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友情面前,爱情才是最大的反派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友情面前,爱情才是最大的反派

阅读量:3762326 2019-10-25


《少年的你》即将上映,趁这个机会,又重看了曾国祥的前作《七月与安生》。
当初得知周冬雨和马思纯同时获得金马奖影后时,心里还暗暗为周冬雨抱屈。
在我心里,她比马思纯演得好。
这个好,首先在于放松,在于敢于忽略镜头的存在,把角色最真实但未必美的一面袒露在镜头面前。

其次,是准确。
这么年轻的演员,可以演得这么准,不容易。
准,都在细节里。
可以重点看周冬雨和马思纯在酒吧里吵架的那场戏,随着情绪、对白的不断激化,周冬雨通过表情、台词完成的每一次回应,都相当准确。以致于镜头必须不断回到她,哪怕说话的人不是她,也要及时去捕捉她的反应。
这是一种良性的“抢戏”。
如果一个演员能在一场戏中时刻保持准确,没有导演会舍得把镜头移开。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安生”这个角色太适合周冬雨演了。
演员大致可以分成两位。
一类是自我型演员,演什么都像自己。
一类是角色型演员,善于把自己隐藏在角色后面。
周冬雨无疑是前者,她的性格标签太明显了。这还不只是表演技巧的问题,更本质上说,是一个演员的天性和天分。
对于“自我型演员”来说,“挑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选的角色刚好适合自己个性的发挥,就会事半功倍,如果相反的话,也就难免一场灾难。
安生,无疑成就了周冬雨。

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
她们的性格截然相反,而且是由外而内全方位的反。
七月是个外表乖顺的女孩,但骨子里很倔,甚至有狠绝的一面;安生看上去叛逆、放荡不羁,但实际很怂,她的叛逆更多源自于寻求安稳而不得之后的自我放逐。
这样两个女孩,最容易彼此吸引。
她们就像是完美咬合的两块拼图,能够无缝地拼成一副完整的灵魂。
13岁那年,七月第一次遇上安生。
从此,故事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这个故事,按说离我很远。
它讲的是少女心事,与我一个大男人无关。
它描绘的是那样一个青春的年纪,更与我隔着一段无法追回的时光。
但这种种的障碍,仍然没有阻挡住我对它升起一丝别样的好感。
只是那好感太过纤细,不易发觉,以至于我第一遍观看时完全将它忽略,直到第二次看,才猛然察觉。
它是什么呢?

有一点毫无疑问,《七月与安生》极易被错认为是一部“狗血的百合片”。
少女、三角恋、未婚先孕、撕、痛、歇斯底里……熬一锅狗血的原材料,可谓一应俱全。
至于百合题材,导演处理起来又显得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让窥淫者看得牙根发痒。
影片最终无中生有的接连反转,更是把狗血泼上了墙,让人根本无从洗白。
但抛开这些表面的情节和可能的幻想,我还是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一些不同一般且真正打动人的情感。
那不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人的纠缠,也不是两个女孩间暧昧的情愫,而仅仅是两个女孩对彼此的爱。
这个爱,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极致的友情。
而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爱”,无论是哪种爱,只要它足够浓烈,都势必会提出“排他性”的要求。

七月与安生,这对身心相契的姐妹。
她们好得像是一个人,好到什么都能拿来分享。
她们一起恶作剧,一起说谎,一起洗澡,彼此交换最隐秘的心事。就连家庭、父母、七月也舍得拿出来与安生共享。甚至当母亲疼爱安生胜过自己时,七月也不曾嫉妒……
可是,她们毕竟又是两个人,她们的关系也终究要画出一条边界。
这时,苏家明出现了。
他不是爱情的化身,而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当他介入到两姐妹的感情中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他爱谁,以及七月与安生谁能最终收获爱情,而在于两姐妹之间谁更爱对方,谁能最大限度地成全对方,给对方自由。
这是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
它从头到尾讲的都不是“三角恋”,而是紧守在两姐妹的感情线之内,将男孩视为一个闯入者,甚至是破坏性的力量;说得更彻底一点,它讲的根本与爱情无关,而是在讲一种极致的友情,这种友情极致到连爱情在它面前都成了反派。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去梳理影片的剧情,将会格外清晰。
特别是最重要的三场冲突戏。
第一场,站台送别。
那是两姐妹间出现裂痕的时刻。
安生要走,七月未留。
两个人都在默默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到底是更爱对方,还是更爱家明?”
最终,安生选择了七月,而七月选择了家明。
这是一切的症结,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第二场戏,酒吧争吵。
这场争吵爆发得有些突然,两姐妹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从对于生活方式的争论,到“谁该买单”的话题……
吵着吵着,背后的真意慢慢浮现。
那是深藏彼此心中的芥蒂,总结为一句话:“你为什么要和我算得那么清?”
曾经我们不分彼此,好事坏事都在一起,但此刻,我们却已经这样生分,连一顿饭钱也要争来争去。
而这,正是每一份炙热的情感都暗含的脆弱性。
它看似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但与其同时,它又弱不禁风,一触即溃。
它只需要一道裂痕,就能迅速蔓延周身,直至破裂。
那道裂痕,就是家明。从这道裂痕开始,她们已注定两岸永隔。

第三场戏,浴室决裂。
这也是全片最激烈的一场戏。
在这场戏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七月把家明推出了门外,然后关上门,只留自己和安生独处。
这个用意太明显了,它就是在说:整件事从头到尾只是两个女孩之间的事,与男孩无关。
再看她们争吵的内容,看似在争男孩的爱,最后却落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是的,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对此,七月用短短的四个字回答了安生:“你逼我的。”
而没有说完的话是:“是你逼着我必须要在你和家明之间做一个选择。”
原本,七月幻想着同时拥有爱情和友情,但未曾想到的是,这两种“情”竟然也可能成为同一道单选题的两个选项。

这就是我在前文所说的,当一种“情”到达极致时,人必然会对“排他性”升起一种执念,但这种执念又必定会落空。
特别是友情。
特别是那些超越了一般情义的友情,它们看似挣脱了“友情”的束缚,正准备振翅高飞,但又发现自己终究无处可去,只得铩羽而归。
七月与安生,就代表了这样一段极致的友情。
挺过瘾的,也挺悲惨的。
当这段“友情”遭遇了“爱情”后,无论是选择“抢”还是“让”,都注定无法再继续维持这段友情的温度。
因为无论是“抢”还是“让”,都势必会在“我们”之间插进一个“他”来。
而无法再继续“排他”,也就意味着这段“极致的友情”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是我在看完了《七月与安生》后,坐在雨天的图书馆里想到的。
我的面前正放着博尔赫斯的短篇集《沙之书》,其中《代表大会》一篇里写着这样的句子:“年轻时,我感怀的是傍晚、郊区和不幸;如今是市中心的早晨和宁静。”
现在的我,已经慢慢开始喜欢市中心的早晨和宁静了。
但我觉得,唯有碰上有趣的电影,仍然可以让长大后的我们,重回那些暧昧的傍晚,以及重历那些年轻的又哀伤的不幸。
且不是以无病呻吟的方式,而是以重温旧梦的心情。
正如梅尔维尔在《影子部队》的片头,打上的那句话:“不快的记忆我也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遥远的青春。”

「 发现更多好电影 」
对她说 | 哪吒 | 寄生虫 | 阴风阵阵
银河补习班 | 影评是什么 | 伴我同行
来了 | 送我上青云 | 十二宫 | 过春天
骡子  |  一代宗师  |  听说桐岛要退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