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我们还时常生气?
阅读量:3805273
2019-10-26
一起想想,王子和公主结婚以后是什么样
小时候,故事总是伴随着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就宣告了尾声。
等我们长大了,开始好奇:在那以后呢?
有一个研究、咨询亲密关系三十余年的女士,给我们揭开了答案:
这厢,公主跟闺蜜哭诉:
“我的心都碎了,我可能永远都会这样独自流泪了。我有时觉得自己在这段爱情关系中正在慢慢死去。”
“这些日子他总是很忙,似乎他永远生活在别处。即使待在家中,也是坐在电视前或电脑前,或者是玩手机。我们好像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我觉得自己被拒之门外。”
“那段时间我是那么需要他,他却离我好远,我觉得他根本就不在乎我,我的感受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所以他才会对我置之不理。”
“我要疯了,真的!他好像对对这段关系根本就不在乎,所以我扇了他一个耳光!我确实打了他,但我只想得到他的回应,任何回应都行。”
“如果不是我一再逼他,我们之间永远不会亲近,感情永远不会有进展。”
王子则跟哥们儿吐槽:
“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我觉得我们之间根本没有问题,婚姻本来就是如此。两个人自然会成为朋友,我不太明白她口中的“亲近”是什么意思。”
“我尝试用实实在在的方法解决问题,希望搞定问题。我想了各种办法,但都没有用,那不是她想要的,我不知道她想要什么。”
“我封闭自己,等待她冷静下来。我试着让一切保持平静,我不想无风起浪,这就是我维持这段感情的方式。”
“我对她不重要,在她那里我排在最后一位,孩子、房子以及她的家人都排在前面,甚至狗都排在我前面!我存在的所有价值似乎就是把钱拿回家,所以到最后我感觉很空虚。你不知道,爱到底还在不在。”
这样的谈话,Sue Susanne博士在她30年的亲密关系咨询中,每天都发生着;
她一次次被伴侣间争吵的激烈程度震惊;
她同样差异于双方其实都还相互在乎,却总是相互折磨。
她一直在观察并思考:
为什么那些关系紧张的伴侣会有如此激动的情绪?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努力地要得到爱人的回应?
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什么
数百年来,学者和专家们都致力于对“爱”的定义和理解。重视现实的观察家认为,“爱”是一种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互惠结盟,是一场有付出也有回报的交易;
历史学家认为,“爱”是13世纪游吟诗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多情又感伤的社会习俗;
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认为,“爱”,是一种传递基因、延续后代的前提。
“爱”的真实意义何在?相关的线索其实流传已久。1760年,一位西班牙主教致函罗马的上司,提到保育院里的儿童虽然不愁吃住,却经常死于悲伤过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医院的走廊上,许多孤儿由于缺乏身体的接触与情感的交流而导致死亡。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那些身体健康却似乎表现得冷漠、无情、无法与人建立稳定关系的孩子;
1937年,心理学家David Levy在《美国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将这些孩子的行为归因为“情感的饥渴”。
20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Rene Spitz针对与父母分离以致陷入身心衰弱与哀伤的孩子,创建出“成长迟滞”这个名词。
“安全感“的发明人,谈什么是安全感
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提出“爱,就是依恋”。
Bowlby出生于1907年,作为一名公爵之子,他被按照上流社会的方式养育长大:基本由保姆和家庭教师来抚养。直到12岁,他才被允许和父母一同用餐,但那也仅限于晚餐后的点心。
在Bowbly服务于伦敦儿童辅导中心,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期间,他开始确信,那些与父母关系遭到毁坏的孩童,再按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只会用十分有限且负面的方式去表达。
二战以后,世界卫生组织邀请Bowbly针对欧洲地区的孤儿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以下的观点:
“情感的饥渴”确实存在
爱的抚摸与生理的滋养同等重要
同时,Bowbly认为,情感依恋有四种基本行为:
人们会关注自己所爱的人,并在情感与身体上与他们保持亲近的距离
每当我们缺乏信心、感到内心难过且沮丧时,便会去找ta
与其分开时,我们会想念ta
当我们进入世界探险时,会期待ta陪在身旁。
这个理论彻底颠覆了同时代的观点,Bowbly因此备受抨击。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母亲或者家长的溺爱,将导致孩童过度依赖与黏人,使其长大后失去社会竞争力。唯有保持无感与理性的距离,才是教养孩童的合宜方式。
所以,那个时代,生病住院的孩子是不允许家长陪同的,在医院的门口,孩子就要和家长分开。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Bowbly和其助理设计出一个实验,来观察这四种依恋行为。这个名为“陌生情境”的实验,后来衍生出无数科学研究,并彻底颠覆了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员首先邀请一对母子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几分钟后,母亲离开,将孩子单独留给研究人员,如果有需要,研究人员会尽力安抚孩子;三分钟后,母亲再度回到房间;接着又重复一次这个分离与重聚的过程。
在这些分离与重聚的简单实验中,Bowbly了解到“爱”是如何运作的,并记录下其模式。
依恋理论虽然一开始受到嘲笑与鄙视,最后却彻底改变了北美地区养育孩子的方式。如今,孩童有安全感的需要、有持续不断地身体与情感亲近上的需求,已经成为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忽视这些需求,家庭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作为一个被“安全感”牢牢绑住,其实也说不清“安全感”是个什么东东,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敢开罪“安全感”的现代父母,看见“安全感”当年如此落魄,我还是还挺感慨的。
成人的情感依恋
如今,多数人已经不再认同斯波克医生在育儿方面的警告:把一个哭闹的孩子抱起来,等于准备培养一个懦弱无能的人。
但在对待成人的情感方面,我们却还很是认同斯波克医生意见:很多心理治疗师认同,成人处理情绪,最合适的方式是克制,而不是倾听。
他们认为,健康的成人都能够自给自足,只有不正常的人才需要这种爱或依赖他人。
这些人有情感纠结(Enmeshed)、相互依存(codependent)、合并(merged)、融合(Fused)情结。换句话说,他们的婚姻关系破裂是因为过度依赖对方!
