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名片吴品仙,女,侗族,1945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4岁起跟随父母学唱侗歌,1958年开始参加各类大型演出活动,曾在中南海被毛泽东主席接见,成为九侗侗族地区闻名的歌手、歌师。掌握二百多首传统侗族大歌,并能即兴编创侗歌,代表作品有《嘎高井》等三十多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妙的旋律,震撼的场面,无不影响着年幼的吴品仙,侗族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就是在这样的歌声中长大的。
人物故事:
从小受到奶奶的熏陶
据吴品仙介绍,她的奶奶也是当地有名的歌师,每到晚饭后许多侗族姑娘都跟她奶奶学歌。
吴品仙说:“大概8、9岁的样子,晚饭过后,寨子的姑娘就往我家挤,奶奶手把手地教她们唱歌。唱着唱着,许多年纪大的还没有学会,我倒会唱了。那时,奶奶时常夸我有记性。”
从小受奶奶的熏陶,吴品仙练就了天籁般的嗓子。1959年,吴品仙被选送到黎平侗族民间合唱团,从事较为专业的侗歌演唱。后来又被选送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侗族大歌演员。
吴品仙教唱侗族大歌
侗歌寄托乡情
1964年12月,思乡心切的吴品仙从中央民族歌舞团调回黔东南州歌舞团工作。1966年,受“文革”影响,吴品仙离开黔东南州歌舞团,回到了家乡三龙,这次回来她再也没有回去,尽管北京的生活条件比贵州山区要好得多,但她想念家乡糯米的香味,想念一起唱歌的小伙伴们。。
“我像是鱼,侗寨像是水。鱼离不开水,我离不开侗寨。离开侗寨演唱侗族大歌就没有那个味道了。”吴品仙说到。
现在,无论农忙还是农闲,每到晚上,吴品仙与她所在歌师班的40多名侗族妇女聚在一起演唱侗族大歌,这些年来,她培养的学生就有2000多人。据统计,建国以来,仅三龙就为各级歌舞团输送人才达100余人次,参加国家级演唱的不下60余人次,参加国际演唱会的也有16人次之多。三龙侗寨有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
“现在从五、六岁到七、八十岁整个三龙寨子已经有了九个歌队,每一个歌队都有十几个到二十个的人。天天与歌为伴,能不唱好吗?”吴品仙欣慰的说到。
吴品仙
不辞辛劳传侗歌
2009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74岁高龄的吴品仙一直奔走在传承侗族大歌的第一线,相继带队将侗族大歌带到了北京、广州、香港、辽宁以及宝岛台湾的艺术舞台。
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底下都是雷鸣般的掌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掌声让吴品仙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扬无比自信。
吴品仙说:“侗族大歌是侗族人2500多年智慧的结晶,一直传唱至今,没有断代过。我也要向我的奶奶一样,把更多的歌传给下一代。”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侗族大歌的未来,也被吴品仙不忘初心,一心只为传承的精神所打动。
侗族大歌
方圆10里的侗寨,吴品仙义务传教侗歌,学生达2000多人。其杰出者如吴永琴、吴国英、吴烯立等10名歌手,曾到过维也纳金色大厅、巴黎凡尔赛宫、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等欧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
吴品仙的坚持初衷,侗族大歌也必将永恒传唱。
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