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解读《浪潮之巅》6、互联网法典的缔造者——雅虎

解读《浪潮之巅》6、互联网法典的缔造者——雅虎

阅读量:3793613 2019-10-25


点击上方晓书童频道,订阅、星标我!此刻开始我帮您读书!

能够聆听何须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长按识别二维码
赞赏晓书童

       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
望得到您用金钱的称赞。
解读《浪潮之巅》6、互联网法典的缔造者——雅虎
本期文案5800字,音频约21分钟。
▌开创者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雅虎。
如果说100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只记得两个对于互联网世界贡献最大的人,那这个人不是今天业界最具盛名的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马克·扎克伯格或者是马云,马化腾,都不是这些人,而很可能是雅虎的杨志远和戴维·费罗。
为什么百年之后人们会记住的是这两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门户网站雅虎,而是因为他们制定了整个互联网遵守至今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因为这两个人,我们才得以免费从互联网上获得这么多的信息。如果不是他们,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都只是有钱人的奢侈品。
话说最初的互联网,是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出钱,专门为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提供的一个特权。想要访问联网的数据库,当时的费用高的吓人,而且每次搜索都要计费。所有当年在我们国家的教授和学生们,想要查询国外论文之前,还要专门培训怎么选择关键词,怎么最少的时间和搜索次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因为,当时那个费用实在是太贵了。
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互联网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不可能让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或者政府来为所有的使用者买单吧?于是这个时候怎么收费就决定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美国在线先出手,用收电话费一样的方式,收上网费。当时在中国,吴军的同学龚海峰也办起了一个中国版的美国在线——东方网景。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互联网的普及绝对不会如此的迅速。你看,有线电视发展得比互联网早十几年,但是发展到2013年,全球也才只有8亿多的用户,而这个时候互联网用户已经有27亿之多了。
所以如果按照美国在线的方式发展互联网直到今天,那它最多也就是家庭中的第二种电话或者另一个有线电视网,这很难引爆之后的商业革命。
后来有了雅虎,它让互联网变得开放与免费,但也依然能盈利。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就始于杨志远和费罗在雅虎的尝试。
他们两个本来是斯坦福大学工程系的博士生,1994年,他们和另外一位同学制作了一个分类查询网站的软件,放在斯坦福大学校园网上免费使用,这就是雅虎的雏形。
大家发现通过它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网站和有用的信息,所以人们上网先访问雅虎,再从雅虎去到别的网站,门户网站的概念也就此诞生。雅虎的流量火箭般飙升,网景公司发现了之后前来寻求合作,在自己的浏览器上加上了一个链接到雅虎的按钮,那这样一来,雅虎的流量就飙升的更快了。
没过多久,斯坦福大学受不了了,它们服务器和网络哪里能应付得了这么庞大的流量,于是找到杨志远他们说:“我们的庙小,容不下你这么大的佛,请便吧。”于是杨志远和费罗离开斯坦福,创办了雅虎公司。那他们的那位同学呢?选择了留在学校,没和他们一起创业。这其实挺可惜的,一个人一生能赶上一次大潮就足以告慰平生了,而他与这次天大的好机会距离这么近,但还是错过了。
和美国在线完全不同,雅虎的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它的邮箱,搜索引擎,网站目录一直都是免费向全世界开放,无条件的为全球的网页建立索引。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产业和个人电脑行业进行一个比较的话,美国在线就相当于封闭的苹果,雅虎就相当于微软,电话公司就相当于个人电脑的硬件生产厂商。
美国在线同时扮演者硬件和软件厂商两个角色,因为它认为门户网站要挣钱就必须收上网费,就如同苹果认为软件必须要通过硬件挣钱一样。而雅虎只把它自己的门户网站做好,上网费就交给电话公司和宽带公司去挣。
门户网站对于互联网就相当于操作系统对于个人电脑。后来的事实证明雅虎是对的,在未来上网费这笔钱是越挣越少,而门户网站后来过渡到搜索引擎,这里的钱却是越挣钱越多。
刚刚离开斯坦福,杨志远就找到红杉资本成功融资200万,可随着雅虎流量的迅速增长,这笔钱很快就花光了。雅虎又从日本软银手上获得融资,值得一提的是,软银一度是雅虎的第一大股东,占有40%的股份。同时日本软银也是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资人,至今也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1996年,仅仅成立一年的雅虎就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了互联网第一品牌,杨志远和费罗两人成为了亿万富翁。
雅虎耀眼的成绩和它的做法,给全世界都树立了榜样,随后各种门户网站相继出现,包括我们中国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和网易。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从政府、公司、学校到个人,都在创办网站。网上的内容呈几何级数增加,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作为大航海时代,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雅虎当然功不可没,它首先就定下了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
