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走进珠海第一村,寻拾百年时光的味道...

走进珠海第一村,寻拾百年时光的味道...

阅读量:3771455 2019-10-25




近日,珠海马山村的出嫁女回娘家敬老活动,让马山村圈粉无数,一时成为各路媒体的传播热点。这个有着极强人气的村落,再一次刷亮了人们的视野。

马山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的南面,隶属于乾务镇,总面积约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000人,是珠海市第一人口大村。2200多户村民,姓别分为 张、林、陈,分片而居。

明朝景泰年间张迪(创基)由台山投靠亲戚到现斗门区荔山村寄居,其八世孙张锺翮后迁居到现马山地界立村,取村名为珠玑乡。

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林氏元老林兆万、陈氏元老陈维开携族人先后迁入珠玑乡,成为陈、林、张三姓聚居的大村庄。

因人口日增,互相提议划分地界,磋商取用抽签方法划分地界,抽签结果是陈氏村东、张氏村中、林氏村西,林氏和张氏协商后交换抽中的签,变成今天“陈氏村东、林氏村中、张氏村西”的格局,张氏居住西边仍称珠玑乡、林氏居中叫做丛光乡、陈氏居住村东唤作东昇乡。

马山大村后山丘似马头形状,故民国二十年(1931年)称为马髻山,1941年珠玑、丛光、东昇3条乡合并统称为马山乡。

马山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处处印记着时光的烙印。
宗祠文化

张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距今近二百年),是马山村最早建造的张氏祖祠。光绪丙午年创基祖裔孙张椿炽捐资倡建重修,同时修建于清朝的有大成张公祠、碧瑚陈公祠、林氏祖祠。
图书馆旧址

1958年,马山村在张姓二十巷街边开设图书馆,图书由村民自发捐出,当时藏书有5000册,分文艺类、小说类和儿童连环画,晚上供村民自行取阅。1960年停办,由每个生产队设立图书角。
笃笃呯

清乾隆七年(1743年),马山村前仍是一遍汪洋,传说有一戏班出外演出乘帆船经过,由于大雾天气又遇上风高浪急,大船触礁翻沉,船上戏班演员不幸遇难,从此这个地方每到夜晚就锣鼓喧天,“笃笃”声作响,好像有人在开场演戏一样,村民晚上都不敢靠近。后来村里人才知道“笃笃”声音是沉船唯一生还者敲打的,他每天晚上定时在那祭奠打“笃笃”,村民就叫那里为“笃笃呯”。沉船的地方退潮时裸露一块大石,石缝裂开像一个“大”字,村民称为“大字石”。不久,石缝中长出一棵榕树,形如雨伞,常常传出鸟鸣声,有人称之为“冠帽”。
古榕树

马山村原来在村的周边栽种不少树木,尤其是村的西北面的古树群,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面积约20亩,村民称之为“西冧”。1970年代前,古树群内还生长着许多参天古树,大多为榕树,并且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天然的树林小公园,是人民公社时期召开万人大会的会场。1980年后,由于人口日渐增多,村民建房用地占用和破坏了古树群,现在仍存活的古榕树仅有十几棵。2010年,斗门区把这遍榕树划定为古树保护区。马山小学

马山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乡村公办小学。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马山人林勤廉始办林姓第一所私塾与创基祖裔孙张沾坤于民国四年(1915年)始办张姓第一所私塾,距今已超过百年历史。
小雷蛛

马山村毗邻黄茅海,海岸线7.5公里。上世纪,海边上有一小山丘,当地人称之为小雷蛛岛。如今岛的周边经围垦后已成陆地一片,但仍保存着一个小湖,湖上种植了香水莲花,四季皆可观赏。
八音锣鼓柜

八音锣鼓柜在斗门地区流传了300多年,是明清期间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音乐社团,也据传是清代咸丰年间,清政府镇压洪兵起义,禁演粤剧,群众以锣鼓柜演奏代替演剧,锣鼓柜与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锣鼓柜又叫八音柜,由一个装有轮子能自由移动的5尺长的亭子式木柜,柜顶不仅雕刻精美图案,还吊着刺绣绸缎,下方则装有小鼓、铜锣、铜鼓等敲击乐器。表演时乐手身着盛装,以唢呐模仿粤剧生、旦板腔,伴以其他乐器演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者演奏牌子曲。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马山村,不仅寻觅时光的印记,还可以寻觅乡村百年传承的美食,感受马山人坚守传统文化的信念。
家乡味道

(百年传承豆沙饼)

(远近驰名的明超沙琪玛)
在这里,每一种家乡的味道,都能勾起无数马山人的童年回忆。

当中,还有一种只有老一辈才熟知的美食,叫水糍(tei)。

水糍是马山村当地流传已久的面食,外表酷似普通的河粉,但口感却大不一样,其入口柔韧,嫩滑极致。

马山水糍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至今几近失传。谨以此文致敬坚守传统文化的马山人,愿浓浓乡愁长留在乡村小巷。

(地址:马山村灯光球场旁边)
最后为你奉上小视频,感受马山水糍承载的乡土情结。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