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原创 | 汉服——国之颜面

原创 | 汉服——国之颜面

阅读量:3613610 2019-10-20



9月23日下午3点,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唐人街,出现了一群穿着中国汉服的黄皮肤年轻人,他们挥舞着国旗,和着古筝、琵琶、二胡等纯中国乐器演奏的伴奏,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海外,为祖国献上祝福。
为了这次《我和我的祖国》海外汉服快闪活动,所有人穿的汉服,都是卓桐舟和同事亲手制作的,除了原有的10多套服装外,还赶工了20套,仅有两人的服装相同,其他的都是不同朝代特征的汉服,足足准备了3个月,以卓桐舟所穿的大红色服装为例,这套明制有凤来仪妆花立领斜襟长袄,光是打样,就花了45天。
衣,向来为生活住行之首。日本人有和服,洋人有西装,而我们中国人,则有汉服。自古,汉服一直都是被老祖宗拿来视为“国之颜面”的东西。
在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无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我深信,留住汉服,就是留住中国人的本。可在如今的中国,几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丢失自己传统服装的民族。在日本,任何一个日本女人穿着和服踩着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会侧目。在苏格兰,一个男人穿着苏格兰短裙也不会让人惊讶。可如果你在中国穿着汉服上街,别人不是以为你疯了,就会误以为你是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又或者认为你是去唱戏曲的,着实让人心痛又无奈。所以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了解中国的这种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不仅如此,关于汉服的史料,也是灿若繁星。
《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
《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由此可见,汉服传承着我们中国人的根本,我们如今很多的文化与习俗,都与汉服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于汉服的传承必须重视。
但我却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只有汉族把自己的衣服弄丢了”。所以我们的汉服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被更多人认可。而在我心中,汉服最美丽的归宿,莫过于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能穿着汉服,不被人们误解为戏子,每个看见的人都明白这是汉服,我们中国人的衣服,在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们都可以郑重其事地换上自己民族的传统汉服,做一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习俗。
现在的我们谈论汉服,目的在于找回属于我们的礼仪与文化,追寻本根,中华文明存在数千年,这是我们的骄傲,亦是我们该有的承担。
很多人说,汉服的兴起是当年那群裹被单的孩子长大了,而在我看来,对于汉服热度的不断提高,的确存在部分跟风的嫌疑,但更多的的确是对于汉服的热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汉服承载着汉族的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极致美学,以汉族文化为思想基础,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切实体现着锦绣大国的风采!同时,汉服使传统文化具象化,增强了中国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更方便的促使我们踏上复兴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道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e青年传媒中心
图文来源
宸宸樊韞
排版校对
苑苑
审核
陈慧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