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西顶学堂 | 《汉字解说》三①

西顶学堂 | 《汉字解说》三①

阅读量:3608043 2019-10-20



自从腓尼基人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发明了字母文字,这二十多个简单易学的符号像潮水一样,迅速向地中海四周蔓延,然后在欧洲辽阔的大陆上,造就了民族文字百花纷呈的景象。
在东亚文明繁衍的广大地区,历史却呈现了另一种面貌,在这片被西方人认为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天地,以中国为中心,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千古如斯地使用着方块字,并且超越中华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影响着几乎东亚地区。
一种文字只不过是一种生存方式的表象和符号,只有我们相信在这方广袤的土地上,数千年运行着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生活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辉煌的例外!
这里曾经埋藏着一个王朝,透过这些三千年前的祭祀坑,车马坑,宫殿基址,以及大规模的王室墓葬群,一个淹没已久的王朝生动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
以前,在世界上对于中国的古史都有一种怀疑的思潮,所谓“疑古”,那么我们的古史怎么办呢?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后来说变成两千年了,有人就写中国两千年史,他不敢写前面。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的通过考古学,那么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首先就确定了商朝的存在。发现甲骨文之后,发掘了殷墟之后,对于商代的存在,而且商代本身是一个有相当高度文明的国家,这两点没有人再能怀疑。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甲骨上的文字是人们对汉字认知的源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发现的同时,更多的未知也走向人们面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文明无法找到关于商朝疆域的详细记载,只能借助甲骨文字中的只言片语和文化面貌的类比,大致描摹出它的轮廓。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栾丰实:
文明现在已经知道,商代所控制的区域是非常大的,西到关中地区,往北,大概能到长城一线,往东没有到海边,差不太多。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雨:
它影响的范围是整个黄河,黄河流域的中心,一直到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北边一直到寻找的内蒙,东北这一带。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几十年来甲骨文的出土却集中在小屯村周边,二十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是个孤立的形象吗?如此成熟的文字,只在这弹丸之地独立生存吗?文字在地域之间会传播,会沟通,会运行吗?没有答案,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第一次殷墟考古开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辉煌成熟的甲骨文,一直孤独地卷曲在殷墟里。
陕西省扶风县和岐山县交界的二十几个村落,在史学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周原。
三千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叫做“周”的部族的聚集地。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百多年来,在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周原遗址,已经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青铜器窖藏就有三十多个,青铜器一千多件,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等,都是国宝级重器,因此,考古学界把这里称作青铜器之乡,但是在197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副馆长曹玮:
发现了一大批西周甲骨文,总量达两万七千多片。经过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其中有五十八片是非刻甲骨,有十六片是非字甲骨,有十九片缀合成九片,这样子下来就是二百多一点,有字甲骨,这一批甲骨的出土,打破了过去“言甲骨必言商”的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的工具,占卜之后,所有刻有卜辞的甲骨都秘不示人,作为王家档案保存起来,再堆埋在窖穴之中。长期以来,考古学界认为,甲骨文是商王室独有的文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而王室以外的人,甚至包括许多方国的首领,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甲骨文。
那么,距离商朝都城千里之外的周原,为什么会有甲骨文呢?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叫做“利簋”,在它腹内底部铸有三十二字的铭文,就是这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却记录了三千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
公元前1046年2月26日,自认“受命于天”,不满商纣王暴政的周武王,联合八个方国,集结五万人马,兵临商朝的政治中心,朝歌城下。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教授李民: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的一个战例,可以说也是最早的一个大的战例。“牧野之战”双方的兵力相当悬殊,按照历史记载说,周武王只有四五万人,殷纣王这边,号称的几十万,所以兵力悬殊是非常大的。
《尚书》用“血流漂杵”来形容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牺牲战士的鲜血足可以使木棒漂浮起来,有史学家推测,如果不是商军中的奴隶在阵前反戈一击,战争的结局究竟如何,还很难评说。相传暴虐的商纣王就在这鹿台之上点火自焚,商王朝六百年的历史,从此划上了句号。为了纪念这次辉煌的胜利,告慰自己的祖先,在“牧野之战”结束后的第八天,周武王下令铸造了这尊传世重器——利簋。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中这看似平淡的八个字,却把周人对殷商丰富的珍藏典籍的羡慕和尊崇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周因于殷礼”,在取代了商的政治统治之后,周朝对于商朝文化的全方位继承,几乎是历史的必然。这样一来,周原甲骨文的谜团,似乎就很容易找个合理的答案。
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副馆长曹玮:
周原甲骨和殷商甲骨文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殷墟甲骨,各期的文字不太一样,但是没有像周原甲骨文这么小的,有的小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程度,所以学者们有称它为中国最早的微雕。尽管如此,它整个的文字系统来讲,还是承袭了商代甲骨文的系统。
事实上,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在周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的铭文,同样能够说明成熟于商的汉字已经从黄河的中游,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延伸到了它的上游,也就是陕西的渭河平原。除了殷墟和周原之外,在当时中国更广大的区域里,还能找到汉字的踪迹吗?