而Bowbly坚信,成人和孩子有一样的依恋需求。他曾对二战的遗孀进行研究,发现她们的行为模式与无家可归的孤儿极其相似;
此后,美国两位心理学家Phil Shaver 与Cindy Hazan也对情侣间进行了一项关于爱情的调研,发现情侣间的反应模式与母子之间的模式完全相同;
加州心理学家Naomi Eisenberger 在脑成像研究中发现,人遭到拒绝时所触发的脑神经回路,和感到生理疼痛时的脑神经回路是一样的;
让人吃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在二战集中营中,生还者的计算单位是“对”,而不是“个”;
如今,人们对爱的重要性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39年,女性将“爱”列在择偶标准的第五位;90年代,“爱”在男女的择偶标准中位列首位。
爱,不是人生的点缀,爱如同氧气和水一样,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一旦我们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直达关系问题的核心。
激烈的情绪,是为了唤醒爱的联结
回到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既然生气,对于解决事情毫无帮助,为什么这个“恶习”在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掉呢?
如果视角再放宽,也就是Sue Susanne在多年亲密关系咨询中不断思考的:为什么,伴侣间会有那么多紧张的情绪呢?
运用依恋理论,这些都不难回答:
1.争执是完全合理的。
伴侣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激烈情绪根本不是失去理智,而是在情理之中;
他们表现得好像为生存而搏斗,那是因为他们确实天天如此生活着。
人的脑部已经将孤立与可能失去爱的联结设定为原始恐慌反应。想从少数几个所爱的对象身上得到安全情感联结的渴望,早在进化前,就被印刻在人的生命里。
2. 争执背后充满诉求
大多数争吵其实是对情感失去联结时所发出的抗议。
在所有的痛苦背后,伴侣其实是在心底问对方:
我可以信任你、依靠你吗?
你会支持我吗?
当我需要你、向你求助时,你会回应我吗?
我对你来说重要吗?
你需要我、依赖我吗?”
那些愤怒、指责、要求,其实都是对爱人的呼唤,只为了搅动对方的心,再度吸引他们在情感上回头,重新建立起彼此间的安全联结。
3.争执是可以瞬间消退的。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爱人是我们人生的“庇护所”,如果这个人的心不在我们这里或冷淡无回应,我们就会觉得凄凉、孤单、无助。于是,我们的情绪饱受困扰-愤怒、悲伤、痛苦等情绪排山倒海而来,其中恐惧感尤为强烈。
鲍比曾说,爱与被爱的基础就在于情感的回应(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多年来,心理治疗师一直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就必须拥有过一段安定与温馨的童年,或者借由心理咨询师帮助我们处理缺乏爱的童年经历。
我的经验是,即使我们的童年留给我们许多情绪的困扰,不找心理咨询师,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婚姻关系也会使我们“心理健康”。
怎么做呢?如果你能认同爱是人的基本需求,并看见自己需要情感联结,在我看来,就是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工作;
剩下的部分,在Sue Susanne博士的《依恋与亲密关系》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讲述。行动其实并不困难,其简单程度可以从该书英文名《hold me tight》(抱紧我)中窥见一斑。
爱的火炬,正在接力
法国作家Picrrc Teilhard de Chaidin 说:“有朝一日,在我们能驾驭风、浪、潮汐以及重力后,我们也将学会如何驾驭爱的力量,届时,这将是在世界历史记录中人类再度发现”火“。这第二次的“火”不是焚烧与恫吓的火,而是带来光明与温暖的火。爱不仅能改变关系,也能改变全世界。“
11月16号,我们在石头汤读书会将要接过这把爱的火炬,一起讨论怎么把“爱”,更多地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欢迎你来!
本文斜体部分,均为Sue Susanne博士《依恋与亲密关系》的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