前面我们说了开放和免费,我两眼一闭,就开放了,就免费了怎么滴?但是盈利雅虎是怎么做到的呢?
能不能挣到钱,这就关系到互联网这个免费的午餐行不行得通,最终,还是要有人掏这个腰包,为互联网的运营和发展买单的。
▌立法者
不得不说,杨志远是一位技术和商业兼修的人才,他找到了一条出路,参照报纸这样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就是免费提供内容服务,然后用广告费来养活并发展自己。
广告的逻辑就是传达到的人越多,广告费自然就越高。于是流量增长自然成为了雅虎的首要目标,它只要能把内容做好,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流量上去了,广告收入也就上去了。其实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流量是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最最重要的东西。
于是雅虎一心一意把自己变成互联网上最好的媒体,而事实也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它上市之后的10年,从1996年到2006年,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260倍。单说个数字同学们不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对比一下同时期另外两家重量级公司的营业额增长情况,IBM只增长20%,微软也只增长了10倍,而雅虎则增长了260倍。
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看到雅虎的成功,都把精力投入到流量上,希望能复制雅虎模式。但是却没有哪一个能像雅虎这样盈利的。因为一流的品牌永远匹配一流的媒体,只有雅虎这样的一流媒体,才能够挣得到像是宝洁、可口可乐这些一流品牌的钱,它们每年都有巨额的广告预算,但这些大品牌是不会在二三流的媒体上花一分钱的。
另外,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只想着怎么获得流量,认为只要拥有了流量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对流量片面的追求,导致了很多网站用各类垃圾内容骗取流量,垃圾网页迅速泛滥,甚至今天我们打开一些网页,还有不少网站在用“震惊”标题和色情图片诱导点击。
于是在整个互联网广告总收入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流量的增加带来的结果无非就是,单位浏览数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少。
各个网站在钱少了之后,不是去想着怎么提高内容质量,而是疯狂的插入广告,甚至发明了弹窗广告,这就陷入到了恶性循环当中。
本来,办公司就是为了能够盈利。松下幸之助曾说:一个产品如果不能盈利,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因为浪费掉的人力和物力本来可以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互联网泡沫的疯狂年代,松下幸之助的忠告被认为已经过时,无数的热钱涌入互联网。很多互联网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盈利。创始人的第一考虑是怎么获得风险投资,第二考虑就是怎么把公司卖给一个冤大头的下家。个别冷静的投资者,包括巴菲特发现这种趋势违背了经济学原理,但是他们的声音在泡沫的喧嚣中鲜有人能够听到。
无数的网络公司依靠烧钱维持,这就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在2000年美国大选之后,一旦没有了新的热钱进场,互联网泡沫应声而灭。尽管雅虎和这些公司不同,但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市值蒸发掉了90%。
雅虎对盈利的重视,并通过优质内容带来流量的方式增加收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狂热和大量公司对流量的片面追求,差点毁了雅虎开创和免费的模式。
▌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雅虎毕竟还是雅虎,在度过了艰难的2001年之后,第二年便开始复苏。为了扭亏为盈,它把当时不能盈利的业务统统砍掉。像是在线支付、竞拍和购物这些项目都是在当时被裁撤的。通过这种休克疗法,公司的预算开支立即就得到了控制。
紧接着,2002年到2003年,刚刚经历泡沫破灭,是互联网产业大洗牌的年代,雅虎抓住这个时间完成了几次非常成功的商业收购,并完成了进军搜索市场的布局。
那依靠着原本的品牌广告,再加上新的搜索广告收入,到2005年,雅虎的业绩达到顶峰。但是达到顶峰之后不到两个季度,就转而开始衰落。
原因是因为Google的崛起,如果说没有Google,几乎可以肯定雅虎今天依然雄霸互联网。但遗憾的是“既生瑜,何生亮”,不过呢,话又说回来,我们今天再来复盘雅虎的败局,能够看到它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是存在失误。
刚才我们说巅峰时的雅虎,收入主要是依靠传统品牌广告和搜索广告。前者都是雅虎的地盘,包括Google在内的任何互联网公司都不足以在这里跟雅虎竞争。雅虎的内容做得非常好,可以说是互联网上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而且它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用户群。所以很多世界500强公司都在雅虎上投放广告。
其实就单单品牌广告这一块蛋糕就足够雅虎吃的了,而Google的优势在于搜索广告,主要是针对中小商家的。如果雅虎能好好守着它的品牌广告业务,并且深耕细作的话,他不仅能够保持可观的利润,并且不会与Google有任何的市场冲突。但是雅虎最终决定全力出击,在搜索领域与Google一决雌雄。可搜索拼的是技术,这完全不是雅虎这样一个媒体公司所擅长的事情。
而Google当时就是以技术而著称,公司里的领导者,拉里·佩奇和CEO埃里克·施密特都是美国工程院的院士,另一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自己也是技术专家。作为一家以技术为主的公司,工程师在里面的地位非常高,最高级别的工程师可以享受全球副总裁的待遇,这一点不仅是雅虎做不到,世界上就没有几家公司能在这一点上媲美Google。
这场对决最终的结果是雅虎在搜索广告领域完败,而这段时间在品牌广告方面也无所作为。