回答是肯定的。2003年3月17日,山东大学考古队进驻大辛庄商代遗址,从第三天开始,一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破土而出。这些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如出一辙,看不出丝毫的地方特色。在殷墟发现,震惊世界一百零四年后,商代甲骨文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教授方辉:
在商代甲骨文当中,母性祖先都叫“母”,那么他祭祀四位母辈先人,他用了四头猪,这个猪也不一样,第一头是野猪,第二头是小猪,第三四头是普通的猪。虽然我们当时发掘的只是残片,还不能像现在这样,对它一个完整的解读,但这些残片已经足够说明,文字,它在商代的时候,它已经不仅仅限于都城,在地方上这些比较高级的贵族,他们也使用文字。
显然,文字并不仅仅属于君王,被封闭在都城里,而是属于一个统治系统。对于都城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任何一个君王都必须伸展开它遥远的触须,才能建立必要的统治。一个新的王朝拉开了帏幕,它吸收了前朝的文化精髓,却改变了中国的统治方式。周朝用分封制来巩固和加强王权的控制力,每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和古代帝王的直系后裔,都拥有或大或小的一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一尊尊象征权力的青铜器,运到了诸侯们的领地。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史官们把一卷卷史册带到了每一个诸侯国。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生长在青铜和竹简上的汉字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伸展。
公元前528年,楚国的重臣令尹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百官缙伸,冠盖如云。在盛会上,一位越人船夫对着子皙拥楫而歌,因为听不懂越人的语言,子皙专门请人给他翻译: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他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船夫的双肩,然后,郑重地把一幅美丽的绸缎披在他身上。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越人船夫放歌一曲,就得到了楚国贵族如此之高的礼遇,而后来西汉的史官刘向,还要很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呢?
春秋时的楚地,指的是发迹于荆山,进而扩大到今天以汉水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多部族杂居的地区,商代末年,一支中原部落向南迁徙到这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并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楚”。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锡兴:
照理说,这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可以把中原文字带到楚人中去,但实际上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楚人的语言和中原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可以从后来的《楚辞》中可以看出来,比如楚人把老虎不叫老虎,而叫“於兔”。所以,标志中原语言的文字无法直接标志楚地的某些词语。
这样的情况并非特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仅长江三角洲以南,就有“百越”之称,虽然不一定有上百那么多,但方言,子方言却多种多样,互不相通。所以楚国的令尹子皙必须依靠翻译,才能明白“越人歌”的内容。既然地区间存在着这么大的语言障碍,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又是靠什么来完成文字统一呢?
