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豆瓣热门:如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豆瓣热门:如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阅读量:3768225 2019-10-25



在豆瓣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叫#生活中的焦虑时刻#。

而关注这个问题的,正是22到28岁的当代年轻人们。面对这些压力,年轻人已经在尽力应付,不久前在微博上,也刷到了同样一条热搜:

 
截图时话题热度已经有了5.5亿阅读数,每刷新一次还有不少人参与讨论。当社会压力,生活压力,职场压力,铺天盖地砸向年轻人……
我们虽然有无限可能,却也有着推不开的无形枷锁,一道道拦在我们面前,等着参赛的人跨越,我们找不到正确的出口。
也正是因为这样,年轻人先是流行“丧文化”,后来渐渐连自嘲的“丧”,也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麻木的,按照“社会进程”前进的“智能机。”
 
我们听过太多的“无奈”、“迷茫”、被教育别这样别那样,要这样,要那样,乖乖听话后,又指责你没创造力,没勇气……
当代年轻人,是真的惨。
 

或者惨的不仅仅是当代的年轻人,而是每一代的年轻人。喜欢好莱坞电影的观众们,几乎都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读大学时就被选中进入好莱坞环球影城,当时的他二话不说就选择了辍学,因为这是很多人一直在努力和梦寐以求的offer。
虽然他深信自己的选择,但也是因此,过了很多年后他才从大学拿到毕业证。
2016年,斯皮尔伯格来到哈佛大学,给毕业生们做了一次毕业演讲,演讲中他提到当年的辍学:
我辍学,是因为我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可即便如此,我却还是无法回答‘我是谁’。

斯皮尔伯格说:“点头同意他人的观点很简单,思考自己的观点却很难……辍学后,我的世界观来自于自己脑海中的想象,而不是外界所教导的东西。”
这次演讲中,大家接触到了一个电影专业常用的词:角色定义。
我们在电影里经常会发现主要的角色都会有一个“原力觉醒”的时刻,这个时刻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角色意义。
他坦诚,在自己早期的电影里,几乎都反映着自己最关心的价值观,那时的他试着屏蔽外界杂音,潜心倾听自己,而这也让他意识到,制作电影就是自己的使命。
斯皮尔伯格的“角色定义”,和美国一位心理经典图书作家约翰提出的“存在意义”如出一辙。
如果人生是一部电影,那么电影主人公的“角色定义”时刻,也正是人们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的时刻。
而在书中,一个人的“存在意义”,即是去做自己最喜欢、最有兴趣、最能发挥自我价值的某件事,而不是坐在办公室,不情愿地接受每天固定轨道上的习惯驱使。
 

和斯皮尔伯格一样,明白自己的“存在意义”,找到了“角色定义”的人是木心。
几年前,一首《从前慢》,让文学家、诗人、艺术家木心进入了大众视野。
纵观他的人生,才知道他是个很“敢做敢说”的人,人们只要看过一次他的眼睛,便知道这个人是个通透有趣的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如何将喜欢的事做好。
他早年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因时代原因三次被囚,作为画家,他的画稿一度被全部烧毁,三根手指也惨遭折断。
但是狱中的木心,还是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木心
但最吸引我的不是木心的艺术成就,而是字里行间透出的人生观。
他曾经写:茶?还是酒?一到画室坐定,林先生惯于这样问,我择其一,从不说一个“随便”。
这种清晰、明朗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他真是一个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毫不给自己浑浑噩噩的余地;
即便经历再多挫折困苦,也能自得其乐,在喜欢的事儿上找到一种归属,这也注定了木心会拥有传奇的人生。
 
正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在40岁之际,毅然决定离开收入不菲的工作,离开妻子小孩和豪宅,带着一点点钱,拿起画笔,去了巴黎。
 
没有这样的自我坚持,没有这样的顺应本心,世上不会有木心,也不会有高更。

▲高更的肖像作品

“意义”这个东西,真的有那么遥远和空泛吗?
有的人很快回答,人生的意义是赚很多很多钱,但你真的喜欢大房子,喜欢豪宅豪车吗?
社会中定义的“成功”,真的是我们心里喜欢的样子吗?

 
没有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人,也是生活里最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人,他们会因为很多问题而焦虑困惑,又做不出选择,无法改变现状: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能一帆风顺?为什么有的人从不为选择苦恼?
为什么总有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我偏偏完全不是这种人?
为什么有人总能积极起来,更快乐,更满足?
为什么自己羡慕的,常常是另一些人厌倦的,而自己不喜欢的,有时也会是别人心心念念的…… 
我们用消费缓解焦虑,以为刷刷手机,困扰就会消失,但是逃避早已不再适合我们。
因为无论是购物还是刷手机,问题不会消失,空虚只会更严重,焦虑只会更紧迫。
最终我们浪费了时间,却仍认不清自己。

很早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很多人在25岁就已经死去,只是到了75岁才被埋葬。
柏拉图的墓碑上的墓志铭是:认识你自己。
这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也是对人生最有裨益的一个思考。
如果在一生中,我们无法更多地探求自己,那么日子将如复制机一般毫无痕迹地流失,最后也许只能剩下追悔莫及。

▼  往期精彩回顾 ▼
喜憨儿精神曹军 | 学会放手 | 护眼与追梦李金深圳相声张朝阳 | 嘴是风水 | 刺猬副总裁李冬高效学物理于飞 | 好好说话 | 刑侦精英郭朝晖
90后主播李冀钊 | 认真沟通 | 乐活天下单佳慧 长高妈妈张靖依 | 说话智慧 | 不矫情的李咖伊湖北军人侯绍林 | 开挂人生 | 不忘初心李文平罗振宇扎心演讲 | 演讲人生 | 北大演讲张泉灵传奇女人郑美璇 | 提升情商 | 赵田的三个珍宝天道酬勤蔡万方 | 工作意义 | 马云的说话之道更有效率的睡眠 | 善有善报 | 微笑背后的力量劝君惜取少年时 | 沟通技巧 | 活出更好的自己意志力决定未来 | 思维模式 | 追梦演讲侯邵林女性愤怒的力量 | 岁月神偷 | 优秀演讲表达者舒服的交往状态 | 健康坐姿 | 力求精进郑美璇做人常怀慈悲心 | 经典开场 | 守护希望蔡万方www.szzykc.com
卓悦口才商学院
期待你的加入
长按扫码可关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