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癖好,特别喜欢闻中草药的味道。
不是熬好的中药,是中药柜里放置的药材。
每次看中药师拉开抽屉,都有种想把药材掏出来闻个遍的我是不是有什么病!

近期的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纷纷患上“病”,弹幕区大呼:
“我好想吃药啊”
“谁也别拦我,我要喝中药”
“这药给我来十副”
“这个中医能不能给我看看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神仙节目,让网友把药当糖吃?
欢迎走进央视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
《本草中国》第二季
2019.8.28

《本草中国》第一季豆瓣评分8.6,第二季9.1,是一部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记录片。
纪录片本身很丰富,涵盖采药制药用药、民俗美食、医者与患者、中西医关系等等。
蕉姐就捡几个重要的点详说。

>>>>靠山吃山
国家名老中医周乐年,遇到一个严重水肿的患者。
经诊断,该患者体燥,夏季常喝冷饮降暑。
殊不知,喝冷饮一时爽,越喝越“寒湿”。
日积月累,就形成中医所讲的“湿邪”,这是造成水肿的主要原因。

周乐年对症下药,为患者开出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苓桂术甘汤”。

这味以茯苓为主的药,为什么对治疗水肿有神奇的疗效,那就要探索一下茯苓的秘密。
湖北大别山,雨后初霁。
53岁的老汉,在一颗枯树下停下了脚步。
他要采挖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部的一种真菌,松树的松油和纤维素,成为茯苓生长必需的营养成分。
因此生有茯苓的松树必有枯败的迹象。

老汉小心翼翼刨开土层,不破坏松树的根茎。
这是祖辈留下来的规矩,妥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天地心存敬畏,才能延续自然的馈赠。

在潮湿的山林,祛湿健脾的茯苓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中医药方里最常用的药材之一。

茯苓药性平和,无毒不烈,为药中上品,因此在所有方剂里面,组方用到茯苓的是最多的。
茯苓还有很好的除湿、利尿、健脾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治疗水肿的原因。
>>>>五谷养生
小时候我妈劝我吃姜就把古人的话搬出来:
早吃姜,赛参汤。
就是说,早上吃姜,比参汤还要滋补养身。
年近百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养生的秘密还真是“早吃姜”。

把切成薄片的嫩姜,放在醋中腌制半个月左右,做成醋泡姜。

路志正每天早餐都要吃上几片醋泡姜,这一习惯保持了40年。
听听国医大师是怎么讲的。

人在清晨胃中之气有待生发,早晨吃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消化系统,延缓人体细胞衰老。
药食同用,五谷养生,是路志正最看重的养生理念。
也就只有中医能做到美食与良药的合二为一了。
>>>>“送子观音”
“莲子”谐音“连子”,古代有“连生贵子”的寓意。
原本以为送人莲子,只是图个吉祥,没想到“莲子”还真可以当“送子观音”。
在中医眼中,莲子是妇女调节生理的一味良药。
53岁的祁振萍,在15年前怀孕一两个月时,发现胚胎不发育了。
有两个医院都建议她刮掉孩子,不要保了。
还好祁振萍遇见了国医大师夏桂成。
临床行医61年的夏桂成,最擅长治疗不孕症等妇科疾病。

中医会从根上去寻找病因,然后直捣龙穴。
夏桂成认为祁振萍是因为肠胃不好,导致子宫内的胎儿发育迟缓。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脾胃摄入营养提供能量,充盈的气血是健康母体的前提条件。
于是,夏桂成为她开了古书中所记载的“参苓白术散”,并加大莲子肉的剂量。
调脾胃,养心益肾的莲子肉,对保胎非常有特效。

在夏桂成的调理下,祁振萍的胎儿终于发育正常。

被民间称为“送子观音”的夏桂成的家里挂着一副大大的百子图,都是被治愈的母亲为感谢夏桂成送来的。
送来一个健康的孩子,是对一个家庭莫大的恩典。

>>>>医者仁心
在中医世界里,南少林骨伤流派靠一身功夫,赢得一世之名。
其中,正骨手法是它的核心技艺,这是一门全凭手上功夫的“武林绝学”。
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人王和鸣,正是利用这一祖传手法造福四方。

首先要手摸心会,王和鸣采用传统的触骨手法,通过手摸患者在脑中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然后抖动患处,分离骨折位置,“咔嚓”一声,用轻巧地猛力瞬间复位骨折位置。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正中要害,这是中医正骨的精髓所在。
手法要准、快,刚柔相济,如何用力,分寸如何把握,全在医生手上。
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掌握。

每隔一段时间,王和鸣就会带着正骨专家到福建泉州的南少林寺进行义诊。
现在愿意出义诊的医生很少,大师级的老中医更是难得。
前来就诊的不仅容易患骨伤的习武僧人,还有远近慕名而来的乡邻。

南少林寺是南少林骨伤流派的发源地,一代代高僧大德在这里留下印记。
普济众生,施惠于民,这是每一位传人必须牢记于心的宗旨。
常言道,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医术固然重要,比医术更重要的是仁心。
如果一个医生兼具高超的医术与普济众生的仁心,那就是百姓的福气了。
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针灸,通过对人体穴位的疏通针刺,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
石学敏讲,“一手拿着针,手如握虎,捏针要非常紧,不然非但没治好,也把病人给扎死了。”
可见,针灸术是一门精确到毫厘的极致技艺,成败生死,都在分寸之间。

遗憾的是,上古医书并没有对针灸的具体手法做过多描述。
这是传统中医保守的一面,故意遮掩真谛,不暴露给后人。
石学敏为了探索中医针灸手法的量化标准,推广给更多的医者,惠及后世,
他带领团队,以民间多发的脑中风病为切入点,耗时15年光阴,探索出了针灸量效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石学敏将其命名为“醒脑开窍法”。
石学敏的目标很远大,要做现代的中医奠基者。
他说中国的整个中医药学应该有新的起步,做这些会让他心里感觉安慰。

中医的神奇在于,它无法用一种方式,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面对上千种药材以及复杂多变的病情,对于医者来说有太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他们去探索。
这其中就包括将西医运用于中医的探索。
纪录片专门在最后一集,讲述中医与西医的殊途同归,讲述二者的互通有无。
医学的开拓与发展,也是医者对病人的一份责任与诚心。

纪录片共12集,所讲本草众多,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尽述。
《虫行》《毒攻》篇,讲了蟑螂、蚂蝗、中华大蟾蜍等作为中医药材所具有的奇效。
比如,美洲大蠊做的康复新液。
很多中医典籍提到,上古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本草入药,需要无数医人以身试险。
中药学便是在一次次毒与药的分辨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中描述过古人“以身试药”的过程。
“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大自然的万物,就这样经由先民的牺牲和医者的智慧,神奇地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药。
说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与病魔做斗争的产物,一点也不夸张。

但是现在的中医却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中医不是后继乏人,是后继无人。
中国圈养大熊猫300多只,而拿得出手的名老中医比圈养熊猫还少。
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张灿玾教授曾说,“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
不是完美的完,是完蛋的完。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曾致信中央领导:
“不少老中医反映说,老一代中医去世后,中医即可能被西医‘消化’,而走上灭亡。”
造成如今的现状,原因复杂,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可曾记得,2003年,中西医结合对抗“非典”的事迹?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巨大价值,比如,工作压力大、心情易低落的年轻一代更需要中医养生。
衰败,同时也孕育着希望。
援引范行淮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中的见解:
如今,很多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发掘和诠释,那么中医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能否重获新生,拭目以待吧。
(想看的爱奇艺有)

几千年的文化血脉不能失传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