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天蒙诗简」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天蒙诗简」

阅读量:3754484 2019-10-24


讲好山东故事,庆祖国70华诞 ——第三届“讲好山东故事”征文大赛,详情请点击约稿函:
来,妙笔生花写起来,第三届“讲好山东故事”征文大赛邀您不见不散

望海楼高高耸立,舜帝的车辇就停伫在蒙山的记忆深处。
天蒙诗简
散文
作者/ 曹新庭


上古的雪,依然在光阴的掌心里坐禅。
望海楼高高耸立,舜帝的车辇就停伫在蒙山的记忆深处。
风倔强地从上古吹来,吹过望海楼,再一次拭去岁月浮尘,让伫立在蒙山山巅遥望东海的那个身影变得清晰一些。太过遥远的往事,已然被时光吞噬了所有细节,但舜帝东巡登临蒙山观海这一事件主体,还是给望海楼敷上一层格外浓重的幽古。
当我站在天蒙旅游区望海楼上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正与舜帝并肩而立,虽然中间堆了千古光阴蜕下的皮。数千载时光迤逦远去,太多往事都已灰飞烟灭,融入蒙山的山岚雾霭,而望海楼却岿然不动,牢牢托起激荡的岁月之潮。
相传望海楼始建于大唐开元十三年,彼时唐玄宗东封泰山,蒙山陪祀,一时间引得天下瞩目,无数名臣雅士揣了一怀幽古前来蒙山登楼望海,希图觅得舜帝风流。
光阴的尖牙利爪亦曾损毁望海楼,但望海楼却几毁几建,异常固执地竖起蒙山的人文地标。而今雄踞于蒙山之巅的望海楼则是依照明代样貌复原,重檐叠脊,雕梁画栋,那沉郁的色泽仿佛浸透岁月醇香,格外肃穆庄重,俨然蒙山神韵的别一种物化。走散的旧时光大约已纷纷循着重新耸起的望海楼归来,重聚于蒙山之上,让史册中的翰墨书香醒来,荫蔽住滚滚红尘。
颛臾王主祭蒙山的陈年旧事,曾在《论语》里落下鸿爪雪泥,那当是西周拓入蒙山的印记。颛臾本是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建于上古的古国,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国王为颛臾王,命其祭祀蒙山。蒙山的山风水韵里蛰伏了颛臾王的祭祀之声,若能唤醒便是一部格外鲜活的《礼记》,或许孔子就曾从中汲取给养来提升自身修为。
《诗经?鲁颂?閟宫》亦留有蒙山的惊鸿一瞥: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春秋战国俊才星驰,儒家、道家与纵横家均对钟灵毓秀的蒙山多一分青睐,纷纷在这座大山中拓入极深的人文印记。孔子来过蒙山,庄子亦来过蒙山,老莱子与鬼谷子也来过蒙山,他们追随着舜帝与颛臾王的传奇而来,却把新的传奇植入了这片山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往事拓进史册,这东山即为蒙山。隔了千余载光阴,孔子与舜帝在蒙山相遇,给蒙山竖起两块格外厚重的人文丰碑。舜帝给蒙山留下了望海楼,孔子则在蒙山深处留下了“子宿村”。孔子与耕种于蒙山之阳的老莱子相遇处则得了“遇圣桥”之名。
在蒙山修炼授徒的鬼谷子被誉为千古奇人,囊括天下绝学,心智旷世,创建了极其神秘的鬼谷门派,上下五千年无人出其右。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不仅熟谙修身养性,而且彻悟了人类心理运行轨迹,故对纵横捭阖之术了然于心,把攻伐权谋之法用到了极致。这位人类顶级智者,把春秋战国风云弄于掌中,他的门徒完全左右了历史走向。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李牧……这一个个光耀千古的名字足以为蒙山代言,他们在蒙山跟随鬼谷子研习文韬武略,深谙蒙山的山音水语,入世之后各自叙写传奇。
舜帝登蒙山遥望东海那一刻,或许他已预知蒙山即将漾开的数千载风流。


