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KiaKz4RbTOib2QicX1HGAwpqFBvbFeiaFHlRVotq4INIEAOMwAVibooNWXUdhQYRmWiaWl9jRRIU0Ao60SfmFzJNdMLw/640?wx_fmt=png)
南安傅氏一世祖傅实唐末领军入泉,肇基丰州,迄今已逾千年;傅氏子孙繁衍,渐成簪缨昌盛之族;傅氏族谱由宋记载至上世纪初,留下大量珍贵史料。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iaKz4RbTOib1QjVWd0ZiaBYzT6SuZOpicTjibuMV0XYFeEk6KqPDyfx8ECGwvnkIoWUl1PibZChc1dtBIaAibhgHHfQw/640?wx_fmt=jpeg)
傅实陵园内巨大石雕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iaKz4RbTOib1QjVWd0ZiaBYzT6SuZOpicTjicH81THtiaAgyEK2ibbXLrK3c1avOxOIbQuNBQSSRTlzaCJ79hcAIibpFg/640?wx_fmt=jpeg)
状元吴宽所撰的南安傅氏族谱序
【核心提示】唐末,傅实将军领敕谕入闽,恰逢泉州刺史廖彦若的部队与王潮军之间即将展开血战,该站在哪一阵营?令傅实进退维谷。就在这一时刻,一位僧人的出现扭转了局面……
握剑石将军守护古墓
“在南安丰州法华山(也称‘法花山’)中,有数座唐至五代的古墓,气派非凡。”家住丰州的南安文史爱好者洪少霖日前向记者爆料。记者旋即赶往法华山与之会合,并在少霖的带领下,找到了位于法华山中的周徐父母墓和傅居献墓、傅居献夫人墓。
周徐父母墓也被人们称作周徐孝子父母墓。据文献载,周徐孝子为唐初人,周徐乃其父母双姓,失名。相传他“性纯孝,曾从唐王出征,卒封太尉”,里人感其孝,塑像入祀丰州桃源宫,又称其为“周徐孝子”。周徐父母墓不大,墓碑最上方有“圣旨”二字,墓碑竖写“唐诰命周徐父母封茔”,墓旁有“唐封上公太尉发祥古迹”石刻,左侧墓手旁还有一石上刻“福神”,墓的右前方有“桃源太公井”一口。此墓的历史久远,但据说该墓在清末有重修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iaKz4RbTOib1QjVWd0ZiaBYzT6SuZOpicTjcKjQOw7wicDEtz60HOUFb3z33cwHz3taH19UAx0GOztDQ88ZX7oqdKQ/640?wx_fmt=jpeg)
握剑石将军守护着陵墓,威武气势令人肃然。
绕过周徐父母墓往上走,刚迈过一片龙眼林,抬头突然发现两尊高大的握剑石将军屹立眼前,那威武的气势不禁让人肃然。这两尊石将军镇守的墓便是傅居献夫人柯氏墓,坟呈圆形,却有下凹之状,墓前没有墓碑。离此墓约数十米远的一片林地中,我们又发现同样类似的双手握剑石将军一对,而且也守着一座大墓,这便是傅居献墓了。该墓坐西北面东南,坟堆圆形,底部砌石,封土高2米,呈上凸之状。前有石阶、墓碑,碑长方形圭首,中楷书阴刻“左侍禁傅公墓”,两边分别阴刻楷书“公唐银青公次子,南安初祖也”和“夫人柯氏墓于左臂,立四石人”。两座墓园附近荒草萋萋,自有一番幽谧在其中。
据《南安傅氏族谱》记载称:“(居献为)招讨公次子也,仕至左侍禁。居武荣周井尾。夫人柯氏。公葬在本县二十一都法华院前,抱笏朝天形……夫人葬在左畔,相离四十余弓地(古时一弓地约为1.65米)……此南安始分之祖也。同治丁卯年先后修理。”文内所称的招讨公即傅实,系南安傅氏的始祖;傅居献是其次子,为南安傅氏二世祖。族谱中还有《二世祖考妣墓图》,在该图中傅居献墓被族人称为“突穴”,而夫人墓被称为“淈穴”。
据了解,傅居献墓与夫人柯氏墓为唐末五代古墓,而以傅实为首的傅氏族群是如何由中原之地来到闽南,最后扎根于南安的呢?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奉僖宗敕谕率军入闽
