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国庆游记(其一)——镇江之行

国庆游记(其一)——镇江之行

阅读量:3744726 2019-10-24


  假从期苏州回来后,对江苏的美景念念不忘,遂又动起了去江苏的念头。
  节日前夕的那一晚,不少人踏上了回家或者是度假的路,车站自然是人满为患。大家正讨论着明天盛大的阅兵仪式,我是人海中的一份子,我想:走遍祖国的每一寸山河,那将是我的荣幸!我作诗一首:
君渡长江南,置身江南中!愿为林园主,一岁几朝休?
夜晚,坐着硬座,一夜没睡。一路南下,穿过了蚌埠龙子湖,呆滞的眼神看着窗外。直到车急速穿过南京长江大桥,停靠在南京站,接下来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就像连成线的项链,串在长江南岸,放射着无限的光芒。
顺着南京南下,第一站就是镇江,那个满是醋坛子的地方,但我眼中的镇江不只有醋。还有剑光下的浪漫,有神话里的爱情,还有的故事待我慢慢说来。
(一)在镇江的事儿
来到镇江,润州区、丹徒区、京口区都是镇江的曾名,但京口一下子把我和镇江的距离拉近了。一下子想到了太多名作。有词曰:
《南乡子》(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长江南岸,如今尽是一片繁华。风云岁变,曾经的这里却是雄志爱国感怀的宝地。京口三山,联排相接,山的北岸是南下的长江,水流不快,谈不上汹涌,却依旧势不可挡,执意流去。

(镇江站)
顺着前人的名作,我选择了先看看北固山。上山的阶梯很普通,黄色的石纹一步步引领行人而上,地上有些滑,浓郁高拔的树木让人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的心情是平淡的,在大自然的拥抱下很难去感受历史带来的激昂情感,慢慢的路两旁有了旌旗,写着关于北固楼的诗句。我仔细的品味着名作,后来居上的人不是特别多,估计都在家看阅兵吧。从身旁经过的人也时不时讨论着今年的阅兵仪式,曾想多少人恃江拒敌,气势恢宏。一路上,每一步都是充满期待的。从郁郁葱葱的草木到古朴巍峨的楼瓦,不过十几分钟。山顶上隐约还能看着来时的路,尽是岁月的古色。不过,那只是登山的路。登高望远,尽管树影蔽遮着长江对岸的风光,却不忘长江长流东去的泛波,想着辛弃疾写下的豪言壮语,自然是感慨万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自然是吟于口中,如今的对岸高楼大厦尽是一片繁华,但在我眼中,他就像南犯的金兵,虎视眈眈。站在山上,辛弃疾的那片豪情,打动了我,那份担当,那份满是大宋社稷的胸怀,就像树影所遮的长江和对岸,即使不能完全看清,也依然能想象出壮阔的场面。就像一个人,也许你遮住了他的双眼,漆黑的一片什么都没有,但是内心的波涛汹涌永远只是在自己心中,衣冠面前是毫无波澜的!而诗句就是那平静的江水掀起巨浪,把情怀留在山上,名垂青史!



(透过林隙看长江)
激昂的情调把这座山定格在了南宋,如果把时光向前推移,再看看侧旁的红柱长廊,就会知道这里也曾有过铁汉柔情。“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就来源于此,不过那只是小说故事罢了。但刘皇叔远驾娶孙小妹,成为了永远的佳话。这段佳话的背后是刀光剑影,真可谓凶多吉少,最后在吴国太的保护下,成就了美满的婚事。看着边上的甘露寺,还有试剑石,孙刘两人一剑劈下,是沉默下的较量,还有那些模糊的石牌文字,还有神圣的阁楼,可以说是曲折而又充满韵味的。看着今天充满锈迹的老铁塔,以手抚之,真想回到那个时代,回味曾经的故事!




(不断修缮的古铁塔)

(向里走去,便是甘露古寺)

(此图来自网络)
对于北固山,我是充满历史的敬重与对往事的回忆的,只怪我简陋的文字不能更好地留下美好的篇章!站在祭江亭旁,北固楼下,把浪漫与豪情收进胸怀,看当下,真是一片繁华!我还记得正在远方阅兵的天安门,正在庆贺华诞的人们。浮尘与安静却无法抑制激动自豪的心情,这里的历史带给了我喜庆和信心。此刻,微风、细雨、微冷!任往事浮尘,阴雨天下的江南带给我的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民族的热爱!在此,作词一首:
阳台梦·北固楼
江南古渡,京口曾留步,今日风光如故。远舟北固客东吴,小妹随,定西都。
英雄旧赴昔朝路,隔岸登亭赋,志生遗梦垂千古。岁诞山河。赠往岁,驾长途。
没有古街的江南水乡是不完整的。镇江亦是如此。西津渡古街是镇江的标志,向北看是金山,金山背后流淌着浩浩汤汤的长江,再向北就能看瓜州古渡重重向北直到南京的钟山,可以说是山水相间,一山隔一山。你一定听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话。王安石这首《泊船瓜州》对绿字的雕琢,使下半句成了千古名句,可是上半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便是在西津渡写下的,当然这里还和韩世忠、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诸多名人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古渡,承载过“永嘉南渡”流离失所的人民,抗拒过江北的金兵……如今江潮已落,不再像以前的样子罢了。


