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铺就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阅读量:3738077
2019-10-24
——武邑县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纪实
编者按:近年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武邑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他们依靠科技支撑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趟出了一条富有武邑特点、体现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全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罕见的红梨外观可人,酥脆清甜,按个儿卖;千亩韭菜采用先进物理除韭蛆技术,不施农药,绿色无公害;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黄口大枣,使用古法种植,结出的果实色泽光亮、枣香浓郁……金秋时节,在武邑县的现代农业园区里,除了扑面而来的果香,还有浓浓的“科技味”。
武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武邑县委、县政府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培育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京彩西瓜、蜜汁油桃、麻酱西瓜、武邑红梨、黄口大枣、高油酸花生、武邑黄瓜等“名优新特”品种深受都市消费者青睐。
新品种夯实发展基础
在占地万余亩的武罗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有个“梨品种园”,里面每一列梨树都有自己的一块“名牌”——沂蒙金梨、全红梨、粉红香蜜梨、初夏绿……站在不同队列里的梨树,枝头摇曳着颜色、形状、大小各异的果实。
“我们这个品种园里有46种梨树,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的各地有代表性的优良品种。”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张存在站在硕果累累的梨树旁介绍,之所以引进这么多品种的梨树,为的就是选育出更好看、好吃、好种的新品种。
武邑县有2000年的种梨历史,是传统的梨产区。2016年,武罗合作社引进了稀有的红梨品种。“今年结果的是我们实施高接换头技术的280亩试验树,这是第三个年头。从挂果情况看,这个品种结果性能相当不错。”张存在介绍,梨园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树下全部采用生草制,追肥浇水采用精准水肥一体化小管出流,水肥均衡,增产效果明显。
优良新品种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去年,武邑县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县内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与研究所进行对接洽谈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合作内容不断拓宽深入。2018年,研究所授权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奥红一号红梨苗木及果品的开发、生产、繁育、销售和经营。奥红一号红梨是以早酥红梨为基础的优质芽变品种,也是白梨系统全红型梨新品种,填补了国内全红梨品种的历史空白。
目前,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武邑县建立了100亩的果树实验示范基地,已成功推广5类梨果品种。同时,还积极培育审定丹霞红、红玛瑙、早红玉等8个新优梨果品种。从今年4月开始,研究所对武邑红梨进行了杂交育种,培育出了幸水奥红一号、丰水奥红一号、库尔勒奥红一号等新品种,不断推进红色基因与品质基因的最佳组合。
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支持下,武邑县积极申报成立河北(衡水)梨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5月已通过省级专家论证。8月份,武邑县首届红梨文化节暨全国梨产业现代栽培管理现场会成功举办,以梨为媒,进一步叫响“武邑红梨”品牌。来自全国各地的果树专家和20余家电商平台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同为武邑红梨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武邑县委县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和推广下,武邑红梨种植规模从最初的700亩已发展到现在的4万亩,武邑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梨种植基地。
新技术提供科技支撑
韭菜的天敌是韭蛆,传统的方法是用药物来灭杀,因此韭菜农药残留一直是令人忧心的问题。在武罗园区的千亩韭菜田里,每亩地里都放置着二三十块小黑板,正是这些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黑板,才使得今年的千亩韭菜田没有出现往年韭蛆爆发的现象。
原来,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植保所的专家,在此推广应用了黑色粘虫板诱杀和覆膜日晒高温灭韭蛆两大技术。黑板诱杀技术是利用韭蛆成虫对黑色有较强的趋性,用黑色粘虫板高效诱杀韭蛆、种蝇等多种害虫;覆膜日晒高温灭韭蛆是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将韭菜地面以上部分割除,然后覆盖蓝色无滴膜,保持膜下高温持续4个小时以上即可杀死韭蛆。两种方法配套使用,可以有效防控韭蛆的卵、幼虫及成虫。
今年7月,省农林科学院还在武罗园区组织召开了韭菜绿色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耿保进研究员,给60多位农技推广人员和韭菜种植大户介绍推广了这两项先进高效的新技术。
“以前为了治韭蛆,打药、人工都增加费用不说,还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武罗园区负责人武树茂笑着说,现在用了这两项新技术后,不用打药就能控制住韭蛆,每亩地还节约防控成本500元左右。韭菜郁郁葱葱,没有干尖黄叶,翻看韭菜根部也难寻韭蛆的身影。
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武邑县政府与省农林科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5个科研示范基地;建立了衡水市首家农业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邹学校在工作站主持开展工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为药材、花卉种植提供技术保障……
有了科技保驾护航,武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武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善“一心、两带、四区、多点”的产业格局;古枣清凉园区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休闲采摘等产业;武罗现代园区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绿色加工和休闲采摘,突出武邑红梨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泰昌农业园区主要抓好设施蔬菜生产和红薯种苗繁育……
“目前,全县共有26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0个。”武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石华康介绍,各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原则合理发展,三产有机融合,已形成了生态种植、休闲观光、绿色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结构。10月12日,全市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现场观摩会在武邑县召开,各县市区相关负责人来到武罗现代农业园区、武邑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地观摩取经,纷纷赞叹武邑县在品牌运营、管理模式、科技运用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武邑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为全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新模式构建产业生态
眼下,正值枣子收获的季节。在武邑古法创“枣”农业园区里,一排排百年枣树错落有致,黄口大枣成串成串地挂满树枝。游客们弯着腰在树间穿行,摘一个放在嘴里,声音脆响,甜入心底。
园区所在地龙店镇朱家庄村,周边二三十里土壤膏腴,龙治河绕村而过,有着黄口大枣的千年种植历史。2万余棵枣树密布朱家庄村和韩庄村周边,其中百岁以上老枣树300余棵,最年轻的枣树也有六七十岁。
然而由于枣林产权分散于各户村民之中,无法集中管理经营。加之近年来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枣林疏于管理维护,病虫害肆虐,枣树一直没有产量,无法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县农业农村局的规划指导下,两村引导村民自愿将各户所有枣树及枣林地经营权流转出来,以保底加分红的方式保障流转户的合法权益。枣林地及地上枣树由衡水梓航农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大枣特色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大枣产业化深加工和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武邑古法创“枣”农业园区。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李振基教授了解到园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率团队到园区进行考察后,在园区设立了大枣生态种植研究基地。在设施黄口大枣种植园,枣树全部采用低枝矮化栽培,设立罩育棚、防鸟网,树下小管滴流节水灌溉,利用物理、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大枣产量和品质。同时,厦门大学提供市场支持,使黄口大枣融入厦门大学农产品电商平台,保障了农民收益。
园区还深入发掘“枣神护驾”和“虫蚀造字”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村落民居,重点打造千年古枣树观光、虫蚀文化研究院、黄口大枣古法加工坊、古枣采摘园等精品景点,形成观光、文化、采摘、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用科技解决产业问题,为农产品贴上“绿色”“优质”“智慧”的标签,就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的精准对接。目前,武邑红梨已获批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并被河北省命名为区域公共品牌,黄口大枣正在申报地理标识认证和地理标识商标双认证;“京彩”西瓜因甜度高、口感好,在今年5月在中央农校举办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一天销售额达6万元;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达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达8个……
如今,武邑县正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以大都市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建立大规模的新产品新技术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不断优化提升高端农产品生产能力。“科技为武邑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全县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石华康说,接下来武邑县将继续打造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真正实现服务都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编辑:田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