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王鸿昀教授带领师生来到我区小站镇调研,在津南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晓静的陪同下,通过传承人讲述小站镇的历史、小站稻挠秧的技术动作、现场互动让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津南区独特的《小站挠秧号子》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加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专业院校的联系,更好地挖掘研究天津地区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彰显天津本土人文特色。
《小站挠秧号子》是小站农民种稻挠秧时,在秧田里唱的号子,曲调由安徽流传过来。在津南区传承百余年,是小站镇垦植小站稻过程中,先民们在水稻中耕除草时,以哼唱号子的形式来稳定挠秧队列的步调,避免荒疏,并提高劳动者的兴奋度,以缓解疲劳的民谣。后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创编,逐渐形成今天的《小站挠秧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