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oMlX8Lll9JhhlL0ObQPyO60VPsuOeB8NzDxnSWwDI2ABj9x4O84hZx1ibakjj7soXHia1aRCQqzCuV7FhAqQJkTA/640)
戳上面的蓝字“药物资讯”关注我们哦!欢迎点赞和转发!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mibgqHu83VPRJS9w36wUXVF1TfhKvr0BibltKZqpcrv2iaTf3ea4t4UVL5l1bsibft3rwRZuAtKib6Cic9fmS7YoKXQ/640?wx_fmt=jpeg)
【重庆】2019药品注册现场检查、迎检准备要点及案例解析高级研修班
【北京】2019中药类化妆品研发、备案关键技术研修班10.25日-10.27日
北京会议会前工作准备就绪报到通知已经下发点击以上链接即可了解培训内容
立足高远,建设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
王永炎,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疾病,维护健康?从国家的宏观卫生政策到个体患者的诊疗决策,都需要科学依据来寻求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产生依据?使用依据的过程即是医学信息流动的基本模式?从20世纪末起,临床研究证据逐渐替代医生临床经验,成为医疗活动应用决策的主要依据,循证医学也发展为指导全球医疗活动的主流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医学不同领域的发展与思维模式?中医药学始源?发展于我国,在漫长的临床实践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能,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循证医学时代,如何应对国际医学发展形势,将宝贵的中医药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决策部署,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于2019年3月12日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China Center for Evidence 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CEBTCM),全面布局中医药国内?外循证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CCEBTCM将立足于世界高度,以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核心,推动解决中医药当前评价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实现中医药评价方法标准?数据采集?分析挖掘?证据合成及数据库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激发中医药事业在新征程中的生命活力?
1循证医学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力
循证医学要求医学临床活动应在遵循“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原则下进行,并结合医生临床经验与患者意愿,力求最大程度保证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益性?当前,医学证据主要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为主体的研究方法生成,其中验证力较强的是群体化对照试验?群体化对照试验通过纳入同质性疾病人群,制定标准化干预方法,使临床研究问题清晰化?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更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等手段均衡对比组群间的差异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偏倚的影响,实现了治疗方法和对照方法较理想化的对比,是目前能获得结果真实度最高的临床研究方法,被公认是评价各种医学干预措施疗效的“金标准”?
循证医学方法还可通过合并群体化研究结果,进一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各类证据再经过质量评价?推荐强度评价,最终形成临床指南?临床路径等用于直接指导临床医生实际诊疗的文件?在完善而稳定的研究模式下,循证医学已为西方医学生产了覆盖临床各科的海量证据,构建了庞大而细致的医疗活动指导体系,成为现代医学研究与实践的主流模式?其原理和方法也因此成为我国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重要卫生体系用以制定卫生政策?优化诊疗措施?管理药物市场?防范医疗风险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2循证医学在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概况
2.1引进循证医学评价中医药疗效的经历
中医药重视评价治疗效果由来已久?我国周朝即有“十全为上”的记述,是以评价治疗结局决定医生的考核;西汉淳于意创“诊籍”,开创了记录患者诊疗经过和转归结果的医学文体;汉末成书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诊疗原则,同时将“证”的变化作为“方药”是否得效的评价内容?经过后世不断发展,以辨证论治为纲目?以病机和证候为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哲学观为思维方法?人文观与科学观相交织的中医药评价理念逐渐形成?
自18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西方医学受惠于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的进步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实验医学时代,形成了以还原论为主要指导?实验室技术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模式?中医药研究者发现实验方法可以探明干预的微观基础,开始采用实验手段研究中医药干预的机制,阐明了诸多中医病理?药理机制问题,取得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等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当今中医药学科建设在坚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上,敞开胸怀吸纳外来文化精华与科技成果的新因素,更新自身的学术体系,积极地学习应用推广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因为它不仅是过去,还是一种存在,一种运动,是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整?连续历史流程?国学哲理与临床经验?道与术融通?上千种古今名家医案—运用大数据技术?激活医案数据挖掘,既是宝贵的资料,亦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还是创新中成药研发的零期试验的起点?在信息?智能两化融合的现代,运用科学方法对现有的中医药进行机制解读和疗效验证,阐释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与价值将成为中医科研的主要工作?为揭示疗效机制,对证候与复方两个复杂巨系统的关联性研究需做到多基因组学协同研究,力图阐释结构?功能?信息?能量?应力的机理?而目前的网络药化学?药理学只做到多靶点有一定意义,尚难达到合成生物学的要求?而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临床,为此,中医药急需找寻更有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和标准体系确定其安全性?运用性?使用方法和作用机理,如何寻找适合中医药特点?又能被全体医药界共识所接受的临床研究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成为关键?
