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研修心得4】我对“对译教学法”的若干猜想——第六次跟岗研修-珠海名师乐晓华课题组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会心得

【研修心得4】我对“对译教学法”的若干猜想——第六次跟岗研修-珠海名师乐晓华课题组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会心得

阅读量:3771517 2019-10-25


【第六次跟岗研修心得4 】
我对“对译教学法”的若干猜想
第六次跟岗研修-珠海名师乐晓华课题组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会
  8.罗燕廷
【编者按】
      为了更多地学习课题研究新理念,提升我工作室成员的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能力,2019年10月18日(周五),工作室邀请了珠海名师乐晓华及课题组成员来我校举办了一场课题研究及应用推介会。乐晓华主任亲临现场作了推介了他主持的课题“基于互联网的文言文对译教学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的新理念和实践性操作过程。接着,课题组成员郑文佳老师借高二学生为大家面授了一节课题实验及成果运用的展示课。因学术讲座和课室展示课理念新颖,内容详实,示范性及实用性强而深受好评。现将大家的研修体会(4)发布如下:8.我对“对译教学法”的若干猜想
——第六次跟岗研修-珠海名师乐晓华课题组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会心得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清远市清新区一中罗燕廷

    2019年10月18日,珠海名师乐晓华主任及其课题组成员郑文佳老师在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开展“对译教学法”成果推送研讨会,我作为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有幸全程参加了这次盛会。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先从“褒”的方面说三点
一、新
 可以说,“对译教学法”是对传统文言文教学法的一个“颠覆”。但是,这种颠覆又不只是单纯的教学路径的颠覆,而是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是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我认为“对译教学法”与当下那种流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它是站位更高的一种文言文教学法。
无疑,这种教学法的“新”是非常突出的。传统文言文教学,主角往往多在教者一边,课堂上对重点实词、句式的讲解往往耗费很大,收效甚微。更让人悲观的是,久而久之,学生似乎本能地“摸索”到了文言文的学法——记住几个词,背下和翻译几个名句,如此而已。学生以这种态度学习,实质上就会忽略掉了文章中的美学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而文章中的美学与文化恰恰却是它的最高价值。造成学生拣芝麻丢掉西瓜的因素有很多,但与教者陈旧、单一、呆板的教法肯定有密切的关系。而“对译教学法”反其道而行之,将现代汉语译成文言文,对于学生,这绝对是足够吸引的,如此“叛逆”的课堂也肯定会有效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就为课堂的“有效性”(注意:是有效,不是高效)打下基础。
二、趣
当然,学生光有动机还不行。还得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相对比较稳定的教学因素来维持和支撑课堂。我认为,“对译教学法”中的诸如“猜谜语”“现代相似语境仿写”等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种做法让学习变得有趣。而只有当学习基于有趣时才会发生奇迹。也只有基于“有趣”,才能让学生对这种学习保有长久的新鲜感,使后续教学得以为继。就以猜谜语而言,郑老师结合课文,出谜面“子曰”,扣“师说”;出“四季皆宜”,扣《师说》中的“不拘于时”等等,非常有趣,学生跃跃欲试,思维相当活跃。又以现代文“房奴说”要学生译成文言文,既新奇又巧妙地落实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此,便更有利于“文”与“言”的融合。
三、深
从表面来看,“对译教学法”似乎只是翻译路径的不同,仔细想,却并非如此简单。实质上,通过“对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如何提升,我想这种方法是一个生动的借鉴。之所以这样说,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学生几乎都处在兴奋的思维活动之中;二是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应该说,这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最直观的表现。而且,“对译教学”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理解中国的深度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与当今文化(如郑老师让学生对译“房奴说”)相联系,深入挖掘其中的语言价值与精神价值。如此,又与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确实妙哉。

再说一说“疑”的方面
从理论上讲,“对译教学法”无疑是一种很“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几乎也可以预期。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与疑惑来。
从学生方面来说。不难看出,把现代文译成文言文,其实也是建立在学生对“文言”的熟知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文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可能会影响到课堂进展,也可能会使课堂变成“文言复习课”。那么,在学习功课繁忙的高中,能不能普遍推广?面对一个没有作充分预习的班级或基础不是太好的班级,又该作何调整?似乎都值得思考。
从教师方面来说。毫无疑问,“对译教学法”给老师所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小的。仅是备“对译资料”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并且相当考究教者的才情。尽管可以以编写“参考书”的方法来实现“一劳永逸”,拿来即用,确实方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此操作,课堂的实时生成还有多少?况且,学生有千千万,所编写的东西是不是都符合他们的生活与认知水平呢?
囿于眼光的狭隘与认识的肤浅,只是简要记下一些体会。说的不一定都对,仅供各位方家一笑。
2019年10月22日
罗燕廷简介:
湘军视窗:

        罗燕廷(1978.2- ),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青年诗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助理。
   有多篇教学论文和教学随笔在《广东教育》等刊物发表;连续三年参编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一书。
   教学之余勤奋笔耕,醉心文学。迄今为止,已在《诗刊》、《星星》诗刊、《小说月刊》、《天津文学》、《阅读与鉴赏》、《清远作家》、《清远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数十篇(首)。获省级文学征文奖六次,国家级征文奖三次。
撰稿:罗燕廷
审稿、编辑、发布:邹天顺
探讨语文教艺,关注教育问题
传播知识  普及常识  争辩事实  增长见识
广东省邹天顺名师工作室   
教育让我们富有,文学让我们高贵

【欢迎您关注本公众号,每天抢先欣赏美文】
长按以上图案,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如果您认为是好文章,欢迎点赞和转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