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18世纪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告

华东师范大学18世纪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告

阅读量:3738221 2019-10-24


华东师大18世纪国际研讨会
(暨第二届18世纪研究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与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定于2019年11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18世纪国际研讨会。2018年秋天,华东师大中文系首次主办有关18世纪研究的学术会议(即“18世纪研究高峰论坛”),聚集起一批国内在18世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文学者,今年,我们会在第一次会议交流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有关“全球18世纪”的探讨。
 
本次研讨会将集结50名左右学人围绕18世纪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跨学科、跨语种交流。这些学人大多有英、法、德等语言背景,分别专攻文学、历史、艺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清史等研究领域。国际18世纪研究学会会长Penelope Corfield[英国]、中国学者江宁康、耿幼壮,以及美籍华裔学者王小良将做主题发言。
 
作为西方“早期现代”与“现代”时期的分水岭,18世纪是当代西方许多重要思潮和文化转折的发生期,往前可以溯源至文艺复兴时期,也对19世纪及之后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宽泛理解的18世纪一般被称为“启蒙时代”,同时被冠以“理性世纪”和“情感世纪”等称号,也是中西发生政治、经济和文化“大分歧”的时期,具有极其复杂的多元特性。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会议和工作坊推进全球18世纪文化和观念史研究这个跨学科、跨语种工程的方法论和实践层面探讨。
    
本次会议将于11月2日早晨正式开始,延续一天半。会议地点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中文系。本次会议向公众开放。
18世纪国际研讨会
(暨第二届18世纪论坛)
会议议程
11月2日(周六)
中文系4430报告厅
第一场分组讨论
情感与认知I  
中文系 4330会议室
主持人:范一亭  整理人:李佳桐
中西交流I 
中文系4235研讨室
主持人:任国征  整理人:王伊淇
第二场分组讨论
18世纪法德思想史  
中文系 4330会议室
主持人:历伟  整理人:杨稚梓
18世纪法德文学史  
中文系4235 研讨室
主持人:王冬青  整理人:沈亚男
汤姆·琼斯专场 
中文系4255 研讨室
主持人:陈彦旭  整理人:朱宾忠

11月3日(周日)
第三场分组讨论
情感和认知II 
中文系4330会议室
主持人:陈西军  整理人:刘晨
中西交流II
中文系4235研讨室
 主持人:吴瑞林  整理人:王伊淇
斯威夫特以及漫长的18世纪  
中文系4255研讨室
主持人:彭建华  整理人:陈彦旭

特别鸣谢:刘意青(北京大学)、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加明(北京大学)、胡振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日华(南京大学)、Lise Andries (索邦大学)、孟华(北京大学)
其他参会人员:周萍、孔令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特邀)、范昀(浙江大学)、龙佳(厦门大学)、周艺琛(武汉大学)、黄靖(武汉大学)、黄心红(武汉大学)、程弋洋(复旦大学)
友情支持:霍盛亚(中央财经大学)、杨松涛(河南大学)
会务召集人与联系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联系电邮:wenjinenglish@gmail.com
 
会议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学术指导:
《国际比较文学》期刊
 
2019年10月20日
部分嘉宾介绍
Penelope Corfield: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历史系荣休教授,现任国际18世纪研究学会会长(英国18世纪研究学会前任会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大历史学会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历史学和1600年之后的英国历史,专长囊括英国城镇史、选举史、职业史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也是“大历史”观念的创建者之一。著有《英国乡镇的影响 1700-1800》The Impact of English Towns 1700-1800(1982);《英国的权力与职业》Power & the Professions in Britain 1700-1850 (1995;1999);《历史的时间和形态》Time & the Shape of History(2007)等专著。1998年牵头创建了威斯特敏斯特地区历史数据库1998年,目前仍然长期领衔“伦敦选举史1700-1850”这个研究项目。身为欧洲科学院院士,Corfield教授在英国和欧洲学界影响广泛,兼职众多,在推动18世纪研究的全球化方面功勋卓著。
耿幼壮: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世界汉学》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跨学科研究与文化研究。近年来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翻译的诗学》(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A Poetics of Translation: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co-ed.,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6)《敞开的视界——跨文化与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Between East and West / Word and Image(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5)、《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江宁康: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文学硕士、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目前研究重点为西方启蒙运动、文学经典和文艺美学。已出版专著6部,中英文论文50余篇。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17-19世纪欧洲思想史和社会史,主编“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剑桥学派概念史译丛”和“欧洲思想史译丛”,出版著作有《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密尔〈论自由〉精读》、《语境·概念·修辞---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主编《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论》,《概念的旅行:跨越中法和欧亚学术会议论文集》(法文版,和巴黎高师Michel Espagne教授共同主编,巴黎高师出版集团 2018年);合著教材《工业文明的兴盛》;现任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王小良(王学良):博士,纽约皇后图书馆劳瑞顿分馆馆长,圣约翰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儒学在海外研究院院长,美国夏威夷州历史教育理事会理事。他长期致力于中华文明对美国早期发展的影响研究,已发表了30篇论文。其论文如《东方的思想:美国国父与中国智慧》、《富兰克林与中国:关于富兰克林对于中国文化的借鉴之研究》分别发表于《弗吉尼亚亚洲研究评论》、《印度东方学研究杂志》,日本国士馆大学主办的《亚洲研究杂志》等美国、印度、日本以及欧洲的学术杂志。王小良博士的一些论文已经被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选为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高中的哲学,历史,文化课教材。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对他的研究都作过报道。美国,欧洲,日本的一些著名学者在其著述中也多次引用他的研究论文。他也应邀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发表演讲。
排版|姚舒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