(国庆节时的镇江街头,人少清净,国旗飘扬。)
古渡的开始得从一栋西洋楼开始说起。近代洋枪洋炮的火炮,让原本繁华的镇江蒙羞了。坐落在高处的山丘上坐落着一组洋式建筑,今日的镇江博物馆回到一百多年前,是英国领事馆,在小山上,俯瞰古渡,风景优美,也许站在山坡上也有一些高高在上的意思吧,向下看中国的百姓,想一想多少有些羞耻。但终究主人换了,留下空楼,供来往的游客欣赏,回忆当初的不堪岁月,不过客观上也留下了英国建筑,站在观光台,下面的花园簇拥着中间的喷泉,在优雅的环境先环顾了古渡全貌,倚在栏杆上,拍下一张照片,若干年再看一定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曾经的英国领事馆,有着典型的英式风格)
阶梯一层一层,总体来说已是比较平整,但是走过巷头,我的脚下埋藏着历朝历代的路面,一层又一层越来越厚重,从泥石路,到铺上石砖见证了时间的不断推移。另外阶梯中间的小斜坡是一道“分界线”,听说有古老车轮碾压过的痕迹,回看照片,确实如此,我的眼前仿佛出现着拉车的老汉戴着草帽,披着毛巾,一点一点前行。我明白走在当下,也是走在前人的路上,不断前进,发展。
兜兜转转,路的两旁是成排的锅盖面店,恕我无知,也许是镇江的醋太有名了,作为中国十大名面,我不曾有所耳闻。据资料上说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如是而已。作为一个游客,自然是感到新奇,一碗热腾腾的锅盖面再加三两米糕,可以说已经是非常丰盛了。虽吃不出什么特殊韵味,但是心里还是很满足,也许美食爱好者的快乐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这里推荐一家市中心的大华面馆,有名的老店哦,排队的人络绎不绝)
坐在古街边上的店门口,抬眼是背后的小山,古街通到了那里,山就追到了那里,一路上,山上的古寺时而浮现,尽管有些已经是破败不堪,他们是历代战火的幸存者,展现在我们眼中,很是不易!这里印象最深的是元朝遗留下来的昭关古寺。这是一座不一样的寺庙,是全国唯一的过街白塔,面对这里,初看以为只是一道门,面对它,只是一道拱在头上的塔,没有佛像,没有烛火,也许真的是战争和岁月让它不再像过去繁华,拱门式的特色,留给了我无限的遐想,走过它,看一看接下来繁华的店铺,宁静沉重的在此留下了终点。右岸是整齐的房屋,整排房屋的檐角和青瓦像叠在一起的细线,一望无际,直到山的另一头。有这样颜色的房屋,在现在看来是宝贵的!直到一家醋坛店,通向了繁忙的十字路口,古典巷道走向了尽头。






如今的西津渡已经与长江远去,但西北处的金山没有因此分离。对于金山,很多人都来这里游玩,为镇江三山之首。江天禅寺的烟蜡眼花缭乱,连绵不绝。法海高僧和白娘子的传说,也自然是深入民间。可惜我对佛法没有太大兴趣,不能分享太多,也自然没有进禅寺,后来看了别人的分享图,我还是有些后悔的,自上而下看,俯瞰全景,黄色的寺墙夹着狭长的上坡路,把全景收纳在其中。依山而建的寺庙赋予了雄阔的视野和美好的传说,山下的殿宇后堂衔接在一起,亭台楼阁在四周展现,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景色壮观,气势雄伟,这寺把山笼罩在寺中。因此有“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评语。这应该是金山对我最深的感触。





(白龙洞。据说这个洞是天然存在的,进入这个洞能直通杭州西湖,于是便与白蛇传在杭州的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说了古代英雄的壮举,神话的浪漫,我最后想说的是江苏大学。偏居江岸,听不见市内的繁华与喧闹,充满了文艺的尚学气息。标志性的图书馆向东西展开,显得格外有气势,沿途要经过一片荷塘,尽管微雨秋凉,荷叶仍然充满活力,翩翩起舞,很有江南的韵味,再近一些就能观摩图书馆了,千百扇窗户放射出白光,犹如星光闪闪,正堂的旋转楼梯缠绕着向上画出曲线,站在楼梯上面看书的样子,很专注传神,为他们所惊叹,后来走过了后山,看过了花园,享受乐团的歌舞,欣赏女孩投入男生怀抱后静静走过荷塘的样子,随着马路缓缓走出校园,充满羡慕,却也不对现实充满遗憾!作为看客,我送上诚挚的祝福,在公交站台,和即将坐上不同公交车的同学静静等待,恐怕,这是和镇江最后的交际!

    (图书馆内的旋转楼梯,只能在外面观看)

(江苏大学校门)

(图书馆颇为壮观)

(美术学院文艺气息浓厚)



(心爱的纪念品)

当然还有南山、焦山、梦溪园等景点,人才辈出,自然留下不少印记。我不曾满足,却也明白,留下一点空缺,是最完美的形态!远望江北,再见江南!(最后一张图还是要推荐镇江的醋,真的很棒!)

(图文多原创,引用皆注释清楚!)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