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荣辱篇》中指出,“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意思就是说,越人说越人的方言,楚人说楚人的方言,而知荣辱的君子,就应该坚持说“雅言”。把语言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正是希望结束周朝末年文字混乱的状况,进而结束群雄割据,给中国百姓带来的痛苦。那么什么是“雅言”呢?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郑张尚芳:
雅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标准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那么这个“雅”,为什么叫“雅言”呢?“雅”实际上就是“夏”,这两个字古代是相通的。那么当时为什么以“雅言”,这个“夏言”为标准音,认为是正音呢?就是因为当时它代表了汉字的那个语言,就是周朝人,他要学文字的话,只能够向“殷”来学习,“殷”当时也是向“夏”来学的。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就是通过汉字的学习,雅言的学习,把文化的传承就连在一片了。
那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后来成为楚国的贵族阶层,他们自然的熟悉中原语言的,上行下效,能够说“雅言”逐渐成为楚国的丰收,所以楚人由上而下开始学习“雅言”,但是“雅言”毕竟只是官方使用的语言,而各个诸侯国,每个民族日常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当地方言,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语音的整合性工具出现的话,人们沟通依然难以沟通和交流,这一现成的整合性工具就是汉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乐宁:
表意系统的文字,它超越方言之上,它不妨碍任何方言的读音,而是直接表意。这样,不论你怎么样读这个字,但是这个字意是大家都明白的。这样的话,它就对于各地区的连接,对于各地区的凝聚向心的这种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也许这样一种凝聚力,或者这样一种纽带的作用,很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所认识到,所以他们就一直在坚持地使用汉字这样一种系统。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郑张尚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汉字的表意性,抑制了方言无限制地发展和文化共同体的瓦解。孔子整理的《诗经》,虽然记录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但如果用上古音,也就是“雅言”来朗读的话,它的韵脚是一致的。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施舟人:
难道他们那些地方都用一种语言吗?这是不可能的,一直到现在,中国有那么多方言,那是《国风》啊,它们应该是他们独创的东西。但是从语法从文字方面,在《国风》里面很难去找到一些在每一个国,不同的语言的特色,这是没有吗?
文字是语言的反映,专家们推断,最初的汉字记录的是一种类似今天普通话一样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应该就是“雅言”,正是以“雅言”为中介,成熟的中原文字伴随着王权扩张的步伐,逐步成为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把各自独立的政权一步步聚拢在这中原王权的周围,然而就在中原文字渐渐地在楚地生根之际,中原王权的核心,周天子却一天天威风扫地,加上楚国原本在风俗信仰等方面,就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楚人开始结合自己的习俗改造中原文字。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锡兴:
到了春秋后期,楚国创造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鸟虫书”,就在文字上特意附加了鸟虫的图形,使文字笔画变得非常复杂。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这很可能与楚人的某些信仰有关,比如用鸟饰文字,是因为他们崇拜凤鸟,而楚地是虫蛇横行,所以用虫蛇来装饰文字,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1965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荆州望山发掘出土,宝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依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经专家测试,剑锋所过二十多层厚的纸竟然一划而破,这柄宝剑也因此而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但更引人注目的却是剑身上的八字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既然“鸟虫书”是楚国创造的字体,那么越国的国王怎么会用楚国的文字来装饰自己的佩剑呢?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
中国的古文化根据现代的研究,大概是多源,不是一个源头。但是,就是黄河流域这一个源头发展得最好。文化是高文化流到低文化的地方去,所以源头虽然是有好多个,旁的地方水平没有它高,所以高的文化就慢慢地流下来了。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
要知道楚国成立以后,应该说在中国的南部是一个最大的诸侯国,而且它到了春秋晚期以后,它向东扩展,几乎把当时的中国的主要部分一半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间,楚人成为中原文化忠实的传播者。这是汉字传播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直到今天,楚人创造的诗歌集《楚辞》,还和《诗经》一起,被视作中国文学的源头。
未完待续···
欢迎添加小堂妹微信留言互动
也可关注西顶学堂公众号
更多精彩等着您~
小堂妹:17800830849(微信同号)

THE END
★ 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