唐末,藩镇割据,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继裘甫、庞勋起义之后,接踵而至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烽火、孤城、流民,成了当时司空见惯的现象。即使远离中原的泉州,也没能躲过战火的侵袭。唐军、藩镇势力、起义军与流亡武装军阀,为了这座港口城市的实际控制权,展开了明争暗斗,令泉州百姓苦不堪言。
唐乾符五年(878年)11月,黄巢起义军入闽,建州刺史李乾佑弃城而遁,继任的刺史李彦圣战死。12月,黄巢兵团攻占福州继续南下,途经泉州,劫掠沿海,屠戮胡商,而后一路挥师进入广东。黄巢起义军的入侵,制造了一定的权力空隙,也打开了泉州战事的“潘多拉之盒”,而后,众多地方军事武装为了各自的利益绞杀在一块,血流漂杵。
建州人陈岩在黄巢军入闽时,聚众数千保乡里,号九龙军。中和四年(884年),陈岩被任命为福建团练副使(驻于福州),兼领泉州刺史。当时的泉州左厢都虞侯李连骄横不法,闹得民不安生,陈岩发出警告称要严惩李连。李连于是举旗反叛,率部攻打福州。陈岩亲自领兵与李连交锋,结果大获全胜。平定李连后,陈岩声势日盛。12月,陈岩“逐福建观察使郑镒,自知使务”,大有拥兵自重之势。
广明元年(880年),傅实奉僖宗敕谕率军入闽。据已故泉州文史专家傅金星主编的《武荣傅氏族谱纪要》载,傅实“体伟岸,性庄重”,少年时就在从兄、昭义军节度使傅笋幕下听用。闽地受黄巢军袭扰后,唐室敕命赵国公镇入闽,以安民心。赵国公遂举荐傅实为其辅佐。于是僖宗授傅实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之职,并赐太宗御像一帧以示荣宠。傅实入闽后,先是帮陈岩打败李连,后来进兵泉州荡平李连余党。唐皇因此敕赐傅实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建第于泉州仁风门外皇山南麓东湖之滨,该地“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媚,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再后来,傅实还娶了泉州紫云黄开基祖黄守恭的五世孙女为妻。
![](https://mmbiz.qpic.cn/mmbiz/KiaKz4RbTOib1QjVWd0ZiaBYzT6SuZOpicTjZY8NO32Rlm1pHLSy9ccV2ZWxrvFvOLtkYZx8VT1gW57fAmGjnN8oOw/640?wx_fmt=other)
陵园内,唐昭宗给傅实的敕谕被镌于碑刻。
另一方面,就在王仙芝、黄巢等揭竿而起之时,安徽寿州屠户王绪、刘行全也同时起义。王绪攻陷河南光州固始县后,召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至军中,并委命王潮任军正,主管粮秣。后来,王绪统军南下入闽,于光启元年(885年)进入漳州。不过,王绪这人心胸狭隘,狐疑猜忌,而且心狠手辣,经常借故杀掉比自己有才干的人,甚至连亲戚刘行全也遭其毒手(详见《资治通鉴》)。王潮等人不堪忍受,于是在军队途经南安一片竹林时,设计擒捉王绪。王潮由此一跃而成这支起义军的首领。王潮成首领后,原本打算进军成都勤王,此时恰有泉州人张延鲁率领乡绅耆宿,前来央求王潮驱逐泉州刺史廖彦若。谁也想不到,闽地格局正随着张延鲁等人的到来,即将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刺史廖彦若在当时臭名昭著,统治泉州时横征暴敛、残忍无道,泉人对其厌恶至极。相反,王潮兵将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对穷苦百姓的遭遇本就感同身受,而且王潮领军以来,军纪严明,对民间秋毫无犯,深孚民心。王潮在听了张延鲁等人的请求之后,当即决定入泉讨伐廖彦若。
不过,一旦王潮与廖彦若在泉州开战,身为唐臣、居于泉州东门外要冲之地的傅实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而且其立场还会逼迫他只能站在同为朝廷重臣的廖彦若这边。然而,目睹廖彦若平常的暴虐行径,傅实无论如何也不愿助纣为虐。何况王潮军声势浩大,且是民心所向,与之交锋,并无胜算。怎么办呢?在这紧要关头,一位擅长说服人的禅师出现了!