为验证中医药的疗效,使之合理地服务于社会卫生保健,1949年建国后,我国组织了一系列规模较小的中医药临床观察,有效的结果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卫生治理体系中中医药的地位,也开启了以临床研究检验中医药疗效的先河?1982年,我国第一个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表,此后直至20世纪末,中医药临床研究数量激增?1999年,有研究检索并估算已发表的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已达万余例,但研究质量普遍不高?中医药临床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验证疗效的目的较单一,虽在小范围内证实了一些中医疗法的效果,但缺乏系统性指导和规范,既不能作为临床决策依据,也难以全面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1996年,循证医学由原华西医科大学引进中国,并迅速得到原卫生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部委及相关学会的重视和支持,其学科?平台和领域人才迅速成长?循证医学不仅带来了证据制作的方法学,也为临床疗效研究成果的合理流动与转化建立了可行模式,学界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探讨将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研究?从1999年起,经过王永炎院士?陈可冀院士?张伯礼院士?李幼平教授等专家学者论证,学界审慎接纳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标准进入中医药研究,旨在:①既要建设能与国际接轨的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模式;②也要认识到循证医学的局限性;③力求发展适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方法学?
2.2中医药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近20年来,在循证医学方法与原理指导下,中医药领域在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方面均有长足进步,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和使用,循证中医药理念深入人心?①从2002年起,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广州?江西?河南等地的院校先后建立了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医药循证研究专业平台,不仅有利于推广循证医学方法,还协助完成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规范化工作;②培养了一批中医药学与疗效评价方法学兼容的人才,包括长江学者?杰青等青年才俊迅速成长,成为目前循证医学助力中医药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人才资源;③循证中医药学科逐渐形成,从中医药与循证医学方法结合的经典实践案例入手,深化理论基础与探索方向,具有特色?系统性知识结构的两部高等院校教材已经问世?
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快速发展,仅2017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规范注册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已达755项,是10年前的13倍,体现了中医药临床研究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高质量成果陆续发表于JAMA?Ann Intern Med?JACC?JAMA Intern Med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有力地提升了中医药研究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①中药复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的发表,使中医药临床试验有了国际认可的报告标准,同时将理法方药?证候等中医原创概念引入国际级标准;②针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偏头痛?功能性便秘的研究均采用了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有效地验证了针刺的疗效;③麻杏石甘汤联合银翘散治疗H1N1型流感的临床研究展现了中医药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④多个中药复方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有力地支持了中医药对慢病或重症的远?近期治疗效果?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作用不仅是验证现有中医药干预的疗效,更丰富了需求目的和发力领域:①临床研究或临床数据的分析结论,成为基础研究的导向或启发点;②为解决中医药的特征性问题,基于临床研究数据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不断出现;③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稳步推进;④为支持应用安全性,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的集中监测研究形成方法共识并逐步落实;⑤为回归中医药学,人文精神逐渐融入以科学观为主要理念的循证研究中?
3循证医学在我国中医药研究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循证医学为中医药研究引入了新技术新方法,获得了一些临床证据,树立了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疗效的信心,也暴露出中医药研究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为中医药疗效研究的设计和质量问题?如:中医辨证论治未被考虑进临床研究中,使不少忽略辨证论治的证据陷入“源于临床,低于临床”的尴尬境地,难以对临床实践起到提升作用;临床常用的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因临床试验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疗效证据难有定论;已有证据的中药制剂因个案引发安全性争议,多以无奈停用解决;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整体偏低,难立信心;中医疗法治疗传染病?急危重症的协同优势得不到有效评价,难以发挥;中医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各自为战,难以集成优势?支持上层研究;中医概念被不法医疗活动盗用,却难以证伪?证据生产环节的工作不足,使得到的临床证据不足以充分确证中医的疗效,在支持中医卫生管理及临床诊疗决策时表现乏力?
