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Xdt1AEoYOEJo9uN1biaglDQvrI0K5eOCVic0nAJDCuUs0pGqGNXtptw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DprJ4OUdPIOkInJInk4JAX1Gn6fdM8iabjARCLk5qfWIKauddsaQmcg/640?wx_fmt=png)
研究员,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A2zj673W78vlmnGicicBZ41m2J9SibCHKZLnCISfIoddicS35BRYQiaHs4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mX4acC70QVs2Ipuodx3lCWfrGo4eQGqeJehYnt5MkBqt92QldCL2PQ/640?wx_fmt=jpeg)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航天员》杂志主编。国家973重大基础专项首席科学家、我国航天医学工程学科、人因工程学科带头人。
曾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长期负责航天员系统与飞行器环控生保分系统研制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创建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致力推动航天医学工程、人因工程学科的丰富和发展。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2004年获国家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章,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6年获曾宪梓航天基金奖,科学中国人2007与2008年度人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科普作品5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ibTLkhawK2S2K9QxxNcWh93Eys9weUkiaZbibRAR7H5vL0W7coabFggSg/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kntoZ5jxguxhAzmxghWUMcV5z55qlo24Mw2NcxeQs8fw6ryUVYmdcw/640?wx_fmt=jpeg)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学委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
早年从事宇宙射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领导建立了我国高空气球技术系统并解决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开展了大量气球科学探测和实验。1993年后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工作,曾长期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主持了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总体技术工作,领导了数十项空间应用任务的有效载荷设计、研制、试验、测试发射和后续研究,圆满完成了相应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组织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应用任务论证,推动了一批前沿项目立项。主持完成中科院学部设立的空间科学、空间开发战略研究和咨询项目。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kxU5kvdXqAPsPEPPydYxOXrcoouSZaZhUOrCmQY9RiabmDvDhWHrxH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ectZnNtKSuSEYnEiaYg5Njr1JN2mCaiagrLz5M6eOhm9QnibjgshlosPw/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任,兼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硕士学位,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在Nature、JGR、GRL等学术论文200余篇,多项成果被选为JGR、GRL、Space Weather等学术刊物的封面和亮点文章。
担任空间科学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二期)负责人(2018), 中欧联合空间科学任务——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的中方首席科学家(2016)。嫦娥4号工程副总师,嫦娥5号和火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负责人。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子午工程总师(2008-2012)。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ibb9dMEmeyicnQYtVqtlR8xKBo5zIz9CJVAYOrgwJAa9tickEndMNL0K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wgJfnMOgrD2bAY9Gk3FBothPmcJng532iaK7liaMsEcibuyVNVxmY1R4Q/640?wx_fmt=jpeg)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引力波探测空间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对称原理和量子宇宙物理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发展量子场论圈正规化方法解决无穷发散困难,创立引力量子场论和超统一场论。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相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物质深层次结构与宇宙极早期演化” 创新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97yhrMibvrofACw1AG1e6yWhEVjMjK3yvgWmICyghIFOibBSnmicicibVibw/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02hKXN0hS4S4C14AnpMytsUWXRLGz5IGk9zVGNyXkKBeMAuEsQopcQ/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纽约大学博士后。198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起兼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7年起兼任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命有机磷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提出磷酰氨基酸是生命进化的最小系统;发现了丝组二肽可以切割DNA/RNA和蛋白质,可能是酶的原始进化雏形;发明了丙谷二肽合成新方法,并获专利授权,获得原料药及制剂的新药证书,并已实现产业化。
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第二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称号、科技部“十大杰出跨世纪人才”称号、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奖励与荣誉,2015年获国际阿布佐夫奖——有机磷化学领域,2017年获卢嘉锡化学奖。曾担任2005年第14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主席和2007年第17届国际磷化学大会主席。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iavdyDas7jWaYucPjmrPd7Tklu0ES5y3e4Yd3X2ecH7raxSzJdy0zQ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NcqzmqYxobhepZnl3PbwouHZGdnb5AZ0K1dSnNNOFtUwvLqKod4s0g/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气象与大气科学国际联盟(IAMAS)执行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30)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担任《大气科学进展》SCI期刊主编。主要从事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基础前沿与高技术相关研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CO9J7yjF2UZN9fD8h2FfAia4x3NsZl1IfkT1rBw7cpMzMzqGZYLOq6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QGq3RYULcCM457iaEebgVpS1nYvvotw1Gux4pq8KNaexxMd5C1DaNlA/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空间地球科学专委会主任。