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问
2018年是我阅片量最高的一年,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我参加艺考的年份,也更是因为在经过系统学习电影的基础知识后,我有了更多的理解。
那么,今天,就来聊聊豆瓣8.7分,我心目中最喜欢的剧本——《三块广告牌》吧。
虽然并未摘得第90届的奥斯卡奖,但《三块广告牌》依然是满载而归,获得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75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剧情片与最佳编剧奖、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等诸多荣誉。在我看来,《三块广告牌》就像白酒,入口有些干冽回味则是醇绵,非常值得细细品来仔细琢磨。
这是讲了一个女主人公因7个月内仍未知道女儿被奸杀案件的一丝丝线索,愤怒之下租借了三块广告牌控诉当地警局,矛头直指当地警官威洛比,谴责警方失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立场、矛盾、误会,最终在理性、爱与宽恕的调节中,走向平静,原本那些势不两立、因方式错误而互相伤害的人也成为了同道中人。
《三块广告牌》的女主在影片前半段总让我不自觉地反感着。我反感她不是因为她竖起了示威似地三块广告牌——这种方法一不犯法、二不害人。我反感她,是因为她试图愚昧地束缚民意,想要把所有人拉进她的生活。
但是这部标榜挑战权力机关公信力的电影的剧情发展颇有点《杀人回忆》的意思,但它的重点也许和我喜欢的《黑处有什么》一样并不在杀人凶手是否归案,而是在乌云密布之下,演绎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生活。
马厩前自杀的警察局长
我明白病痛对人意志的摧残,所以我无比尊重顽强对抗病疾的勇士,却也尊重向苦痛低头的平凡人。剧中的警察局长受胰腺癌折磨,在广告牌被竖起之时就已只剩寥寥几月的生命。在他带着两个女儿和妻子共度美好的一天假期后,他在马厩前开枪自杀了。
在临死前他写了三封信,一封向家人交代后事,一封向女主致歉,一封鼓励警局中原本的暴力“阿斗”。他是个好丈夫,家庭美满;他是个好领袖,在小镇上人缘极佳;他也是个无能为力的普通警官,只能顺藤摸瓜跟着线索查案,却始终无所进展。我的泪点在就在于他的平凡和真实,看过了美国电影里太多的英雄主义,却悄悄地被一个普通人的人设戳中心窝。
他的字里行间以及他的做法都充满了黑色幽默,他的死,真正塑造了女主角和男配角。有人说这是今年政治最不正确的电影,但我认为他恰恰是政治正确的化身。
燃烧的广告牌
女主角竖起的三块广告牌,初衷或许是为了监督警局、提高曝光率,但之后却演变成了她心中对于正义的向往。当这一信仰式的实体被人一把火烧掉的时候,她愤怒,却也没有向现实妥协。人性的闪光点之一就在于对真理的秉持,而她从未放弃过。当她被害者家属的身份被逐渐淡忘后,她那种非“哗众取宠式卖惨”的做法也让人对她大大改观。
要知道实用的行动比以泪洗面管用多了,坚持不妥协也比始乱终弃困难多了。这种不浮夸的演绎方式,让我看到了意志在女性身上的高度体现。
医院中的仇怨和解
警局那个带有轻微种族歧视的暴力“阿斗”大篇幅地演绎了本片中的暴力美学,却让我们在医院里看到了人性至柔的一面。被他从二楼窗台丢下去的广告公司老板意外和被炸伤的他住在了同个病房,当对方向他递来橙汁(甚至贴心地插上吸管)时,我在心里默默觉得:这实在是太美好了!
然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二者的利益共边、个体经历相似时,仇怨自然烟消云散。
虽然这部片子在逻辑上还有许多漏洞:警察暴打合法良民后仅仅被开除警籍、女主炸毁警局后仍旧逍遥法外、美国小镇没有监控系统……这些细节没有得以合理解释,是遗憾,也是剧情发展的必要bug,但是我是一个信奉性本恶的人,在这之中看到了人性后天演绎出的至善至柔,看到了一个惨案背后的温情,看到了七八个丰腴的人物形象,看到了对于绝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仔细想想,也许这就是一个乌托邦小镇,纯粹的人文社会才会在穹顶之下酝酿出至臻至纯的人,也才有了那些逻辑上不容出现的错误。
最后,当你完全站在丧女之痛的母亲这边时,你才发现她也可以是一个加害者;当你以为警长就是如广告牌说的懦弱无用,你才发现他也正在自己的生命旅程面对死亡;当你以为种族歧视的白痴警察已经没救了,又发现他竟因为一封信而完全改变。
没有谁是绝对正义,没有谁是绝对邪恶,奉爱之名,可以善也可能是恶。人性之中互不能理解的荒诞,构成了这个社会。
或许这部电影只是想揭示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幸来源于人与人缺乏的包容和理解,而你却不能阻止它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