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ia2PwP9IhHTWFzCZpU90xpmLWwPHzy0UaRoEI1QsGNURFWbn8brsG6IVcBbQG7dWBEGUaehhj2E0MdicGIAzUfQ/640?wx_fmt=jpeg)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方向。今天,党建网微平台邀您一起回顾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分重要讲话。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 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2019年10月17日,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在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的讲话
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在四川省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的讲话
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要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的讲话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qNYSGFIPX0mgVNIuECYribAOQ0icuJoqAHn7I0fcicOIibZSn57y3XzvORZ9VR3gV1AVphjvyic3ft3E54qcXicTtEHg/640?wx_fmt=gif)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NYSGFIPX0mgVNIuECYribAOQ0icuJoqAHqibEVpIKkJ3w7iag3CCkibSNjZmGcUOVqIG1EGPkaHRbuVfLFdcfsicKdA/640?wx_fmt=png)
编 审:邵 华
责 编:王振强
编 辑:王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