循证医学与西医学均起源于工业文明的自然科学,与中医学来自农耕文明以象为主体的哲学理论基础,虽然均以“比较”为根本逻辑与具象来论证疗效,但两者看待临床问题?康复定义?干预思路?治疗期望的理念均有不同?认知和思辨方式不同发展为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认知理论体系及测量评价理念?在缺乏方法学机制的情况下,适于评价西医诊疗的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领域难以跨越由静态到动态的疾病定义?精准与混沌多维的评价方式?单源到多源的干预思路?群体到个体的视角切换?具象到原象的特征描述及归纳到演绎的信息处理等从西医到中医的理念转变过程?原样照搬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不可能完全适用于解读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在既往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探索中,研究者既要尊重中医理?法?方?药的临床诊疗特征,又需遵循循证方法学的要求,在两者相结合地带弥合缺失的标准环节,包括:中医相关的证候分布?诊断标准?评价指标?判断标准?测量工具?方药规范?质控标准等,以及为实现随机?盲法而探索实施的中药模拟剂?假针刺等实施途径?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推进了中医药领域临床疗效评价的发展,但在中医药标准领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见解和理论模式,造成力量分散?缺少标准共识的局面?未来激活数据学的介入对混沌的大数据认定混沌非混乱?无序?无用而纳入“活”的大数据,可望诠证治未病与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及疗效证据?
源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加之方法学与标准工作的不足,导致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与质量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认可?而循证临床研究是医药学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坚实的方法学与标准基础支撑下产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证据,是支持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从药物到药品的有力保障?如绿茶提取物作为一款有中药特色的植物成分,其后续产业化临床研究工作多由外国公司主持推进,最终成为第一款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植物药?此外,值得思考的是,虽然我国在中药材资源方面拥有优势,但中药出口却主要以原料和提取物等低端薄利产品为主,中国中成药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竟不足一成,仅有10种我国本土生产的中成药正在美国进行上市前临床试验,且尚无一例已被批准上市?
随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逐渐深入,全国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术组织虽在疗效评价方法学?数据基础和规范标准方面做了大量辛勤工作,但始终未有适用于评价中医疗效的循证方法能上升到国际共识层面?在临床定义?设计原理?质量管理?报告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中医循证疗效研究大多仍是沿用西方医学思维及实践模式主导下制定的西医标准,仅有有限的中医治疗能获得设计严密的循证评价机会,不足以全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实践?从全局看,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循证医学研究尚缺乏共识下的组织和规划,在国际高水平对接中力量分散,以致方法创新不能共识,长期缺失国际公认的标准体系,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在国际医药舞台上难成合力与共鸣?
4循证医学助力我国中医药突破性发展的可行之路—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China Center for Evidence 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CEBTCM)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助力中医药发展,既要尊重科学规律,也要分析全球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在此基础上敢于作为,实现中医药学对于循证医学的进步发展?
4.1世界循证医学方法学维护体系给中医药循证研究发展的启示
从1992年循证医学诞生至今,其研究方法学与相关标准不断建立?获得共识并不断更新完善?各类方法?标准均由有权威公认学术实力或影响力的国家发起机构或国际组织进行维护,如药品注册规范技术由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 ,ICH)维护,对注册药品临床试验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指导,2018年原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正式加入ICH;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学由国际性非盈利学术组织Cochrane协作网维护,其实体注册形式为英国的慈善机构和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审核与协助全球研究者进行Cochrane系统评价的制作,并在全球范围建立国家级分中心,推广系统评价方法与成果;临床原始研究预注册方法?标准与内容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维护,可收集来自全球临床试验的设计信息并使其透明化;系统评价注册办法由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下属的评价和传播中心发起,依托约克大学形成PROSPERO注册平台;临床实践指南方法学由国际GRADE(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工作组进行维护,已在全球建立了11个国家级分中心,传播临床实践指南方法学及成果;各类临床研究的报告学规范标准集成在英国牛津大学下的提高卫生研究质量和透明度(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Health Research ,EQUATOR)协作网,并通过其维护的“The EQUATORN etwork”网站向全世界推广;涉及临床研究设计中指标选择的核心指标集方法学由英国利物浦大学COMET工作组(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维护,并面向全球研究者开放登记?各机构组织基于自身涉及的方法学领域,建成高质量证据?设计信息或原始数据的数据库,与循证医学方法和标准共同形成了循证医学对世界医学信息与实践的运作主体?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临床诊疗受众广泛,需求日益增加?中医药知识信息量丰富,证据信息量巨大且多样?中医药发展是国家战略,有必要在国家层面成立世界级中医药循证研究机构,强力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系统集团化?规模化研究?