躲避战火寺宅互换
长期研究姓氏文化的傅荣火、傅清源两位老先生告诉记者,《南安傅氏族谱》的多篇谱序都有傅实舍宅为寺的记载。其中,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南京吏部尚书、前翰林侍讲学士钱溥在其所撰的《南安傅氏重修族谱序》中称:“(傅实)家于泉之东郊,有异僧黄妙应谓得公所居之地以为寺,则郡中干戈可以永息,而子孙衣冠亦以不绝。公遂舍为护安院……”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宪大夫、汉阳知府傅道统所书的《祥芝傅氏重建祠堂记》记载更详:“祖祠堂旧在晋邑之东,今之东禅寺也。后妙应禅师以武荣北禅宇易吾地,以为‘我居尔地,干戈永息;尔居我穴,衣冠不绝’。吾祖遂以祖祠堂迁于武荣之北,乃妙应禅宇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iaKz4RbTOib1QjVWd0ZiaBYzT6SuZOpicTj9nIaoicag0TrlKAm3CRUbxnvJfXldMdaQoFveibfrfLtx4g2tYoBfZWA/640?wx_fmt=jpeg)
镇国东禅寺遗址在仁凤街内,今称东禅少林寺。
在古代是“先有丰州、后有泉州”,唐初置武荣州(州治设于丰州旧地),也曾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四县。到了唐代中晚期,泉州商贸繁荣,外商云集,人口日益蕃衍,耕稼渔盐皆有兴起之势。元和六年(811年),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成了闽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了傅实入泉时,泉州的影响力早已大大超越武荣地区(即今丰州一带)。妙应禅师在此时,突然大胆地向傅实提出要以其在武荣的小寺宇换取傅实在“泉州仁风门外皇山南麓东湖之滨”的大宅第。这种看上去全然违背“等价交换”规律的做法,也曾令傅氏后人大惑不解。撰于宋嘉定三年(1210年)的《清源傅氏族谱序》一文更是责难妙应的这种提议是“异教玄交所诱”。然而,当代史学家的观点认为,妙应禅师在当时提议“寺宅互换”,实则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帮助傅实脱离进退维谷的囧境,避开兵祸,扎根武荣繁衍宗支。
傅金星在《武荣傅氏族谱纪要》中称:“(傅实)遂舍第为护安院,拨所分之户产三百贯有奇为田租,以觳(hú,古代量器名)计者六十余石为园租,以钱计者一百余钱充僧斋粮。偕夫人,带队伍退居南安,驻扎于武荣之周井堡,卜地建第。”傅实不仅把自己的宅第让出来给妙应建了护安(功德)院,而且还提供钱粮给寺院。这一方面是傅实礼敬诸佛的表现,另一方面恐怕也有他对妙应帮自己解困的感激之意在其中。
傅实听从妙应的建议,远赴武荣周井堡定居后,王潮军果然围攻泉州城,刺史廖彦若纠集军队固守抵抗,一时间城内外只见血影刀光。战斗持续了一年多,光启二年(886年)8月,王潮攻破城池,斩杀廖彦若,占据泉州,随后又荡平了“狼山贼帅”薛蕴的部队。福建观察使陈岩见王潮的军势难以遏制,索性上表朝廷,荐王潮任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王潮军进入福州。不久,陈岩死后,王潮继任福建观察使,建州刺史徐归范、汀州刺史钟全慕皆归附于王潮。而在这一阶段,傅实与王潮相安无事,真如妙应所预见的那样“干戈永息”。后来,王潮之弟王审邽任泉州刺史时,上疏朝廷请傅实协同治理泉州军政。天复二年(902年)3月,唐昭宗颁布敕谕,对傅实重申之前的“定闽”诏令,同时“赐其男爵,食邑千户”。
傅氏族谱世代相承
傅金星认为,傅实处于唐王朝倾覆动乱之际,目睹生灵涂炭,有恻隐之心,惜无回天之力,但“其仁者之用心,谨始虑终之道,安民济世之德,数百年后,仍为故老所传颂”。傅实能审时度势,顾全大局,通过“寺宅互换”来避免战争给泉州百姓造成更大伤害,这本身就是值得称道的。
至于护安院,傅金星认为是泉州镇国东禅寺的前身。但据清道光本《晋江县志》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唐·乾符中(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者居之;广明元年赐今名。”故护安院是否为镇国东禅寺尚存疑。也有文史学者提出护安院可能只是镇国东禅寺的一部分(类似分院)。不过,唐宋时期在泉州仁风门外、东湖一带确实建有众多寺宇,著名的就有祝圣禅院、福远庙、万仙妃庙等,所以护安院落址于此,并不意外。
唐同光四年(926年),傅实卒,葬于丰州葵山的金钗山。在今天的丰州环山村金钗山西南麓,有开闽傅氏文化园,傅实的陵园便在其内。傅实墓的墓碑为花岗岩质,方形圭首,上面阴刻楷书“傅始祖考墓”,年代久远之故,如今字迹已漫漶不清。陵园内有石像雕塑、敬祖亭、傅实传略碑记、傅氏入闽历代名人碑榜等物,琳琅满目。傅实墓西向数十米为其夫人黄氏墓。金钗山下还立有“唐节使仆射傅公、夫人黄氏神道”碑一通。
傅实共有8子,除次子傅居献留守丰州周井堡外,其余7子派衍至福建、江西、广东各地,子孙繁衍,遂为簪缨昌盛之族。著名的族人如傅察、傅楫、傅自得、傅烈等,彪炳史册。如今翻阅《南安傅氏族谱》,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收藏的谱序最早可溯至宋初,最晚的为上世纪初所做,时间跨度极大,内容丰富翔实;另外,族谱谱序的执笔者多系历史名人,如之前所述的钱溥、傅道统,以及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吴宽,明代工部郎中傅浚,明代吏部郎中傅夏器等,他们的文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更值庆幸的是,傅氏族谱代代相承,这也使得南安傅氏一世祖傅实与妙应禅师之间的“寺宅互换”故事,不至于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关注|世界傅氏ID:fushizo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