两千年前,东汉史学家蔡邕曾隐居于蒙山,采朝露赏烟霞,聆听山水的弦歌。惜墨如金的史学家没有在他的文字里记下蒙山,也就无人知晓蔡邕眼中这座大山的神采,但蒙山却牢牢记住了那位风采卓绝的史学家,当初蔡邕藏身的“伯喈洞”依然留存在山中。
大唐诗人李白与杜甫曾结伴来蒙山。杜甫吟着他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与李白盘桓在蒙山,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 ,他们的足音已嵌入林涛的格律。
明月清风捧在掌心的唐诗,已被蒙山弹拨成山石草木的吟咏,惹得泉溪潭瀑相互唱和,溅落的清词丽句点染成四处山花,此起彼落的鸟啼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而随处可见的奇崖峭壁简直就是天著雄文,怎一个“灵秀”了得? 
诗风词韵激荡在蒙山。李杜之后,无数文人雅士来蒙山或隐居或游历,比如苏轼,比如张养浩,比如公鼐,比如李攀龙,比如王世贞……他们用风雅来解析蒙山风雅,采撷山水的花蕊来滋养诗情,不只为蒙山吟唱,更为自己的生命歌咏。而以风雅自诩的大清皇帝康熙与乾隆,又怎肯错过蒙山这一臻境?康熙大帝曾冒着冬日严寒游蒙山,吟出“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乾隆则趁着南巡游历蒙山,并写下“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
而诞生于望海楼下白石屋村的《沂蒙山小调》,则是风雅蒙山在新世纪绽出的清新花蕾: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蒙山的数千年风情托起了《沂蒙山小调》,一时间《沂蒙山小调》不胫而走,迅速传唱大江南北,并飘洋过海,蜚声全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
留连在天蒙旅游区沂蒙山小调景区,你会感觉自己触到了蒙山风雅的根,那是深蕴于民间的沂蒙韵味。
恍若出尘的小村,可是蒙山的隐者?四处浓郁的林木,笼出一种久远的宁静,让人想到蒙山的深邃幽古。那随处散落的山石,全都掩在繁茂的花草间,每一块似乎都隐藏着岁月书简,正在等待谁来解析。五色花朵如繁星闪烁,与潺潺水流相互唱和,给这处隐世的小村添了几分诗情画意。这诗情画意正是蒙山的底蕴,它繁衍出蒙山人文意象的丰饶。
沂蒙人家,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物产,沂蒙声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哦,蒙山喂养出的小山村,一如开在青山绿水枝叶间的诗意而素雅的花儿。朴拙的乡居日子,一个个串起来,就是一首悠扬动听的田园小调,清泉般浸润每一颗飞翔在蒙旅游区的灵魂。
风在山水间歌吟。


宋词遗落的一阙长调,被蒙山拾到了,就用那平仄拼成曲折舒缓的游步道。
远古吹来风在拨动林木花草的弦,隐隐有清芬四漾,仿佛窖藏的时光散出了醇香。从望海楼出来,沿游步道缓行,不知不觉已融入蒙山流荡的意绪里,于是时光失了踪影,你甚至可以看到舜帝走来,颛臾王走来,孔子走来,庄子走来……哦,这便是“与圣结缘、圣贤皆至”的“东蒙圣境”摩崖石刻。乾隆皇帝游蒙山时,刻意题写“东蒙圣境”几个大字,大约是希图用一代帝王的威仪来固着蒙山风月。
细细打量这一帧帧摩崖石刻,凝神静听光阴的回响,蒙山旧事便会一一浮起:天地苍茫,彼时“登东山而小鲁”的一代圣贤站在蒙山之巅时,也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否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外数芙蓉”明代重臣公鼐则在念着他的《望蒙山》:蒙山高最是双峰,上有云烟几万重。我欲峰头一伫立,却从天外数芙蓉……云蒸雾罩的蒙山已成仙境!
或许千年之前那些修仙的道士们就在蒙山御风而行,藏匿在山岚雾霭中。走过游步道,走上惊险无比的人行索桥那一刻,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浮起“羽化升仙”这个词,索桥对岸便是蒙山道教圣地玉皇顶。
蒙山道教渊源极深,《光绪费县志?仙释》载:古今得道此地者,轩辕时有蒙山老人,后有羡门子,列国琴高,汉栾巴,董京威。《真人周君传》中则记有汉代紫阳真人周义山去蒙山追寻得道的栾先生,恰遇到羡门子乘白鹿、执羽盖、佩青旄之节。岁月深处,仙所充盈的蒙山,引来无数修仙之人,于是一座座道观筑起,玉皇顶便因筑于峰顶的玉皇庙而得名。
登上高耸入云的玉皇顶,身畔深涧云雾袅袅,谁都会生出几许慕仙之念。遥望红尘烟火,那星罗棋布的村落与纵横交错的道路已是另一重世界,此间只有浩荡山风吹来九天云朵,似在约你飞仙而去。坐落于玉皇顶上的玉皇庙筑于明代,红墙黛瓦,雕梁画栋,颇有几分古韵。当年在这里修仙的道士,一日日用天空的云朵来构建升仙之梦,最终化作蒙山传奇的句读。
天蒙旅游区的设计者似是得了鬼谷子真传,早已摸透了游人升仙的心思,耗费心血在塔山山顶打造出一座玻璃悬空观景平台。站在那座透明的观景平台上俯瞰蒙山秀色,你会相信自己正在蒙山之上御风而行,一如那些羽化升仙的道人,恣意“天外数芙蓉”!
蒙山又“何需蓄笔砚”,俯拾皆是 “景物自成诗”!奇峭的山,灵动的水,深邃的人文,共同筑就天蒙诗简!

作者简介:曹新庭,机关公务人员,闲暇时从事文学创作,偶有作品见诸报刊,多次获全国散文大赛等次奖及优秀奖。
编辑:小飞
图片: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出品
……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
如果您喜欢本文,
别忘记在文末“点赞”哟


主办单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协办单位:山东省作协、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山东省演讲学会、澳洲山东同乡总会、法国山东商会、德国山东同乡会、加拿大齐鲁同乡会、美国北加州山东同乡会
支持单位:致公党山东省委 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
敬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征文大赛专属网页
“讲好山东故事”征文大赛投稿邮箱:sdhdctwh@sina.com
赞赏收入30%用于平台维护,70%归作者所有。


海岱文化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