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民科肖新华教授谈到: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糖尿病患者依然接受传统的“序贯疗法”,即在确诊糖尿病后,首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在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后,再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药物二甲双胍等药物进行治疗。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造成我国目前糖尿病治疗血糖达标率如此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我们传统的序贯治疗理念相关。因此,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治疗理念均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应重视早期联合治疗。
我个人认为,《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专家共识》的制订应该说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专家共识》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
及时性 众所周知,目前,在国际上,权威的糖尿病管理指南都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而且,这些指南越来越强调早期联合治疗,这样,就可以以达到更好的促进血糖达标的目的。
必要性 荣获2008年度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最高科学奖项——Banting奖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Ralph DeFronzo教授曾提出“八重奏”的致病机理,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十一重奏”、“十三重奏”的致病机理。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并非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当然,基因突变等造成的糖尿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都是非常复杂的。
特别提醒:临床上的糖尿病药物,一般只针对糖尿病发病的部分作用机制,不能针对所有的致病机理。因此,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治疗需求上看,应多种药物早期联合治疗,以便同时改善多个病理生理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获得更大的临床益处。
近年来,随着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降糖药物的陆续上市,为联合治疗提供了更多药物的选择,临床上日益强调早期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专家简介:肖新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社区常见慢性病管理及费用控制”项目百名专家团专家,卫生部“十年百项”冠心病血脂干预技术推广项目专家。
医疗特长为内分泌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以糖尿病诊治为专长,长期从事糖尿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研究。
参与多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包括《协和内分泌代谢学》、《临床疾病诊疗常规》、《老年病学》和《内分泌病治疗临床禁忌》等专著的编写,为《糖尿病现代治疗学》副主编,发表论文及综述200余篇,其中发表在PNAS, Diabetes Care和Metabolism 等在内的SCI文章40余篇。 主持申请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现任现任《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中文版副主编、?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er?、《Chinese Medical Journal》英文版编委,《中华糖尿病杂志》、《内科急危重杂志》、《国际糖尿病》、《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和《武警医学》等杂志编委。 兼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