现为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研究”负责人。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国际环境遥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主要从事空间地球信息科学研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uG0IibpT6JkwQFv8Sukx9hJkGPOHp7yvoP3RCzDJGpfNk6rib64aiabow/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wrpZMzhgkXZGn1tTV7icS5X8BBe8Kv7AaxiaZmxrUUm1FN2fwabh2Emw/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九届湖北省科协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国际SCI论文11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均排名第一)。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9aicBNUACQ0hjLeN9PgKckkJtvkX9JmQib7jUIUXfBcXFa81y7wRTLt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K4upX2bLosIoOcp4BSrDgQTE1lYJgyLavAjZz1WsM2SEWicCpHYWpaw/640?wx_fmt=jpeg)
研究员,1986年哈工大硕士毕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第一代应用卫星研发工作。长期从事卫星导航与控制、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历任资源一号遥感卫星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小天体探测项目技术负责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在我国首次传输式遥感卫星自主控制、首次月球环绕高可靠控制、小行星飞越高精度控制方面做出系统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 项、一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tVsjCfC78EibdNuRicXMdrY6pDj1wBzclVxf6WtIJrUgZp6libaq5J9F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UVWgA0iaeQ5agSrxD9xiaxdQQxiaLdoHsPoibB3Hg9Icv90NFGEnvQoFyQ/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研究,现主要从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月球科学、行星科学、陨石学、撞击事件等研究。现任探月工程二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探月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兼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兼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目前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排名9/50),一等奖1项(排名9/15),国防科学进步奖特等奖3项(排名9/30),一等奖1项(排名7/15);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15部,授权发明专利36项,国家标准15项;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50余名。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ibIjMEfHteq5evBcibxibVrCic0Sa2kicVuJjZz6H2gbqya8WrMicbWkdafA/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vK7zL9ObRUcPHibyK3N2JvlrOcYmdIezOg81aZU5f67SibiawlMfa7zicA/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卫星首席科学家。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至今,现为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空间天文探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提出高能电子和伽玛射线探测新方法并应用于国际探测实践。研究成果(包括参与)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独立获奖人)、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8年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6qo7wTcx7aoKcI267bvlPYHB4VnFTraumnvd9QJo6rPLKkrZa78R1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WXn35wo02XfcuPj9blLRawgPaxwZJBJU0vrjtAOvmwguZ7QCr5Fduw/640?wx_fmt=jpeg)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首席科学家。
1984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2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后;1992-1998美国太空总署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及大学空间研究会高级科学家,2002-2009年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中心主任。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获意大利Ferrara大学“哥白尼科学家奖”。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并被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00q6CWpB1VxibmSd1NthxGRw5gZKsyw5Joia3QMia5jx2kcwaWxdsB9d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LWTRbQodYjexUXlXLObibo9jp7B9HyH8HIiaB4frAHRx6CBYc1arz2PQ/640?wx_fmt=jpeg)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部院士,COSPA中国委员会委员;航天医学学科责任专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执行主编、REACH杂志副主编。
长期从事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多次圆满完成载人航天航天员健康保障和航天医学实验任务。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973”课题、“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部委级重点项目等30余项。作为中方首席专家和技术总师主持多项中法、中俄、中德等国际合作研究。人类首次模拟载人火星飞行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责任总师总(火星500项目),首次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面向深空探测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太空180”)责任总师。出版专著4部,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hU8eYGLIYLmYN6dZYu6icZy2b2TmBMTib3oD8Bt5f4qqsiaEUB26xEJicQ/640?wx_fmt=pn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PYRAWO7GBsIicp6Iicly01qAC6OOXsIicbz5WY0xVVQlOQWTftJ81yGexzUVZDA2bYtJQC4ORL58srsXCCFfrnhg/640?wx_fmt=jpeg)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成像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国家重点专项“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首席科学家、863主题项目“高光谱红外一致性传递定标技术”首席专家、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光谱卫星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及国家重大项目“资源卫星高光谱相机”主任设计师,提出并推进了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环境减灾卫星第二代大幅宽红外相机”的立项。
先后负责数十项国家重大项目和863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