中医循证评价需尊重其自身客观规律,西方医学和国际循证方法学者均无法替代中医人主导此项工作;中医药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战略资源,我国中医药卫生决策亦须依托自主而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以国际认可的高质量学术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当务之急是要整合当前中医药领域取得的循证研究成果和各方资源,以疗效和中医药自身特征为出发点,积极掌握中医药循证评价方法?标准和数据研究的主导权,谋求中医药发展的合理思路?
4.2国际循证医学模式变化发展环境对我国中医药循证研究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各国卫生决策逐渐上升至国家计划层面?全球证据信息的海量收集,证据的思路开始从效果向效益?效率过度,证据的概念更加广泛?循证医学方法学发展迅速更新,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逐渐步入正轨?大数据?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的介入,研究者开始考虑其在证据流动模式中的角色和定位?研究质量?信息透明和人文关怀等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信息运作与健康决策模式正酝酿升级,将影响各类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此外,国际疾病分类首次设立传统疾病编码,世界主流医学对中医学认可度?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自身规范性要求等均显著提升?
面对全球循证医学发展的新变化和中医药国际发展的新机遇,中医药循证研究即将在知识积累?方法革新?人才培养?标准规范和临床实践等方面面临发展方向与立足层次的分水岭,如果仍维持力量分散的发展态势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继续全盘跟随?照搬源于西医思维的僵化疗效验证方法?标准,忽略自身特征的发挥与数据建设,不仅不能支持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还存在受困于不适合的方法模式而失去中医药传承特色的风险?
4.3成立CCEBTCM
与循证医学相通的是,“遵循证据”的理念也是中医药发展数千年来以古今医籍和临床病案所秉承的诊疗原则?但在当下中西医的文化交融研究尚未完善?西医方法与标准不能完全适于评价中医的情况下,如不能积极团结优势力量把握中医循证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科学研究主导权,将使中医药学科本体受制于不合理的疗效验证模式,被动于国际言论对中医药未来发展规划的裹挟和误导,痛失我国独特卫生资源的发展主动权?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2016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同志曾指出“循证医学的思想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但标准和体系建立的主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医人自己手里”?2018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调研时指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2019年,为切实提高中医药的临床诊疗服务水平,破除目前中医药循证研究面临的方法瓶颈和标准缺失,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发展中提供技术支持,立足国际高度,着眼疗效需求下全球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态势,分析国际医学模式发展环境,借鉴国际循证医学维护组织运行思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的领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领域内优势单位,设立CCEBTCM?
CCEBTCM定位为世界级医学学术机构,致力于集中优势学术资源,以疗效为本?重视科学原理,合力对外发声,谋求全球共识,扩大中医药国际学术影响力,维护并加强我国对中医药循证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科学研究主导地位,增强中医药对我国卫生事业和全球卫生治理的支持能力,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HFA)计划?联合国后千年发展议程健康目标,落实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
5建设CCEBTCM的工作内容
CCEBTCM以为中医药提供合理的有效性?安全性证据为核心和工作支持点,将以循证研究为基础,推动证据?方法?标准?数据基础的形成工作;搭建研究网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信息渠道;全面推动实效导向的中医药循证研究进步?
5.1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共识性方法与标准
方法和标准是研究中医药的工具,是合理评价中医疗效的首要问题?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先后提出重视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学发展之后,在2019年2月召开的“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研讨论证会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又一次受到关注?在循证医学的经典试验方法不能全面解决中医药的疗效评价问题的背景下,创新性方法和适用性标准的建设是CCEBTCM的重要任务?循证中医药方法应在尊重中医药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能获得共识性认可,还需有效的途径推广使用;而标准是参与各种研究过程的约束性规范,有利于阐明研究意旨,由于中医病?证?症?因?机?法?方药?穴位的种类和相互配伍组合情况众多,相关标准的制定也需注重优先性和灵活性?
在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创新评价方法发展的指导下,引入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需形成常态化机制,尤其在目前,各产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迅速转型升级,中医药在宏观形势带动下,也必将接洽新方法新思路,提高自身研究与诊疗效率?新技术新方法以临床研究数据为作用对象,其得出的研究结论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转化支持度高,是CCEBTCM亟需重视?统筹和规范的领域?
