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四级联创”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级联创”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阅读量:3620489 2019-10-21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等国家、区、市、旗四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中国农业大学等7家科研教学单位,2家宣传媒体,9家新型经营主体和27家涉农服务组织,构建“四级联创”农业科技服务团队,针对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肥药用量高、水资源效率低、地膜残留重、农民增产增收难等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全过程管控,全产业融合,全区域推进”的发展思路,在面源污染防控、绿色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脱贫攻坚、党建引领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搭建助农平台,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四级联创”服务团队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在技术推广、政策支撑、人才引进、平台搭建和资金保障等方面优势,团队横纵联合、上下贯通,积极发挥农科教企各自专业特长,构建融合发展、联创助农服务平台,以平台促发展、定目标、拓思路,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先后在乡村农社、田间地头开展“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等系列活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选派6位年轻技术骨干到杭锦后旗挂职锻炼、协调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校和行业内顶级院士,不断壮大联创厚度和宽度,带头抓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联创助农,一整套促进工作落实、严格责任管理和推动工作质量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推动了绿色生产技术落地,为全域绿色发展工作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谋划绿色发展之“策”。团队坚持“瞄准靶向、因需施策”原则,对沿黄灌区4市12个典型旗县2537个农户168项生产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摸清河套灌区肥药过量使用、地膜残留、盐碱地利用、秸秆不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不匹配等系列问题及成因,对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子系统分析梳理,建立农业资源台账,联合开展定向试验、集成示范、协同推广,逐步构建了“控肥增效、控水降耗、控药减害、控膜提效、畜禽粪污循环化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改良盐碱地和提升耕地质量”为主的“四控两化一改一提”绿色技术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服务和技术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三是注重技术集成,推进绿色发展之“技”。“四级联创”示范服务团队紧密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生产绿色产品、净化产地环境为工作目标,从“水、肥、药、膜、秆、粪”六方面入手,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集成了一批主要作物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在主栽作物上,集成了玉米“一核八辅”、小麦“两推三防一减少”、向日葵“四推三控”等技术模式3套;在控肥增效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控肥增效、改土培肥+精准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模式3套;在高效节水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井黄双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在控药减害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控药减害”综合技术模式;在控膜提效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控膜提效”技术模式;在畜禽粪污循环化利用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在盐碱地改良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综合改良、“暗管排盐”盐碱地改良、“五位一体”盐碱地改良等技术模式3套;在提升地力上,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耕地质量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四是引育专业人才,夯实绿色发展之“基”。团队从“联”、“引”、“育”、“用”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联结人才方面,联合全国农技中心、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三院两校两中心”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服务团队。引入人才方面,协助杭锦后旗人民政府采取联建、高聘等柔性引进的方式聘任张福锁、康绍忠、吴孔明“3大院士”和国内知名高层次人才85人,为实现县域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培育人才方面,通过研究生实训基地和“科技小院”建设,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7人;通过专业培训,培训区内技术骨干1156人,培育基层科技人员1.13万人次,为全区土肥水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应用人才方面,通过“挂职副旗长”“科技副镇长”和“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环节干部培养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夯实了全域绿色发展建设基础。
  五是强化舆论宣传,塑造绿色发展之“型”。团队采取多形式、多方位、广视角开展宣传活动。团队成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农牧频道和绿野之声广播围绕着“耕地质量建设年”、“绿色土肥水、传递好声音”等几大主题开展专题宣传,同时CCTV-7、新华社、农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均对“四级联创”服务模式和绿色发展示范进行了专题报道。尤其是2018年“四级联创”全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启动仪式暨春播第一耧现场会和2019年“四级联创”全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技小院启动仪式暨春播现场会,进行了电视广播两项全程现场直播并获成功。通过系列宣传,实现了树典型、展风采、促工作的良好效果,塑造了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典型。




  通过开展“四级联创”,集成了“四控两化一改一提”绿色生产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创新了联创助农服务模式,培育了杭锦后旗全域绿色发展示范典型,加快了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步伐,引领了全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集成了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从“水、肥、药、膜、秆、粪”六方面入手,开展试验示范,攻克技术难题,集成玉米、小麦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14套。研发构建了“四控两化一改一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并向全旗辐射,同时带动了全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生产集成技术落地,2018年带动全区标准化生产面积4790万亩。
  二是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发展。团队通过科技园区和绿色生产标准基地建设,带动全区45个旗县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44个,示范面积81.6万亩,推广面积4790万亩,全面推进了“四控两化一改一提”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仅巴彦淖尔市4年累计推广面积达2800万亩,累计减少化肥用量2.7万吨、节水1.4亿立方米、减药36.2吨、减少地膜残留0.28万吨、消纳畜禽粪污4320万吨、秸秆资源化利用2580万吨。团队引领了全区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和应用。
  三是引导了绿色生产制度出台。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了绿色生产发展制度的出台和创立,引导地方和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四进措施”深入开展“四控行动”的通知》等10项绿色生产发展制度。
  四是创新了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团队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了“四级联创”岗位专家临时党支部,探索“四联四进十带头”党建业务融合工作机制。同时打通行业领域屏障,厚植联创理念,创新形成纵向上下贯通的技术推广模式、横向优势互补的研发集成模式;靶向协同推广的成果转化模式。
   五是塑造了“乡村振兴”典型。团队深化服务模式,内蒙古土肥站连续选派两任“第一书记”入村扶贫,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产业拉动、结对帮扶等方式,全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4300元,21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400元增加到6900元,实现稳定脱贫。同时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团队通过搭建爱心桥、修建爱民路、创建便民图书馆、村容环境治理等多种方式,树立新村规、营造新环境、塑造新风貌、建设新农村,推进乡村振兴。

欢迎关注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我在这里等你哟!

1
推荐阅读
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增产效果明显,内蒙古刷新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纪录
内蒙古举办农业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田产量调查和技术评价活动
无膜浅埋滴灌技术,一个产粮大市的“旱地突围”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