会偶尔失手。
《双子杀手》的影片弥漫着“崭新”与“陈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120帧、4K、3D的高规格是崭新的,李安用硬件与技术升级带来的观感是崭新的,但“我遇见了我”的故事模式,主角(尤其是大反派)的形象与性格塑造却是“陈旧”的。
卡梅隆的《阿凡达》让3D技术起死回生,李安的《少年派》为3D注入了人文思考,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的技术探索似乎应该停止了。技术的事情交给卡梅隆做更合适些,安叔的特长在于,如何发现琐碎生活的诗意与绝望,以及在幽暗的人性洞穴中继续深挖。
在国内影院较为容易看到的60帧、3D版本的《双子杀手》,终于突破了影院不愿把3D灯泡开到全亮的障碍,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高亮度清晰画面。比起一般的3D电影,《双子杀手》的沉浸感是有的,但沉浸感的强弱,又取决于不同观众的投入度与观感。对于不少观众来说,“眼前一亮”的原因,是银幕亮度、是追车视角、是荡漾的大海,而对另外一部分颇感失落的观众来说,李安神话的魅力核心,并不在这儿。
李安用特效创造了一个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两个史密斯第一次同镜的时候确实惊艳,但继续看下去,觉得起用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或能省掉那笔不菲的特效费用。
贾登·史密斯2013年与他的父亲合作过《重返地球》,今年21岁,可担重任,不妨找来当年《重返地球》的海报看一下,与《双子杀手》的海报如出一辙。
《重返地球》电影海报
但用特效呈现年轻版的史密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强化克隆人带来的伦理冲突,尤其是两个史密斯之间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关系,而是“我与我”的关系,这强化了戏剧性,但影片在处理时,飘忽于“兄弟”与“父子”之间,这动摇了观众的跟随角度,最后那场温馨的校园戏,年轻版的史密斯完全是乖儿子的形象,这个结尾算是李安电影最失败的一个。
给《双子杀手》寻找深度是容易的,比如父权压迫、弑父情结、科技灾难、未来战争等,都在影片的表达范畴之内,但这些元素都成为一个商业故事的“配饰”,而不是影片的主题。当观众习惯了从李安作品中寻找深刻的时候,用“组装”的方式来完成一部在及格分之上的“产品”,显然不能让这部分观众满足。
第三个被克隆的史密斯露面时带来整部电影最震撼的一刻,因为他动作更凌厉,战斗能力更强,更像不死战士,但他只是个孩子,他带着巨大的困惑死去,内心是否痛苦不得而知,就性格塑造而言,第三个史密斯才是最复杂、最触痛人心的。
而向上倒推,年轻版的史密斯从邪恶到正义的转换,比脸谱化中年版的史密斯更经得起揣摩。而大反派作为克隆版史密斯的“父亲”,缺乏内心戏的描述,只剩下凶狠冷酷的单一形象,沦为好莱坞反派模式的平庸人物之一。
李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这样的观点,对于电影技术的探索与使用让他感到孤独,但仍然会继续下去。在他看来,电影已经不仅是故事,技术的力量会让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奇妙的联系。在《少年派》的时候,他的确实现了这一点。
但电影在技术上的进步是不是无限的,尽头在哪里?技术会不会取代故事,成为电影最魅惑的外壳?技术与故事不是敌对的关系,但一直在进步的技术会不会对故事造成伤害?这些问题需要有导演不断去尝试、破解,作为世界级导演,李安走上了这条冒险之路。
不愿重复自己的李安,已经不会回到那个拍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的时期了,是跟随他一起走上电影的探索之路,还是希望他回转身来继续讲东方式的故事,影迷也到了一个选择的时候,但显然李安不会受观众这种选择的干扰,在电影的路上,他已经走在了最前列,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就算是孤独,也会一直走下去。
《推手》电影海报
《喜宴》电影海报
《饮食男女》电影海报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1863篇文章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
六根的朋友们
杨苡|黄永玉|黄宗英|王鼎钧|王蒙|秦岭雪|冯骥才|刘再复|郑培凯|白先勇 |江青|林希|张新颖|毕飞宇| 陈思和 |白岩松|陈晓卿 |张翎 |梁鸿 |杨葵 |曹可凡|鲍尔吉·原野|梁晓声|汪兆骞|郁钧剑|赵丽宏 |朱永新|梁衡|何冀平|王尧|肖复兴 |杨早|盛可以| 陈河|马未都| 罗雪村|周吉敏|殷健灵| 古清生|王亚彬|赵蘅| 虞金星 |孙小琪|张家鸿 |瓦刀 |汪凌|张宏明 |林莞歌|陈离| 鲁克|伍立杨| 王道 |邵天红|唐棣 |李勇 |韩歆 |柳运宠| 胡小罕 | 梁宾宾 |何频 |谭旭东 |冯杰 |何万敏|杨悦浦| 章文萍|王彤|胡妍妍|庞余亮|贝西西|沈迦|曾念群|汪家明|敢于胡乱|王国华|蒋应红|肖斌……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李辉 著《沈从文与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