循证临床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与临床诊疗的连接点,也是医学知识与临床医药产业的连接点,具有“双重转化”的特殊性质和位置?以疗效为根本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适宜的要求形式促进研制?生产等环节相关标准的升级?从而依托适合中医药特点循证研究的进步,以方法与标准为抓手,全面进行中医药证据生产环节的“供给侧改革”?
5.2尊重中医学理论特征的高质量循证研究与证据转化
创新性方法和标准不能停留在理论层次,需通过严格执行的循证临床研究进行探索和验证?CCEBTCM将致力于在稳健方法的对照基础上,开展创新性实践研究,以探索新方法?新技术的适用性;在严格的质量控制条件下,推进合理临床问题的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以获得临床证据;在方法学适宜的基础上,持续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具特色治疗的病种以及急需中医疗法探索的病种开展循证实践研究,以支持国家卫生和临床诊疗决策?
5.3中医药循证研究基础数据的规范收集与共享
中医药循证研究的优先选题?合理设计及证据的不断升级离不开对现有中医药循证知识信息的系统性掌握,包括中医理念框架下疾病基本情况?中医已有证据的数据与质量水平?中医古籍医案证据的内容与分级?中医临床研究原始数据与样本数据,全面整理中医循证医学信息数据?建立可系统化检索调用的数据库已成为当务之急?CCEBTCM将以信息质量为理念原则,建设和维护各类原始数据库?证据库,并以此为核心,向外发布建成相应的注册平台?云计算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及地方性的数据分中心和实体生物样本库,推进中医循证研究的数据资源共享?证据质量认定和研究透明化,减少重复不必要的检索与质量评价工作?平台亦在积极面向互联网新技术的同时,做好战略性数据资源安全工作?
5.4中医药循证研究的人才资源?平台优化配置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发展20年,不仅积累了认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各分支领域的人才,建立了多个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与西医院校的循证医学中心形成了诸多合作关系,形成了中医药循证研究的人才与平台资源,是未来中医药领域进一步发展循证医学的基础生命力?CCEBTCM将建立人才流动合作机制,并以“小中心?大网络”的形式联合平台资源,注重各平台既有学术研究的优势方向?已有成果与外向资源,以CCEBTCM为研究支持和工作监督,以各领域内优势单位为各项研究工作主导力量,整合其他单位优势人员,同时以顾问?合作?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海外优势学术组织或个人,为各个研究方向优化平台与人才配置,最大限度支持增加研究效率和共识范围?
5.5中西理论交融结合的文化与哲学基础研究
中医药与临床研究的方法?视角的契合度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中西文化特征相异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文化与哲学层面研究中医循证评价方法学,不仅能启发创新性方法的发展,促进医学科学观与人文观研究精神的结合,还能为适宜评价中医药的方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亦有助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共识与支持?CCEBTCM将以疗效评价理念和方法为关注点,推动中西医学发展史?中西医学文化与哲学基础?医学科学与人文观结合?民间民族医学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研究?
5.6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信息发布机制
中医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证据应通过权威的渠道发布,形成良好的中医药舆论氛围?CCEBTCM将编制中医临床证据年鉴,整理年度工作;建立并管理相关刊物?网站,权威发布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共识公告?进展信息和研究成果,打造中医药疗效主导性宣传平台和媒介?
6结语
中医药实现继承与创新发展,必须重视自身客观规律,正视发展中的矛盾,面对当前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与医疗学术格局?CCEBTCM的开创性工作将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探索未来的历程将以客观效果为根本,发掘原理,提高要求,争取共识?期望中心的成立能抢抓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机遇,使我国牢牢把握中医药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的主动权?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引领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标准进步,从根本上全面起底中医药研究数据,切实保障中医药实现继承发展?服务大众?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ZFySn5RZ9ZKZanlgrsuLiaFoAUTbrCAXTqCKVMTicUl50KDtsAmPzAnibb0zdK6HDVFAP0wog1TvTMkmEJI9OE2Q/640?wx_fmt=gif)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10)。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中药大品种联盟秘书处,我们将及时回复。
中药大品种联盟秘书处联系方式:
电话:010-57730848
邮箱:bbtcml@163.com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a8icIh60yqHZUfbo7qt7w2doxF5hrSa8d0BOVciarZuIxTj29qePRzWTl5d6wahQFMla1oJF5sLVK9ThqRjPYdHQ/640?wx_fmt=png)
时刻关注 药物资讯 时刻了解医药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