如果当时雅虎能换一种思维方式,回归传媒领域,在技术上与Google合作,那它很可能会作为一个强势的媒体公司一直屹立到今天。在自己弱势的领域与Google争雄,是它的第一大失误。
雅虎第二个重大的失误是在错误的时间,以很低的价格抛售掉了自己所持有的全部Google股票。
雅虎自己其实是Google早期的投资者,它拥有很多Google的原始股。即便要与Google争夺搜索市场,但针对手上的这些股票,雅虎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持有。
因为如果Google失败了,股票归零,但是雅虎赢得了整个互联网,股票上的损失无关大局。
反过来,如果Google赢得了竞争,等到这个时候再来套现能够得到成倍的收益。如果雅虎持有这些股票到2006年,那这些股票的价值超过40亿美元,这笔钱比雅虎成立到当时的利润总和还要多50%。
但是雅虎最终还是与这些机会都失之交臂了。
雅虎的领军人物杨志远,无疑是一位互联网领域的奇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开创了整个互联网产业。但是Google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无论在商业还是技术上都堪称天才,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让Google后来居上,坐在了互联网的王座之上。
▌陨落
在这大败之后,雅虎的业绩迅速下滑,核心员工纷纷离职。2008年,微软想要收购雅虎,给出了一个比其市值高出30%的报价,可谓是很有诚意了。但是杨志远和费罗非常不愿意就这样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
而这个时候Google又来横插了一杆子,Google说:“兄弟不用急着卖,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只要用我们Google的广告系统换掉你们的自己的,这样你们不就能精简掉很多工程师?不就可以继续盈利赚钱了么?”
这对Google当然是非常有利的,而不想卖掉公司的雅虎董事会除了接受Google的提议之外也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现在有了Google这个后盾,雅虎向微软提出了一个巨额加价。微软CEO鲍尔默断然拒绝,既然你们没诚意卖,那就拜拜。然后雅虎转过身来要投入Google的怀抱,结果Google又怂了,因为美国反垄断法的限制,Google知难而退,这下雅虎两头都落空了。
还有一大帮对冲基金的人也跟着倒霉了,这些人笃定微软的收购必然成功,于是大量买进了雅虎的股票。现在可好,闹出了炒股炒成股东的笑话。没办法,最后这些人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坐进了雅虎的董事会。
就这样,雅虎的董事会成了一个大杂烩。大家关心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发展,而是怎么把投资的钱给挣回来,或者少亏一点也行啊。他们任命了一个完全不懂互联网的CEO,这个CEO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雅虎给拆了卖掉,尽可能让投资人少亏些钱。
到了这个时候,雅虎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希望。
一家公司从盛到衰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像雅虎这样在短时间内断崖式下跌的却并不多见。败给Google之后,先后又被腾讯、亚马逊、阿里巴巴、Facebook、eBay和百度超越。经过了一番折腾,雅虎想要退回互联网媒体公司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和新闻形式彻底取代了过去的门户网站。
最后,雅虎最大的价值,是它06年用10亿美金和雅虎中国从软银手上换到的阿里巴巴40%的股份。
2012年刚过,杨志远宣布离开雅虎。这次离开对他来说应该是一次解脱。他执掌雅虎17年,经历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两次金融危机,最后输给了三个厉害的小辈,佩奇、布林和扎克伯格。他自己也从精力无限的博士生步入中年。我想,当杨志远宣布离开的时候,虽然有些遗憾,但一定也有种解脱感。
对于杨志远的功过,大部分媒体都把他当做一个悲情的人物看待,认为他性格上的软弱是雅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单从公司的成败来看,杨志远确实是个悲剧人物。但是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看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结论了。
就如同我们开篇所说的:杨志远和费罗确立了整个互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被沿用至今。这极大的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造福了数以亿计的人。这两个人将会以互联网法典制定者的名义被载入史册。
雅虎最终的结局,是在2017年,被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以48亿美元的低价收购。当时雅虎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已经被拆分到了一家叫做Altaba(阿里他爸)的控股公司,这部分股票市值大约是420亿美元。
互联网行业的很多老兵最早接触互联网都是从雅虎开始的,他们无一不对雅虎的结局感到惋惜。可是科技革命的浪潮就是这样,不断的造就,同时也不断的淘汰。
一个公司从诞生到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和人的生命由生到死一样,美国财富500强的公司平均年龄只有38岁,可见要办一家百年老店有多难。而在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就更是如此了。从宏观上来说,每一家公司都有它的历史使命,当这个使命完成后,它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而雅虎对于互联网的使命,已然完成了。
往期节目:
解读《浪潮之巅》1、百年帝国的余晖——AT&T
解读《浪潮之巅》2、几经沉浮,终成传奇——苹果
解读《浪潮之巅》3、IT界“罗马帝国”的兴衰——微软
解读《浪潮之巅》4、英特尔与PC行业三大定律
解读《浪潮之巅》5、躲不掉的三大紧箍咒
点击这里买次书相当于赞赏晓书童2元钱!
您的每一次“赞赏”与“在看”,我都认真的当作是爱!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